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2009-04-26杨万胜
杨万胜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把握新课程的_“新视角”,在教学中既要善于吸收前人的优秀经验,又要迅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地改进历史教学,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谱写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历史教学观念方式评定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已经全面推行7个春秋。在这次改革中,初中历史课程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历史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观念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了巨大转变,不过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改掉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还有一定的困难。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怎样改善现有的历史教学,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这里我把多年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具体教法,提供给广大同仁们以供参考。
一、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
过去的历史教学大纲对历史教学工作起到直接、统一、硬性的“控制”,对教材、教学和评价规定得既细又死,要求最差的学生也要达到它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历史课程标准是从国民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要求出发,对教学起着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内容是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最低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只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以鱼”。
素质教育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它打破了各自的学科界限,使多门学科相互渗透、融合,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思考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交流与合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突破。在新课改中,教师必须迅速转变教学观念,从教学大纲过渡到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讲解式、灌输式一讨论式、探究式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将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收体,讲述、板书、念课本成为历史课堂内的主要活动。而学生能做的就是把课堂上听到的或记下的历史知识背诵起来。教师整节课都在讲,学生整节课都在记。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而在新课标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则要从讲解、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过渡到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所谓讨论、探究式,即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当然,这样的谈话与探讨是有主题的,但学生却是在一种相当轻松的气氛下参与讨论,尽量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的答案,争取发言表达的机会。
实践证实,学生喜欢这样轻松愉悦的历史教学,喜欢思考和谈论历史。可见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知识记忆的改变:机械式记忆→引导式记忆
对于初中历史知识巩固的问题上,以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把所学的历史知识特别是重点知识记住记牢,就意味着把历史学好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把新课讲完后,剩余的时间便是学生背书的时间,复习课当然也就是“背书课”了。但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历史年代纵横交错,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生记起来又谈何容易,结果让他们苦不堪言,记忆效率非常的低。其实这是学生不去理解记忆的结果,也就是机械记忆的结果。
历史新课标强调的是过程与方法,因此在历史课改中,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新课改下,教师对学生应采用引导式记忆。引导式记忆就是在记忆的时候,让学生关上课本跟随教师所提供的内容来记忆,教师说一句学生记一句。教师短暂停顿,学生反复默记。
我在教学中曾作过实验,在九年级的两个平行班复习农奴制改革的知识时,在九年级一班采用自由复习,课后考查,全班56人,表述完全准确的有6人。能表述213内容有18人。能表述1/3有21人。完全不能表述的有11人。在九年级二班我采用引导式记忆,课后考查,全班53人,表述完全准确的有32人。能表述2/3内容有14人。能表述1/3有5人。完全不能表述的有2人。
四、抽查知识的改变:提问式→复述式
以前的历史教学对于知识的抽查,教师大多采用提问式,即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这样的学习方式由于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效率较低。那么,新课程下,教师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起到检查知识的作用呢?
我把传统的提问式改进成复述式。复述式分为小组式复述和全班式复述。所谓小组式复述即将班上的学生按座次分成四人小组。小组内成员轮流复述老师要求的内容,其他同学倾听,如果该生有错误或有遗漏的地方就及时纠正或补充。所谓全班式复述,即把小组内复述得较好的学生请上讲台把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融入故事中,再用讲故事方式表达出来。讲述中学生使用不同的语调,伴随不同的手式和形体动作,就像古时讲评书一样,精彩异常,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用这种检查知识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帮助学生记住相关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谓一举多得。
五、成绩评定的改变:单一评定→综合评定
成绩评定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手段。过去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是老师考学生、评学生,只以考试答题得分的多少来作为评价的工具,也就是一张试卷定成绩。
为了适应课改的需要,我们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必须由过去的单一评定转变为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综合评定由平时作业成绩、半期作业成绩、期末作业成绩和活动探究成绩四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成绩占20%,半期作业成绩占20%,期末作业成绩占40%,活动探究成绩占20%。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时,要重结果更重过程,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特长,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强势智能,拿起表扬的武器,慷慨及时地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评定,发挥学业评定对学生的激励功能。
在新课程改革下,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把握新课程的“新视角”,在教学中既要善于吸收前人的优秀经验,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地改进历史教学,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谱写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