重压下的加工贸易
2009-04-27董越
董 越
摘要:加工贸易作为我国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特殊经济环境下中国的加工贸易所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产业内分工;加工贸易;金融危机
当今世界各国生产力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与扩大,世界各国在经济上已经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种背景下,加工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尤其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讲,加工贸易更成为其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目前加工贸易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贸易方式,在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出口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方式,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较快地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改造落后地区,也着力发展加工贸易。
一、我国加工贸易概况
从1978年在我国广东省的珠海县出现了第一单加工贸易的外贸协议,30年过去了,加工贸易这个舞台越来越大,据统计,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从1980年的16.7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9860亿美元,在对外贸易中比重从4.4%提高到45.4%,其生产模式从早期的简单加工装配发展到具有复杂的生产程序,包含有相当的科技含量的现代化生产活动;产品结构从早期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产业链从成品组装向上游零部件和下游服务产业两个方向延伸;地域分布从最初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扩展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而且正在向内陆地区扩展。
毋庸置疑,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加工贸易是我国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实施的是出口替代型贸易战略,以出口的发展带动贸易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而加工贸易作为我国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更是无以替代的,据不完全统计,从1980到2001年间,加工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9.4%,加工贸易进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4.1%,其他贸易方式出口年均增长率为9.6%,其他贸易方式进口年均增长率为10.3%,而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也远远低于加工贸易;其次,加工贸易带来了新产品、新技术,推动了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再次,加工贸易有利于就业的增加;最后,加工贸易有利于平衡我国国际收支。
二、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
2008年,世界经济发展遭遇寒冰。先是由于高油价、高粮价造成的通货膨胀阻碍着各国经济发展,后是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滑坡,作为直接反映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对外贸易更是受到严重影响,各国对外贸易发展都不同程度的放缓甚至出现减退。
世界经济发展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经历了2003-2007年连续5年的快速增长,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重创,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引发了金融市场动荡,进一步降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发展中国家似乎已经成了此次金融危机中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各国都已成为世界经济有机体的一部分,所以发展中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从外汇储备方面来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旺盛,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大量的出口增加了本国的外汇储备,如今,全球经济活动放缓,发达国家进口需求萎缩,这首先影响到出口制成品的国家的经济增长,进而导致这些国家对能源与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下降,从而导致整个世界贸易量的减少,发展中国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的出口收入减少,经济增长减缓。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上述问题,由于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根据净贸易条件的计算,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0%,虽然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不一定能达到如此高的比例,但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也由此可见一斑。
回顾2008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受经济形势的影响非常大,首先从加工贸易集中的出口加工区来看,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湾经济圈,这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前沿阵地,出口加工区比较密集,从这些地区的加工贸易开展情况来看,2008年出口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减速,出口减速进而导致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放缓;由于人民币升值,企业生产成本、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经营风险加大;金融危机影响下外商投资信心受挫,甚至会抽回资金;以及由于以上问题引发的其他社会矛盾等。
三、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我国的加工贸易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鉴于加工贸易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如何积极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保持加工贸易继续发展的势头,继续以加工贸易带动出口的发展,这与政府、企业、个人都息息相关。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加工贸易发展的成果与不足来看,我国的加工贸易要想顺利度过此次金融危机,继续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最根本的是要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改变加工贸易的增长方式。
1.政府采取相关措施、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
我国对加工贸易的管理主要是在出口加工区进行“圈养式”封闭管理,主要是为了改革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提高加工贸易的监管效率,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通过加工贸易走私现象。这一措施有利于提高守法企业的通关效率,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管理,又有利于改变分散经营、监管困难的现状,大大促进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近几年,国家也相继出台多项措施,加强、改进、完善对加工贸易的制度化管理,如《加工贸易审批管理暂行办法》,不断调整加工贸易的商品目录,尤其是限制类和禁止类商品目录,有效地加强了加工贸易的监管。
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资料显示,我国99%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拥有商标的企业也仅有40%,国内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很多企业有制造没创造,有知识没产权;在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中,来自国外的申请占82%,且技术含量较高;来自国内的申请占18%,且技术含量较低。以苏州地区加工贸易为例,2005年苏州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已达1073亿美元,占全国的15.5%。但是,目前苏州地区加工贸易的主要优势更多体现在最终产品总量上,如2005年苏州地区共出口笔记本电脑1597万台,货值109亿美元,贸易量约占全球的1/4,但这些装备全球的“苏州造”笔记本电脑几乎全是加工贸易贴牌组装生产,企业并不具备生产技术上的优势,研发设计、特殊材料、关键部件及产品销售均严重依赖外方。针对这种状况,我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加工贸易生产结构的优化,取决于创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运用。我国缺乏资金和自然资源,但不缺少劳动力,而且也有相当程度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因此我国未来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是智力与劳动力结合的中间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即从现在的国内劳动力与外来设备、技术、原料和配件相结合的最终制成品生产与出口转向国内智力、技术、劳动力与外来设备、原料、配件相结合的中间产品生产,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加工贸易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3.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结构调整正在进行,一批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企业的转移成为必然,内陆省份应考虑如何构造自己的比较优势,迎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提倡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并不是任何区域都有条件开展加工贸易。在内地,机会成本与沿海相比可能较低,但运费较高。所以在中西部地区有条件开展加工贸易的区域,产业的选择同样是不同的,各个地区应根据自身的特色选择最有利可图的产业。
4.开拓思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加工贸易企业销售额下降,那么企业应在继续稳定现有客户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拓展新的客户群,从而增加订单数量,同时加大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力度,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等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总体竞争力,进而对整个公司的经营策略和生产布局进行整合,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隆国强:加工贸易—工业化的新道路[M].中国发展出版社.
[2]在线国际商报.
[3]薛永久:国际贸易理论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邵祥林王玉梁等:加工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董越(1979—),汉族,籍贯:山东省平原县,硕士学位,苏州市职业大学经贸系,教师,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进出口贸易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