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女工职业选择的特点分析

2009-04-26陶艳梅

职业时空 2009年2期

陶艳梅

摘要:近几年,流动女工活跃于全国各大城市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她们作为农民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社会发展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对具有代表性的流动女工群体的职业选择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认识流动女工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和困境,也为我国发展女性职业生涯辅导提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流动女工;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辅导

职业选择是流动女工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步,根据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理论以及帕森斯“人职匹配论”、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等相关的职业选择理论,本文从时代性、流动性、生理、心理、以及学识等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我国流动女工职业选择的特征,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流动女工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和困境,并为我国流动女工职业生涯辅导的开展提供了实践前提。

一、流动女工职业选择的时代性特点

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就业岗位以及文化观念的不同,决定了流动女工在职业选择表现上也有所不同。首先体现在流动女工职业选择的自主性上。在1984年至1991年的“无意识流动”阶段,流动女工多是迫于家庭经济条件及丈夫外出的现实而进行流动,对自身能力、选择动机、选择方式以及职业要求等因素都缺乏比较明确的认识,职业选择的自主性也相对较弱。在1992年至1998年的“引导式流动”阶段,我国鼓励引导农民有序流动的各类方针政策,提高了包括女工在内的农民工流动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流动女工在职业选择上也呈现出自主性和科学性的特点。1998年至现在,国家通过改革户籍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而流动女工在这一阶段也逐渐呈现出趋向性特征,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大大增强。

其次体现在职业选择的自由度上。从流动女工历史的三个阶段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不断发展,流动女工可选择的职业种类、工作单位、职业性质、职业途径和职业方式多种多样,职业选择自由度大大增强。

再次体现在职业选择倾向上。上世纪80年代,流动女工的无意识流动(或称被迫流动)使得她们在职业选择倾向上更偏向于经济收入高或能进行家庭团体劳动的职业,如建筑行业的“男干活、女做饭”,服务行业的夫妻摊点等。90年代,在“全民皆商”的大背景之下,流动女工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考虑商业和服务业,对职业收入的要求也愈高,工商个体户、美容美发师等职业较为吃香。许多流动女工在无法实现其职业预期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进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当工人。9 8年至今,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兴起,商贸服务业、个体经商业的岗位数量不断增加。这使得流动女工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考虑工作环境相对较好,经济收入较高的公司职员、服务员、收银员和营业员等工作。

二、流动女工职业选择的流动性特点

以不同职业和地区为标准,我们可以将流动女工职业流动划分为垂直流动、水平流动、区域性流动和结构性流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流动女工职业选择流动具有以下特征:

1垂直流动较为缓慢,水平流动发展迅速。如前所述,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向上或向下的移动,水平流动则是同一水平线上的人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其中,向上的垂直流动标志着一个人能力的进步、职业生涯的发展及社会威望的提高等。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流动女工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以水平流动为主,占总人数的59.46%,远远高于向上垂直流动28.96%和向下垂直流动11.58%的比例。由此可见,流动女工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垂直流动较为缓慢,与此相对应的水平流动发展迅速。这不仅与流动女工自身条件和素质有关,而且与岗位需求、产业结构等就业环境有关。

2不发达地区以区域性流动为主,发达地区以结构性流动为主。据苏群、刘华对江苏省流动女工的调查资料显示,不发达地区一苏北地区向县外流动的比例为26.95%,而发达地区一苏南地区的县内流动则占绝大多数,占90.17%。这是因为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本地流动女工在职业选择上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而不发达地区的流动女工受到地区就业环境的限制,大多只能选择异地流动。

3职业选择流向呈现出典型的单一性。从流动女工的现状分析,大多流动女工职业选择流向呈现出由贫困地区到富裕地区、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内地到沿海、富裕地区农村到大中城市的单一特点。这种单一的流动特点加剧了流动女工的职业选择困境,也加重了流入城市交通、供给、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4与男性相比,职业选择流动频率较高。流动女工职业变动频繁,职业选择流动频率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流动女工所从事的行业技术含量低,相对于男性从事的技术类工作而言,其职业性质本身不稳定;二是由于服务业、加工制造业等行业劳动报酬低,许多流动女工为追求较高收入,往往在不同职业和工作地域之间来回流动。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259人变动过工作,占总人数的92.73%,其中有57人变动过1-2次工作,占变动人数的22.01%;有164人变动过3—4次,占63.32%;还有38人所变动的工作次数在5次及以上,占14.67%,她们中一份工作持续时间最长的有5年,最短的只有2个月。

