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作家到教师的价值转换
2009-04-26林建刚
林建刚
中国古代向来有“天地君亲师”之说,对教师这一职业一直比较尊重。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也同样受到人们的尊敬。现代,人们赋予教师的称号多了起来,如“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不仅如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美丽的诗句,指称的对象也多是人民教师。但现代这些赋予教师的赞美,究其起源,却有一种浓厚的意识形态的味道。
最先提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口号是苏联。一开始,这一口号赞美的对象不是教师,而是作家。1932年10月,苏联的领导人斯大林在高尔基的住所谈到苏联作家的角色的时候,用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斯大林之所以授予高尔基这个光荣的称号,和他与高尔基的关系有关。晚年的高尔基,丧失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为斯大林唱赞歌,他甚至对“白海运河”的修建进行了“美化”。高尔基的这些行为,一方面,引起了索尔仁尼琴等知识分子的鄙视,索尔仁尼琴在其小说《古拉格群岛》中就曾讥讽说:“为此书提供了资料的,还有以马克西姆·高尔基为首的三十六名苏联作家,他们是俄国文学史上破天荒第一次颂扬奴隶劳动的关于白海运河的那本可耻书籍的作者”;另一方面,高尔基的这些行为,使斯大林对他刮目相看并青睐有加。高尔基也由这个口号成为具有榜样性质的作家。以此为导向,苏联的作家也开始领受这一称号,并在文学作品中开始了以塑造新人为主题的文学创造活动。这种文学创作的典范就是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这部小说里,有一段话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当时,苏联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小说,其主题就是塑造党所需要的“新人”。
通过这个对口号起源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口号首先赠予的对象是作家而非教师,这在中国也类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文艺政策上,我们奉行“一边倒”的政策,文艺的指导思想也是向苏联学习的,所以苏联的文艺政策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也就在这个历史时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种思想指导也传到了中国。这一光荣称号还是作家的专利,这一专利对作家的要求是创造阶级“新人”。于是中国的小说家开始踏上创造红色经典小说之路,着力塑造“新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红一创”。“三红”指的是三部小说《红岩》、《红日》和《红旗谱》,“一创”指的是柳青的《创业史》。这些作家接受了苏联文艺思想的指导,在小说中穿插一些个人自传的成分,描写个人的成长历程,重点记录了从阶级意识的萌发到走向革命道路的精神历程。在主题先行的理念下,作家们塑造了一个个新人的榜样,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受到读者的喜爱与好评。不仅如此,这种文学创造中的新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开始被塑造出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雷锋。雷锋作为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后来这个称号开始转移给教师,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以这种理念塑造文学形象,有概念化的倾向,逐渐引起人们的不满。二是教师在文革中被打成了“臭老九”,地位一落千丈。新时期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人才,而人才的出现有赖于优秀老师的培养。为了扫除文革时期人们对教师的轻视,提高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政府开始授予教师这一个美好的称谓。从此,教师在拥有“春蚕”与“园丁”等光荣称谓后,又享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国家还确立了教师的节日,逐渐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
现在来看,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称谓教师,要求有些高。教师是人不是神。“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号在当时历史情形下有其合理性,但现在,这个称号会使教师在社会中被“崇高化”。教师被“安”上了这样的称谓,社会对其要求会格外严格,一旦有什么过错,容易遭到舆论苛刻的议论和批评。无形中,这个称谓会让教师背上精神重担。此外,人的灵魂塑造是个人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提法,有干涉个人思想自由的倾向,有企图统一学生思想的嫌疑。我认为,应还原广大教师作为普通人的本质和权利诉求,让我们的教师轻装上阵。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