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知识和人文角度备好语文课

2009-04-24黄明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目标情感语文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及课程改革的逐渐展开,语文课程从过去“误尽天下苍生”的“高耗而低效”的批判声中走出,正以全新的面目呈现于学生的面前。然而,语文教师对备课环节认识的深浅和实践的努力程度则是语文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

一、传统语文教学的备课特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备课大致分为两类:1、“备考纲——备考点——备教材中与考点相关的知识技能(包括问题设计、答题要点的提炼、书面表达的要领等)”,这样的备课往往是那些经常教高三的有经验的教师的常规方法,基本上是以“考纲”为根本,在以培养学生应试技能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下完成的。2、“备教学目标——备教学重点、难点——备教学环节流程(包括作者简介、文章段落大意、语言特点、表现方法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备教学方法”等步骤,这样备课的往往是新教师,这样的备课是在“教学过程完整、教学环节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得到突破、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有新意”的评课标准下完成的。然而,当我们面对着新课程标准、在思维处于变革的阵痛的时候来冷静反省我们的传统语文备课,不难看出其中的许多缺失,而其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是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或过于强调考纲、考点和应试能力,或局限于结构的完整及内容的全面性等因素。

二、传统语文教学备课的缺失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重难点处理不科学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往往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这在宏观上并没有错,遗憾的是在这些目标中,我们往往对知识目标定位得过于明确,对于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则表述得过于含糊,这种含糊多数缘自于教师对学生能力和情感状态缺乏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也因此往往以知识目标为中心,强调客观知识理论的灌输和讲解,而忽视了能力和情感目标,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感悟,于是只能使能力和情感屈于“渗透”的地位:如果有可能,则渗透一点;如果没有可能,就忽略不管。这就使得本应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的却成了吝啬的点缀,造成了语文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重难点处理不科学。

2、忽视作者、教师、学生的个性化体悟

语文是人文学科,她与自然学科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具有鲜明的主观性,文章对于作者而言是其思想情感的体悟,洋溢着作者生命的激情,抒写出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是作者的身份地位、文化素养、思想情趣等个体因素的综合体现,学习语文,必然就是与作者心灵的交流。但是,很多语文教师特别乐意将这种富有生命活动的艺术肢解得面目全非,只留下理性的文字躯壳,而毫不理会其中感性的生命律动。

不仅如此,教师在备课时,还往往只是根据教参上的资料或名师教案进行剪接拼凑,没有自己对课文情境的不同感受和解读,这样的备课,怎能引领学生进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呢?又怎能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作出创造性的解读呢?

3、教学过程程式化

不论是应试教育的知识点教学设计,还是循规蹈矩的传统教学方法,甚至是打着多媒体教学的旗号,其教学过程都是作好了比较充分的知识教学预设,只能按部就班的推进和演示,即使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理解,教师也不会抓住这难得的生成机会,而是不予理睬,硬着头皮往事先预设的教案上扭。

4、教学方法僵化和形式化

将教材作为应试资源的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做的就是问答与练习,方法僵化。不少喜欢使用多媒体的教师,板书本来很漂亮,却偏偏要用幻灯,这样就不能起到汉字书写的示范作用;师生即兴生成的内容本来很精彩,却偏偏要用电脑课件,这就往往造成了被课件牵着鼻子走的局面。而且,这样做也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使这些本应为教学服务的现代化手段成了摆阔的工具,人成了机器的奴隶。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是如何做好课件,而不是如何消化文章的思想、体验作者的情感,不是在获得自己真实的体验上,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三、新课改高中语文的备课策略

1、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

备课中,教师不仅要思考通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积累必要的语言文化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作者对话:作者在文章里试图表现什么?文章运用了哪些饱含民族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有紧密联系)用什么艺术手法表现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态度?这是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指向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因为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不同的,所以他们读了这篇文章,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甚至会产生疑惑,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地阐发自己的观点,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应该以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结构为根本,以现有的情感道德发展状况为基础,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得到自主、和谐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习得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引导他们去正确看待自然、正确看待人类社会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升华自己的人生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突现三维目标(实际上很难做到),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须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一个内容,则是切实可行,而且是有效的。

2、教学过程:充分预设,激发生成

教师精心预设不仅是课堂教学圆满成功的前提,而且是激发课堂生成效果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在课文的相关资料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并非都要讲),并且富有艺术性地设置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多边活动的“对话式”教学,课堂中不可能像以住一样根据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讲授,这种课堂的思维流程往往具有发散性特点,会骤然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拥有充分的资料储备,才可能对课堂中出现的情况应付自如。要充分地准备教学资料,就必须分类归纳,按照专题构建体系:如文学作品按照主题分类——爱国、思乡、亲情、爱情、友情、悲秋、惜春、怀人、怀才不遇等,按照表现方式分类——直抒胸臆与委婉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事、托物言志等),按照艺术表现手法分类——比喻、象征、对比、衬托、对偶、排比、夸张、白描、设问、反问等,按照作者分类,按照体裁分类,按照文化意象(如松、竹、梅、菊花、月亮、杜鹃、黄鹂、乌鸦、大雁等)分类,按照文化习俗(如折柳送别、设帐饯行、重阳登高、清明祭扫等)分类,如此等等,进行这样充分的准备。

正是因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由课堂的生成情况决定,所以,一旦教师启发得当,学生的问题就可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师生的探讨才会深刻,交流才会畅达,知识才会日益丰富,能力才会逐渐提高,人文素养才会不断提升。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因此,教师不应该为了教案或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而打断学生的提问,硬是往自己预设的方案上扭,恰好相反,应以谦虚的态度积极地与学生对话,探讨,构建“教师――文章――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格局。

3、教学反思: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许多灵感,师生、生生思想交流碰撞的智慧火花,学生精美的语言、精妙的回答,甚至让教师尴尬的问题和激烈辩论的场景,其中或蕴含教育的艺术,或包含着教学思想和方式的缺失,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因此,随笔记下这些教学点滴,并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这对于一个语文教师的成长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黄明华,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覃少平

猜你喜欢

目标情感语文
情感
台上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