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大于教材”的思考
2009-04-26谭建新
谭建新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新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从思想品德课的性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思想品德新教材的特点等方面来看,教学内容大于教材范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很多,要及时有机、有效地将教材外的相关内容引进到教学中来,从而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实现;教学内容;大于;教材范畴
教材和教学内容不是一个概念。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资源和工具,教材只是用以教学的素材,只是教学工作的蓝本。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远远大于教材范畴。
一、思想品德课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大于教材范畴
较其他学科而言,思想品德课更应强调实现教学内容大于教材内容。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去认识:
1.由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决定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课,它的本质不是一套知识体系,而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它的教学目的不只是为了教给学生多少理论知识,让学生知道多少道德规范,其主要目的是用理论指导人的行为,用理论指导学生去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去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回归生活的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
2.由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决定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由教材的特点决定
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现在的思想品德教材不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作用呈相对下降的趋势,原因是:其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已改变了原有的结构和功能,而以大量案例、情景、活动设计为主,使得照本宣科的解读式教学不可能维持下去。教材的中心地位已被教师的主导性所取代;其二,一本教材不可能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因此,要适应地区差异,即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个别差异,就必须发挥教材外而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作用,而不是纯教材的作用。思想品德教材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建构基础的,实现了“教材是世界”向“世界是教材”的转变,教材内容空间有很大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选择学生关心的问题,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内容。
二、思想品德课怎样实现教学内容大于教材范畴
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只要有心,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大于教材范畴并不难。可以说,思想品德课教材外的教学内容时时有、处处有。要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大于教材范畴,就要求我们做到及时、有机地将这些内容补充到教学中来。笔者以往常增补的有效内容有:
1.生活内容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进学生的生活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努力使课堂内容回归生活。如:课前师生互相问好是师生的基本礼仪,但并未引起某些学生的重视。在学习“礼仪美化生活”这一节内容时,我借助这一资源抛出两个问题:“大家认为自己的礼仪做好了吗?你觉得类似的礼仪有必要吗?”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明白了礼仪的基本要求,还对自己经常经历的课前“问好”的礼仪进行了反思调整,真正认识到了它的有效作用。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比起列举书上的事例进行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思想认识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它往往通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困惑、矛盾、冲突来表现。教学中要善于引进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的这些表现,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将他们的思想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把生活引入课堂,活化了教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变得“有用”和“有效”。
2.生成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布卢姆也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作为这个动态系统中的生命体,应充满着激情和想象,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和兴趣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处于不断生成资源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教学资源,并加以灵活运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亲子之间”这一内容时,组织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与父母之间的典型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完毕,在全班交流意见时,有个学生却说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爸爸妈妈闹离婚,于是他就离家出走,这招可灵了,他们真不闹离婚了。这个学生的发言内容是我始料未及的,但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又不得不解决。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将学习活动转到讨论这个学生所提的问题上来,经过一番讨论后,我和同学们形成了统一的意见:能为家庭和睦想办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采用离家出走的方式来解决矛盾会给父母带来伤心和不安,这是不对的。要采用劝说双方等有效的方法来化解父母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学生的问题虽然不是这节课的主题,但同学们却从中获得了意外的收获。充分捕捉并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能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生活画卷。
3.时政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按规定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予以保证。青少年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家对时事非常关心,而时事作为思想品德内容的一部分,正是该学科所独有的优势。时事对基本国策等思想品德内容的教学作用尤为突出,改革开放、计划生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要真正讲活、讲透、讲好其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使学生愿意听、喜欢听,进而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就必须借助时事。将国内外发生的重要时事新闻适时、有机地引入到教学中来,既对学生进行了时事教育,又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内容,培养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发动学生去搜集、整理与学习相关的时政材料,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能力。运用时政内容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真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4.乡土内容
我区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文化传统,古代仁人志士不少,古迹和传说甚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区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涌现了不少模范人物。同时,又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这些都是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在教学“培养创新精神”这一内容时,我就介绍了我区一教师辅导学生发明了“断似通开关”解决了电力线路局部维修不必全线停电的问题。通过对这个实例的具体介绍和我的适当诱导,学生对创新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特别是他们认识到了创新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事。乡土内容,在空间上与学生接近,这种“接近”能使学生觉得亲切、自然、实在,易于产生认同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有说服力。用相关的乡土内容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集中精力,同时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5.“他山”内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借鉴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勤于观察”这一节内容时,我运用了“瞎子摸象”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观察时要全面,不能以点代面。在学习“感受科技的魅力”这一节时,我引导同学们回忆、联系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很快让他们理解、掌握了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相关内容。在教学“师生之间”时,我让学生唱《我爱米兰》这首歌,使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之情油然而生,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内容来学习,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综合能力。
三、思想品德课实现教学内容大于教材范畴的价值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外的内容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学相比,课程外资源是丰富的且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能让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从学生角度来看,其最大的价值有二:
一是兴趣价值。思想品德教学最怕材料脱离实际、远离生活、成人化倾向,因为这会导致教学内容索然无味,老师陷入空洞说教的泥潭。让学生分析理解身边的事、新鲜的事,把学生自己的经历、思想引入课堂,让学生说,让学生评,把课本知识和亲身体验相结合,这就拉近了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的兴趣不就有了吗?
二是效能价值。实现教学内容大于教材范畴的最大价值是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将身边的事、自己的事、新鲜的事引入到他们的学习中来,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他们会感到思想品德课学习实在、有用,通过自主、积极的学习,他们会自觉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将鲜活的教材外的相关内容与教学内容发生良性互动,从中获取的知识将更加巩固,情感将更加真挚,能力将更加全面,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
[2] 吴一凡著.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8-70.
[3] 冯根水著.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