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教科研成长的七大拐点

2009-04-26周如俊

师道 2009年3期
关键词:教科研论文课题

周如俊

走在为人师表的路上,我把教科研尤其是思考与反思写作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也曾走入过把教科研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相分离、对立起来的误区,也曾对教育科研产生过一些错误和模糊的认识。现小结一下,以期对青年教师开展教科研有所启示。

从重研“热点”向研“教学”转变

现象:当初我开展教科研只热衷于教学“热点问题”、教育“宏大问题”和“自上而不下的课题”问题,而对自己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视而不见或“以善小而不为”。这种满足于“大问题”“大课题”的所谓“研究”后果是忽视、轻视了教室里每天都在发生的真问题、真困惑。

反思:“教学即研究”。我现在能从自己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将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研究融为一体,经常追问:课前反思——我充分了解学生了吗?课中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是否高效有序?课后反思——我总结教学得失了吗?

再者是学会找“研点”:将备课作为一种基础性反思研究;把说课作为一种反馈性反思研究;视上课作为一种临床性反思研究;用听课作为一种比较性反思研究;拿评课作为一种诊断性反思研究;选“后课(教后反思)”作为一种反思性再反思研究。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教学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了我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

从重研“考试”向研“问题”转变

现象:当前应试教学的泛滥对教师专业成长极为不利,我曾放弃专业发展的机会,把高考评价作为工作上惟一的追求。这就在客观上造成我自己以钻研高考试题为能事,而忽视教学研究问题业务修养的局面。

反思:“问题即研究”。我感到我们教师应成为研究者,不能仅仅喜好“研考”,更应注重自己专业的发展强化。

而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培养教科研的主题意识。我们不少教师每天都有写教育案例、教育日记的习惯,但常常感觉所记内容比较零散、随意。我采取的方法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将反思内容相对集中,并提炼为一个主题,有了贯穿研究的线索,研究主题才能集中,方向才能明确,目标才能清晰。

从重研“课题”向研“行动”转变

现象:校本教研提倡教师努力从“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因此我曾误认为开展教科研就是搞正规的、高层次的课题研究,即把形成理论体系视为教科研的直接目的,视教科研神秘化、神圣化。

反思:“行动即研究”。现在终于明白了开展校本教研并不排斥课题研究,问题在于校本教研毕竟不同于专业理论研究者所从事的研究,它是“以校为本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是一种着眼“教学小现象”的“行动——感悟”式研究。想自己的教学问题,做自己的管理工作,说自己的教育故事,思自己的教学之道。这样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研究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从重研“成果”向 研“过程”转变

现象:前些年在我的管理视角里,教师开展教科研的唯一表现形式就是写论文。这样唯“论文”的评价标准让我

看到了一些余人得道,但却忽视了一些一直默默无闻、广受学生欢迎却因没有论文发表的,或不能在这样那样的考核中屡得奖杯的优秀教师。这也促使当前不少学校对教师教学研究评价陷入评“创作家”的误区。

反思:“成长即研究”。教师写出的报告、论文,发表的文章,获奖的课例等这些显性的、可编码的文字材料,固然是很重要的教学研究成果,但更重要的一种成果是教师参与研究,获得的“隐性的、不可编码的经历、体验和技能经验”,我们把这种成长也称之为成果。诸如记录教育案例、评课交流、教育课件等过程,是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这些成果,同样该成为我们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从重研“学术”向研“随笔”转变

现象:过去我写教科研文章有畏难情绪。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确是事实,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科研功底薄,怕写长篇大论的文章或课题报告。

反思:“随笔即研究”。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靠感觉和悟性,而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那些活蹦乱跳的学生,来自于教学闪光点和教育机智的瞬间捕捉。我们教师每天要将这些捕捉用文字总结下来,为自己在教学生涯中留下一行行踏实的脚印。

从我的反思写作经历来看,青年教师要学会研究鲜活的教育案例,写好教育随笔,写出“豆腐块”。这样写得“自由”,一事一议,也无须时间上的限制,反思评述,短小精悍。或写在课上、课后随机的摘记,或记在书中、教案上和自己头脑中随时留下的痕迹,或思课上的经典点评,乃至一个小小的引导失误。这些都是教师一笔巨大宝贵的财富。

“豆腐块”写好了,“大块头”的教科研文章自然容易写了。

从重研“功利”向研“自主”转变

现象:以前我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搞教科研写论文就是为了职称评定。这种误导使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水平和能力并不重要,自己的专业发展就是发表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于是教师就跟着专家走,报刊书籍上说什么就照抄什么。东拼西凑,到处找理论支撑门面。

反思:“过程即研究”。为了表述自己的教学观点,便于交流、沟通、推广,我们教师教科研论文要“写”,不过“写”不仅仅是为了各类评比、晋升职称,而应该把它看作是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我现在养成习惯,一天工作结束,晚上再累,只要让思绪在指尖流淌,把心里的教育感想、发现写出来了,就大有一吐为快之感。这种写的不仅仅是过程的辛苦,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和思考的乐趣,还有那油然而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工作激情。它与职称无关,与经济无关,与名声无关,是自己教育价值的一种体现,是自身能量的一种释放。

从重研“返思”向研“反思”转变

现象:目前“教学反思”正向我们走来,带给我们教师全新的震撼和激情。然而,以前我上课就讲,下课就走,全然不顾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能否消化,等到需要上交反思记录时,才临时抱佛脚,回过头来进行“返思”。这种只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凭着感觉随便写的“教学返思”没有任何价值。

反思:“反思即研究”。其实教学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教学的成败得失,是反省育人的方法技巧,是探索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因此我们教师将教学反思表现为自觉化、叙事化、超越化、个性化、记录化,从教学成功预设、教学机智运用、学生课堂表现、教学细节疏漏、再教设想等方面,写出教学实践、记下读书感悟、“博(客)”出观点争鸣,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管理、协调、决策、处理事件中疏忽之处,协调矛盾缺憾之点,布置任务纰漏之惑。

这种永不停歇的追问能帮助教师增强问题意识,使课堂教学走上高效循环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灌南县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赵霭雯

猜你喜欢

教科研论文课题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如何抓好园本教科研管理工作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