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年三个三等奖

2009-04-26方西河

师道 2009年3期
关键词:三等奖全区竞赛

方西河

自参加工作之日起,我就有当一名合格老师并成长为优秀老师的愿望。可是,这个愿望竟是如此难以企及。我为此苦恼,也曾想过放弃,艰辛的跋涉之后终于看到了一丝令人欣慰的曙光。我在这里把我的成长故事写下来,相信能给同行们一些启示。

欲说当年好困惑

1987年,我分配到老家的村小任教,除我们几位刚毕业的师范生外,其他都是民办或代课教师,当时他们大多数在参加中等教育函授学习。他们虽然在教学上对我们进行指导,但是,我感觉收获并不大。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感到困惑,又无力独自钻研教材,只好人云亦云。因为当时不能报考高等教育函授,我只好先学函授的书法专业,毕业后又参加中文专业的自学考试。

1991年,全区举行首届课堂教学竞赛,我在全乡里的初赛中获胜。当时考虑到自己语文教学实在不行,而书法专业正好毕业,于是我选择写字教学这个冷门,自然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正式比赛时,我按计划组织教学,效果还不错,心里信心满满的。可惜评委说教学内容过多,最后只得了一个三等奖。虽然凡参加者都能获得三等奖,但毕竟是第一次获奖,心里还是很高兴。

两年之后,第二届课堂教学竞赛开始了。这回是临时抽签确定教学内容,准备时间是一个小时。乡里安排我去。那天,我抽到的内容是《收稻谷》。我反复读课文,再根据教参与教案备课。上完课,带队的乡领导说:“我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也不知道你在干什么。”结果也不用说,我名正言顺地“捧”回了三等奖。

再过一年,我担任教导主任。全区举行行政课堂教学竞赛。我这次参赛的内容改为自然课,自选的内容是《浮力》。课堂上,学生拿到做实验材料后竟自由地“研究”起来,教室里乱哄哄的,虽几经训喝,仍无力回天。最后败走华容道,“夺”个三等奖。

三年三次三等奖,让我苦恼不已。我想,为什么课堂教学这一关这样难过呢?我到底是不是一块教书的料呢?特别是全区行政会上,一位局领导说,有的地方不组织预赛,年年派同一人参加,又没有进步,更让我无地自容。不过,这也应了“知耻而后勇”的古训,我的犟脾气一来,也不是闹着玩的。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

一举成名“天下”知

三次获此“殊荣”在我们那里并不丑,因为作为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师,在全区的比赛中不能获胜,那太正常不过了。

要想自己能够成长起来,我觉得单是参加自学考试提升学历水平还不够。于是,在自考的同时,我开始订阅教育报刊,并且一有空就认真阅读和思索。慢慢地,我开始用另样的眼光看待课堂,发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了,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强了。在全乡的统考中,我班的成绩也开始名列前茅,有一次全班学生竟全考了优秀。我感受到课堂教学以及课堂教学研究给我带来的快乐,更加拼命地读书和思考,特别是为了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我还开始新闻写作的有益尝试。正是由于我自考、教研与写作齐头并进,我开始走上了成长之路。1995年,我被评为区教改先进个人。

让我走上成长快车道的还是进入中学教书后。1997年下学期,我毅然离开小学校长的岗位,来到中学当一名教师并兼教务员。这是一所全区最为偏远的农村中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研工作,希望我能在这里带动全校老师的进步。面对新的教材,我一次性找来6册语文书认真研读,并与同事们讨论。

让我扬眉吐气的就是那次比赛。2000年下学期,全区举行新教材新大纲教学比武,学校要派一名老师参赛。当时我们五位老师教一年级,可谁都不愿参赛。也难怪,学校是薄弱学校,语文又是薄弱学科,要在与区一中以及其他几所学校竞争中获胜,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我呢,人已三十有二,早过了竞赛的黄金年龄,而竞赛是提前两天抽签确定内容、顺序与班级,难度可想而知,再说自己担任教研组长,在组内也有一定的威信,万一比赛又是一个三等奖,那怎么办?我们都推来推去,学校最后决定我们五位同上一篇课文,语文组的全体老师当评委,选出参赛选手来。结果,评委的意见非常统一,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教导处周主任抽的签,让我这次比武与“4”结下不解之缘。内容是22课《扁鹊见蔡桓公》,顺序是星期四的第四节,班级是兄弟学校的44班,我风趣地说:“这次要么‘死要么‘发,只能背水一战。”我认真研读教材与大纲,试教后,老师们对这堂课进行了会诊,一位体育老师提出结尾处让学生“写”话难以把握,不如改为“说”好些(学校教研气氛很浓,老师也很齐心,只要有参赛课,各学科的老师都来听课,提出自己的意见)。当时这意见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同。晚上,我辗转反侧,突然眼前一亮,明天比武要想获胜,必须采纳这位体育老师的意见,因为这回是新教材新大纲比武,而新大纲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改过去的听说为口语交际。于是,我在结尾处设计一个互动环节,即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移至课堂,创设情境,让学生交际起来。结果一炮打响,以绝对优势夺得第一名。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年全区的课堂教学竞赛中,语文老师都克隆了这一环节,就

连市直中学的一名教师也通过朋友找到我,问这篇课文是怎么上的。

后面的路还很长

这次的成功让我兴奋不已。我体会到,只有不断追求,才会过好课堂教学关。不过,我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一次巧遇罢了,如果上其他课文,说不定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要想成长为课堂教学能手,自己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2001年,我通过竞聘调入城区的朝阳小学。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校长是特级教师,老师们年轻好学,很有实力。前四年,我表现一般,从中学下来,有一个适应过程,遇上新课改,也一时找不到感觉。慢慢地,我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提高了,课堂上也不时有些精彩之处,对语文教学也有了一些零碎的想法,我把这些写下来,每年也有二十多篇在省以上刊物发表。特别是随堂课《新型玻璃》,一改传统教法,注重语感训练,得到湖南省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真微老师的充分肯定。

2006年下学期,学校派我去兄弟学校送教,我选定的内容是《鹿和狼的故事》。这次,我想进行大胆的尝试。一是不用多媒体,看能否上出语文味;二是单独备课,看能否完成任务。我把想法向领导与同事们汇报,大家都很支持。那次的送教很成功,我特意设计的“给课文补充内容”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回想21年来走过的路,我感慨万千。当一名教师,我的起点很低,成长很艰难。这一路,我的领导与同事们相伴同行。那些书籍报刊也一直在案头,助我不断成长,更重要的是,我的执着都不曾旁落,一直赋予我无穷的力量。

(作者单位:湖南岳阳岳阳楼区朝阳小学)

责任编辑李淳

猜你喜欢

三等奖全区竞赛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创新思维竞赛(6)
2015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WZW—bewell摄影月赛
三等奖获奖名单(初中组)
蓝光TOP5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