三、流动女工职业选择的生理特点

女性的生理特征是流动女工进行职业选择的基本影响因素。众所周知,男女两性在身体结构、生理机能、生殖机能、温热反应和毒素反应等诸方面有着显著差异,这些自然的性别特征决定了两性“先天劳动能力”的差别,使得他们在职业选择上也存有差异。从身体结构来看,女性上下肢较短、骨骼系统欠发达,肌力较弱,使得女性在攀爬、跳跃、疾走等动作不如男性敏捷,不易胜任强度较大以及活动度较大的体力劳动;从生理机能来看,女性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不如男性,动脉血中氧含量较低,使得女性对重体力劳动的适应能力不如男性;从生殖机能来看,女性有月经、妊娠、分娩和授乳等特殊的生理机能,这些机能的实现会影响其工作能力;另外,女性在温热反应和毒素反应上都比男性强烈,这些生理特征决定了女性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寒冷作业及毒素作业等。当然,女性也有自身职业选择生理特征上的优势,如女性语言中枢神经较大,创造加工语言能力较强;大脑灰质较多,就地处理信息较强,思维较为细致;骨头肌肉比较小,纤巧运动能力较强,在持久性以及精细手工操作方面优于男性。

诸如此类的性别生理差异是形成女性职业角色的一个基础性因素,流动女工也不例外。据我们调查发现,大多数流动女工在职业选择上都会倾向于技术含量低、简单、易操作的轻纺、鞋帽、电子装配和玩具等行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需要心灵手巧、沟通能力较强的餐饮、商店和家庭服务行业,很少有流动女工

选择体力劳动较重、工作环境较差的建筑行业,因为在此行业难以实现女性自身的优势职业。

此外,流动女工的生理年龄也是其进行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从事建筑业和个体经商的流动女工平均年龄为32岁,大大高于从事服务业流动女工25岁的平均年龄。这是因为,餐饮、美容美发、旅馆等服务行业对年龄的要求相对比较高,而建筑业和个体工商业无太高的年龄要求,所需人员更倾向于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中年妇女,从而使得不同年龄段的流动女工在职业选择上有所侧重。

四、流动女工职业选择的心理特点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始终应把家庭角色作为自己的主要角色,主动承担洗衣做饭、相夫教子的家庭任务,当工作与女性家庭角色发生冲突时,应改变其工作性质与工作时间,甚至牺牲自己职业发展来获得婚姻家庭的幸福。受这些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许多流动女工在职业选择范围、途径及过程中都体现出家庭性、被动性及依赖性等特征。首先,从职业选择范围来看,大部分流动女工选择从事服务行业,其中重要原因是服务行业工作环境好、工作相对轻松、人际接触面较广。这些条件不仅为已婚妇女充分实现其家庭角色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为未婚妇女实现以婚姻为载体定居城市的梦想提供了更多可能。其次,从职业选择途径来看,许多流动女工都是通过亲缘、地缘等非正规就业渠道实现职业流动。亲缘、血缘、地缘及学友缘等非正式就业渠道具有检验就业信息、降低就业风险等功能,这正好为流动女工的家庭从属流动和个人主动流动提供了值得依赖的途径。再次,从职业选择过程来看,大多流动女工会在社会舆论的作用下,选择和发展“适合女性气质”的平稳工作和内勤工作,在职业评价中则更偏重于单位名声。最后,从职业选择影响因素来看,家庭中丈夫是否外出打工是流动女工外出打工的重要因素。家庭中丈夫外出打工的农村女性流动的可能性比家庭中丈夫没有外出流动的可能性大,这也体现了流动女工在职业选择上的从属特征。

五、流动女工职业选择的学识特点

受教育程度对流动女工的职业选择也有较大影响。通常,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流动女工在职业选择上具有较高的期望值,因为她们具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故对未来职业收益的预期也较高。相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流动女工在职业选择上容易受限,对未来职业收益的预期也较低。具体而言,流动女工职业选择的学识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备初中文化程度是流动女工进行职业选择的基本学识特征。这是因为,许多单位在招工时所要求的教育水平通常是初中文化程度。流动女工要想在职业选择过程中避免受限,就需具备初中文化教育水平。如前所述,在被调查者中,流动女工中也是以初中文化程度者为主体,所占比例高达67.82%。这也侧面反映了流动女工进行职业选择所应具备的学识条件。

第二,受教育程度对流动女工职业选择机会有着显著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流动女工的教育水平每提高一年,会使得她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概率增加28个百分点。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流动女工在就业机会上明显多于具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流动女工,她们普遍就业范围较广,职业选择机会较大。

第三,受教育程度与流动女工职业选择中向上流动的机率成正比,即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动女工职选中向上流动的机率越大,反之越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在服务业、加工制造业等担任领班、工长及出纳等管理职位的流动女工其受教育程度一般为初高中及以上,而对于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流动女工而言,管理性质的职位很难属于她们,尤其是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流动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