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18亿亩红线”,职业教育可以做些什么?

2009-04-26夏锦秀

学周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生命线耕地面积耕地

夏锦秀

摘要:中央政府提出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并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占中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应率先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严峻状况,唤起他们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耕地节约生命线职业教育

人地矛盾在我国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党和政府对保护耕地非常重视,提出了确保“18亿亩生命线”的目标,并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是,在作为思想教育前沿的教育领域,保护耕地的主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就现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课程来说,涉及耕地的内容只在《政治与经济基础知识》中出现了三次。一个是“三大产业”讲到第一产业时,在正文中有“我国可耕地少”“农业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教材101页)“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和水资源紧缺”(教材110页)三句,另以小字补充了“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1.43亩(教材提供的是2003年的数据),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远远低于印度的人均水平”;另一个是在“推进小城镇建设”中提到“要处理好建设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减少农业资源的流失”(教材123页)。寥寥数语,很容易被教师简单带过。既不能说清楚我国面临的耕地窘况和所造成的压力,也不能让学生清晰自己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更别谈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而产生我们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保护耕地的道德意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保护耕地的自觉行为。所以,有必要在现行教材基础上,切实增加‘节约土地资源、捍卫生命线”的内容。

首先,要通过各种事实数据,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严峻状况,唤起他们的忧患意识,让保护耕地的观念根植于学生的思想中。

人们普遍认为土地就在我们脚下,而且会一直在那里,耕地也一样。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改革取得的伟大成果的同时,也把我们面对的问题告诉我们的学生,不要让学生沉浸在“我们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上20%的人口”(教材101页)的自豪感中不能自拔。要让学生知道,“7%”和“20%”都不是恒定的。前者正在减小,后者正在增大。当这个剪刀差加大到一定的程度,我们还能自豪地说出上面那句话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我们的德育课堂应该担负起这样的任务。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18亿亩耕地面积”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值得共和国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严正地提出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而来自国土资源部的“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至2007年底,我国保有耕地面积18.26亿亩。按此计算,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1%。通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近十年来,中国的粮食自给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粮食产需的基本平衡。我们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是令世界叹服的伟大功绩。但是,这只能说明过去和眼前。从2007年延续到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和中国从07年初开始几乎月月增长的消费价格指数(CPI),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丰衣足食”其实是一道脆弱的风景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用什么来保证中国人不挨饿?”根据各种指标综合预测,实现中国粮食基本自给的耕地面积,最低就是18亿亩;满足《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提出的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4亿吨以上的目标(届时中国人口将达到14.5亿),也至少需要18亿亩耕地。因此18亿亩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本资源基础。守住18亿亩耕地,就是守住了我们的生命线。

我们离红色生命线到底有多远?翻开《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这两个目标到底有多艰巨?不妨倒回头看看:2006年全国耕地减少460.2万亩,2005年减少542.5万亩,2004减少1200.4万亩,而2003年往前的7年间,中国耕地减少1亿亩(“2003年全国国土资源公报”)。按照这十年的平均速度,每年减少耕地1220.31万亩。我们离18亿亩生命线只有半步之遥。

与快速流失的耕地相对比,青年学生对此缺乏认识更令人担忧。我们对顺德某职业技术学校二年级52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只有28%的学生认为耕地面积在减少并且严重;53%的学生认为耕地面积在减少但不严重;4%的学生认为耕地面积维持不变;令人惊讶的是,有13%的学生认为因为农民进城农村人口减少,耕地在增多。对于未来的住所,70%的学生认为要尽可能宽敞一点,只有30%的学生认为够住就可以了。对于“如果将来你成家后父母把现在的房子送给你,你会一直住在那里吗?”,只有12%的学生选择会住在那里,多达88%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可能一直住在旧的房子里,其中29%的学生选择购买商品房,58%的学生选择买地自己建房。在这样的认识和观念下,怎么可能生出保护耕地的意识?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对如此严峻的土地形势,占中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可以做些什么?今天的职高学生就是2020年的中年人、青年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三个面向”中必须面向的“未来”。培养他们“耕地是稀有资源”“节约土地资源、保护耕地”这样的观念应该由学校来完成,而不是等他们步出校门以后由社会以巨大的代价来换取。

其次,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政府为控制土地资源流失,确保18亿亩生命线所做的努力。教会学生解读党的政策,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耕地面积的减少不可避免。为了保护全国耕地的安全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坚决有力的措施:坚持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开新增耕地之“源”;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加强耕地总量控制,把牢土地“闸门”;加强建设用地动态监管,切实减少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打击土地违法违规力度不断加大;严格实行问责制,等等。得益于这些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积减少放缓,全年净减少61,01万亩。当然,我们的课堂无法也不必要将所有的土地保护政策一一罗列,取其中一、二为例即可。教会学生领会、理解党的政策。应该作为德育课的能力培养目标。

再次,要改变一些传统的落后观念,培养学生珍惜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为保护土地资源出一分力。

我们对475位20至39周岁的顺德本地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选择商品房还是自建房”,选择自建房的占了73%,只有27%的人选择商品房。在选择自建房的人群中,82%的人选择在新的宅基地建房,保留祖屋。这样势必造成越来越多人的住所是“新一幢旧一幢”、“住一幢空一幢”,出现大量的“空心村”也就不足为奇了。与前面对高二学生的调查相联系,可以看出这种传统居所观念的延续性。这种落后的传统居所观念完全不符合我国耕地严重匮乏的基本国情,与节约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必须改变。在学生心中播下节约耕地的种子,倡导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社会风尚,形成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立身立命之地的主人翁意识。

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哪里,可以灵活处理。一是可以安排在“科学发展观”处,二是在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处,三是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处,四是在“推进城镇化”中“要处理好建设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处。既可以增加一个独立的专题,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也可以把内容分散到上述相关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念渗透。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曾向世界提出一个问题——“谁来养活中国人?”并发表同名文章。他警告说“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够养活13亿人口的中国”。如果要给这句话加上最恰当的后缀,那一定是“除了中国人自己”。要保住18亿亩生命线,不能只依赖中央的政策,只有从上到下、从政府到官员到普通民众形成共识,上下一心,全民参与,从我做起,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生命线耕地面积耕地
除险清患 守护城市运行“生命线”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保护耕地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发布耕地面积超过19亿亩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民营医院的“生命线”
《生命线的求索》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