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的入内与出外

2009-04-24高连仲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读书文章语言

传统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与课文发生关系,而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是机械的、生硬的。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读呢?我认为要抓住以下几个主要的环节。

一、入乎其内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它是为思维服务的。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理解了文章,才会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通过读,使学生沉浸文本。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通过学案的形式布置学生预习或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最有效的方式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边读教师一边指导。

1.读通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通过读,纠正读音,使学生口齿清楚,分清文章的音节之轻重缓急,行文之抑扬顿挫,做到读流利,读正确。即“声与心通”,增加识字量,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

2.读懂

刘勰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通过读,总体了解文章内容,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事,谈了什么观点,层次思路是怎样的,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边读边细加揣摩作品的意境。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品读中精思、悟神、明理,读出味来,读出门道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3.读深

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它的功能只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可明确显示信息内容,即符号层;二是含蓄地表达信息内容,即隐蔽层。要想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就要对隐蔽内容进行透彻理解。阅读作品,只有当读出了作者的切身感悟,把握了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要让学生在读中发掘语言的隐蔽层,潜入文章语言的深海,体会作者不忍直陈或故意深藏的意思。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往往是渐次加深的,教师要启发学生精思深掘,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使学生在读中不断渐深地领悟,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出乎其外

真正的阅读是做书的主人而不是沦为书的奴隶,是与作者平等的对话而不是作者思想的俘虏。朱自清说,“以己意己志去推作者之志”,就是这个意思。读者既要读进作品中,寻找品味作者思绪,更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审美。我们说,读书要有自己。

1.读疑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须有疑,要鼓励学生读书提出问题,通过读,进行分析思考,达到解释的目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开动脑筋、主动吸取知识的过程,它远甚于教师被动地提出问题。读书过程中对于文章的解读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于一般的解释,也不满足于能作结构分析、中心思想的把握,或者记住片言只语;而要进行自己的思索,并融进自己的知识体验。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教师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解决疑惑,这样就能把学生肤浅的认识引向深入。

2.读美

阅读教学所能给予学生的不能仅仅是语文知识及其技能,还应当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对于真正进入作品的人来说,读书会是美好的享受。通过阅读,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使他们面前打开的每一本书,都能成为他们精神原野上一道美丽的风景。作品的本质特征在于通过感情呈现形象画面,直接诉之于审美情感。学生对作品的审美关系是以情感关系为媒介,以情感形态的方式相联系的精神活动过程。学生通过读文章欣赏文章,得到愉悦,产生思想上的融合,感情上的共鸣,更为重要的是分清是非曲直,从而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生活。

3.读新

作品具有召唤性和空白意义,是一个意义框架。这就决定文章阅读的多元性、多解性、模糊性,古人说,“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正是如此。因此鲁迅先生谈《红楼梦》的阅读,曾这样形象地做比:“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阅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性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创造带有个人印记的第三艺术世界,不要让现成的结论套住学生的思想,扼杀自主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阅读,这正是阅读价值所在,它可使作品增值,因为阅读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雪化了变成什么?雪化了变成冰;雪化了变成小草;雪化了变成泥土;雪化了变成春天……不能说这些答案中哪个是正确的,哪一个是错误的。因为每一种答案都是学生个性的体现。阅读的重要价值在于让学生在不断发现文章个性的同时,也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这是阅读的价值,更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让每个受教育的个性都得到最合理、充分、自由的发展。阅读教学正是让学生通过读,自己品味、思考,从作品中进去,从作品中出来,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

叶圣陶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去采,自然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让我们引导学生抛开一切先验既成的观念,从头细细读来,读进作品,走出作品,通过对文章的品读研读,读出独创性和新颖性。从读中变换角度,更新途径进行重新审视,籍此来提出创新的观点,采出属于自己的珍宝。

高连仲,语文教师,现居上海。本文编校:晓苏

猜你喜欢

读书文章语言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我们一起读书吧
我有我语言
读书为了什么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