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需要换位思考
2009-04-26杨聪
杨 聪
前不久,一位教师朋友拿了一篇学生的作文给我看,让我谈谈看法,提提意见。原先我以为他要我点评一下作文,等看了之后,我就明白了,其实他是另一种意思。这种“意思”正是我一直想探讨的问题,而这篇作文刚好点中了问题的要害。至于是什么问题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篇作文的具体内容吧。
“几个星期前,在一节语文课上,我听着听着,就在下面偷偷地和同桌小新讲起话来。被老师看到了,他停了下来,很生气地说:‘小燕,站到这里来!说着,指指讲台的右边角落。我就自觉地走出座位,站在了那里。我已经是第二次站在那里,所以不会再哭了。我站在那里听了整整一节课。中午到食堂打饭时,小新对我说:‘小燕,你怎么这么坚强呢?如果是我,早就哭了。我说:‘我已经是第二次了,所以也就不会哭了。小新羡慕地说:‘你这一点值得我学习!我听了很高兴,并为自己感到自豪!”
这位朋友说,这个学生上课喜欢讲话的毛病总是改不过来,以前曾多次提醒她,后来有一次终于忍无可忍,就把她拉了上来,当时她很伤心地哭了。朋友以为这样做对她有所震慑,没想到她还是老样子。第二次,朋友习惯性地又叫她站到那个角落,本想使她再次经受难堪,以促使她改掉老毛病,没想到她的感受和第一次反差竟这么大,不但没了羞愧与难过,而且还感到高兴与自豪。朋友无奈地说:“到底能不能进行处罚呢?怎样的处罚才有效呢?如果不处罚,那对这类学生该怎么办才好呢?总不能不理不睬,随其自然吧?”
这些问题,正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一直想探讨的问题,它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我不反对处罚,但我认为这种处罚应该恰如其分。从这个学生的作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不恰当的处罚,尤其是以伤害学生的自尊为手段的处罚,无论是否有意,其结果都可能迫使学生走上两个极端:一种是自怜自艾,陷入胆小愧疚、自卑退缩的泥潭,有些还可能造成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影响到他们的成长,甚至一生。另一种是由于教师的伤他自尊,反而使学生自动地放弃自尊,对教师的任何做法都表现得无所谓,严重的还变得如同一些教师所判定的那样“厚颜无耻”“无可救药”,并乐此不疲地同教师对抗到底。朋友的这个学生好像就有这样的发展趋势。她对朋友这样的处罚已有了免疫力,从一种极端过渡到了另一种极端,让朋友进退两难、骑虎难下。更值得我们警醒的是,学生的这种表现还会成为“学习的榜样”,吸引着一些处于同样境地的学生的效仿。
为何会这样呢?原因在于,伤自尊的处罚,说到底,也就是教师采用的一种“精神暴力”,企图在精神上挫伤学生,让他们屈服,以求达到控制学生的目的。而学生呢,除了一部分受伤退却,表面上唯唯诺诺服从之外,大多数都会本能地运用“以暴制暴”的方法来反击教师。由于学生是弱势者,特别是小学生,在地位和力量上都无法同教师相匹敌相抗衡,因此,他们的“暴力”就会转变成另一种形式——软暴力。像朋友的这个学生一样,第一次被教师拉上去会伤心地哭,第二次就不用拉她也会自觉地上去。我想,要是下次朋友又斥责她上课乱讲话,说不定她不等朋友叫她上去,就主动地很自豪地站起来走到那个角落舒舒服服地站着了。这样的话,朋友不尴尬才怪。要知道,当一个学生可以不要自尊时,那教师还怎么去伤他的自尊呢?这样的处罚只能成为教师的一种自我嘲弄。要是这个学生站在那里一直不下来,就算教师软硬兼施她也无动于衷,那就轮到教师的自尊受到伤害了。此时此刻,所谓的师道尊严也就会一文不值了!
学生是学着长大的,教师给予他们什么,他们就有可能还给教师什么,如果教师总是从“伤学生的自尊”中获得快感和威严,那么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学着从“对抗教师尊严”中获得成就和快乐——当师生关系走到了这步田地,即使教师有千万条理由,其教育也是失败的。说教师自作自受、误人害己也是不为过的。
我认为,要想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进行换位思考是至关重要的。绝大多数的学生,特别是所谓的“问题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实他们都不是故意和教师过不去的,总有“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当一个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他就会思考:学生为何会这样?是哪些原因促使学生这样做?学生这样做的深层目的或潜意识又是什么?假如自己现在是这个学生,最需要教师怎样对待自己?用什么方式既能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又能让学生信任自己,而不会疏远甚至对抗自己?等等。
当我把上述的想法告诉朋友时,朋友说他其实也明白要换位思考,可是,一遇到这类问题就忘了或懒得去想去做了。我也很清楚,像朋友这样的情况也时常表现在很多教师身上。分析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种。
一是这些教师感到日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烦死累死,什么开会、备课、改作业、教学常规检查、培训、职称评定、论文评比、优秀选拔等杂七杂八的事情,已够让他们自己手忙脚乱、焦头烂额的了,哪还有什么心思和精力去慢慢地换位思考?还不如孤注一掷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得轻松便捷。从这点来看,只有真正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和压力,才能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然而,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当前常听到的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声音,这不过是隔靴搔痒,其实要减轻负担的是教师,这才是根本!
二是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一直以来都是极为重视关乎考试升学的教学,总是想方设法地采用各种考核来评定教师的教学成绩,迫使教师只能陷于对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的追逐中难以自拔,迫使师生们在应试教育中滚打、挣扎、徘徊……以至很自然地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要是让教师去教课文、讲试题、辅导学生做作业做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考试等,以提高学生的成绩,那教师可以说是全力以赴、不屈不挠;一旦要让教师去关注或引导一些“问题生”的行为、心理、心灵和思想时,教师就没了兴趣,没了耐性,没了精力,往往用简单或粗暴的方式对待。因此,难免出现体罚与变相体罚。归根结底,这和整个大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导向不无关系。我们的教育部门和社会舆论历来都不大重视育人,不大重视倡导教师对学生行为、心理、思想等的教育,虽然有所谓的德育,可也如同前几年呼唤和推行的素质教育一样,看似有逐步重视的趋势,但基本上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形式,并没有像对教学和应试教育那样真抓实干。据了解,在多数的学校里,如果一个教师花了很多心思在“问题生”上,领导一般是看不到的;如果在教学上提高了平均分,白纸黑字,那领导一眼就看到了,就会表扬他的勤奋和上进,那么他获得名利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我们的一线教师的确没时间更没资本去换位思考,因为没人看到你的用心和努力,你是得不到肯定的。
当然,还有一类教师是根本就没想过要换位思考的,这主要是教师的观念问题。这类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心存“教师主义”,总以为课堂就是教师的课堂,自己心里有一把尺子,用自己主观设定的准则去丈量学生的一举一动,苛求学生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凭自己的性情和喜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其结果是矛盾越来越多,而伤害学生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
现在,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现实多方面的压力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能充满兴趣地做到换位思考呢?我认为有一个办法比较好,这也正是我近年来在做着的,那就是把这类需要换位思考的教育生活事件记录下来,写成随笔。这既是一种纪念,又是一种收获:每次回头,都能看到自己的脚印,哪怕是平常的,浅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