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点滴思考
2009-04-26张晓凌
张晓凌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标志。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教育,增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电大的历史教学对加强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历史教学加强文化素养思考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我们有义务也必须努力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然而当前许多中学生、中职生、甚至大学生却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知识缺乏了解,不少学生甚至不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不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不知道司马迁、司马光为何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圆、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受西方文化的激烈冲击。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教育,增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
本文结合电大的历史教学对加强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历史文化知识已成为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立足现实,了解过去,展望未来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起着特殊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性格、气质、思想品德等基本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历史科学本身就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民族等等基本知识,也囊括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
如司马迁的《史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孙思邈的《千金方》、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等等。历史科学同其他一切科学都有或近或疏的关系,它有时要借助其他科学来说明某些历史现象。反过来,其他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历史科学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和文献。可见,历史科学同其他科学有着错综交叉、相辅相成的关系。搞好学校历史教育,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使思路敏捷、思维开阔,分析问题就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知识基础,能增强判断力、理解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有了背景知识,有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文化素养就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我校电大五年制大专教学计划中有一门《历史》课程,我校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材编写组编著的《中国历史》教材,这是一本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好教材。书中尽量避免与初中历史内容重复,对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部分只作一般概述,而着重讲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体育等,使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在历史教学中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式千变万化,没有一种固定的授课模式,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现状,历史教学中有许多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机会,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因势利导地采用恰当的教法来激活课堂的生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并在历史的学习中提高人文素养。
(一)在博物馆中体验悠久的中华文明成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多地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弘扬,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实际培养。在电大《历史》教学中所用的教材用较重的篇幅阐述了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了我国有代表性的各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中所蕴含的艺术美。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受我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结合保山实际,我组织学生到保山市博物馆参观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我市的史前文化一哀牢文化一永昌文4g--,滇西抗战文化一民族文化一自然展厅等各展室中的文物,并认真听取讲解员的动情讲解,进一步认识和体验了保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从各种文物中感受到我国原始艺术的美、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悠久历史文明成果,从中油然而生一种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崇敬之情。
(二)在知识竞赛中传承中华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了克服学生学习历史的被动性,在古代史部分的教学中,每上完一章,我就让学生围绕本章知识点和兴趣点写出几个问题,可以是选择题或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作为知识竞赛的题库。到期中阶段古代史部分结束时大家已写出了近180多道知识竞赛题。我将这些题目提前印发给每一位学员,业余时间加强记忆,最后以进行知识竞赛的方式作为期中考。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让学生3-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在比赛中,每个小组的每个人必答2-3道题,其余为抢答。在知识竞赛中,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最基本的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如:“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史记》的作者是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什么?”“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最系统的农学科学著作是什么?”“记载一元三次方程式解法的数学专著是什么?”“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医学家是谁?他写了什么著作?”……大家在答题中积极主动,气氛热烈,并在答题中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确实增强了对中国古代基本历史知识的记忆和了解,达到了在知识竞赛中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在史料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知识来源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借助史料并研习史料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与创新精
神。学生在积累史料知识过程中,能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博古通今,感悟历史及其历史人物,读史睿智,就会大大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课堂上可运用的史料是丰富多彩的,有文字、图表和实物等;有来源于古代典籍上的,也有来自于影视片、录像片和网络上的。例如讲到南朝时期佛教势力的庞大时,我引入大家较熟悉的文学作品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分析印证南朝时期佛教势力的庞大。又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引入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让学生找出对联中包含的有效信息“内庆寿,外求和”,接着再引入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所作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以及李鸿章所对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学生看着这两幅对联就有了兴趣,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自言自语:“真是辱国不耻!”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为什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遭到如此惨败,不得不“玉帛相将”呢?这两幅对联史料起到了以趣引思的妙用,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课堂一下被激活,成为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的学习平台,在史料的点拨下,学生思维活跃,大胆置疑,并结合历史知识分析问题、佐证史料。讲到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我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多功能教室观看有关抗战的纪录片和影视剧片如《西安事变》、《地道战》等影片,这样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给学生再现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地看,更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行,为其积极思维,形象与抽象同时运作,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创造了良好环境。
总之,历史学科所学内容是过去的,而学习的感悟是现在的,在教学中必须结合教材内容,相应具体地补充史料,让学生在各种史料中延伸和拓宽历史知识,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在各种记忆法中强化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各种实用的记忆方法,如:概括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特征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列表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记住必须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学会灵活地掌握各种记忆规律和方法,从而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并养成科学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记忆八国联军时,可用谐音记忆法“饿鹰得意,熬日没法(俄、英、德、意、奥、日、美、法)”,并让学生想象为:八国联军象饿鹰一样得意地在津京地区上空盘旋,北京老百姓没法熬过那艰难的日子。讲到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出现的新文化运动时,可用概括记忆法指出“三提倡三反对,三个代表人物”,让学生记住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记住新文化运动的三个代表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还可用歌诀记忆法:“陈独秀、李大钊,民主科学发号召。《新青年》,树新风,出现文化新运动。周树人,反封建,《狂人日记》树典范。”让学生更明了地记住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代表人以及主要阵地和代表作等主要知识点。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用歌诀记忆法“二一年,一大开,十三代表聚上海。制党纲,目标明,开天辟地大事情。”让学生很快地记住了“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任务、历史意义等知识点。又如介绍西安事变时,可用提纲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将主要知识点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学生收看电影《西安事变》,让学生对西安事变有直观的了解并牢固地记忆下来。总之,让学生用不同的记忆法对学过的知识记忆得既牢又快,并能从中得出一些启发和感悟,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总之,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为此,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增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而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根据教材内容,因势利导地采用恰当的教法来激活课堂的生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并在历史的学习中提高人文素养,积极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