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高效阅读的诗意追求

2009-04-24刘培淮黄文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黄州苏轼诗意

刘培淮 黄文义

语文教学本应是富有诗意的教学,并在这种诗意盎然的教学中,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个人素质得以完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熏陶演绎可使人生充满诗意。但长期形成的重传授、重应试的传统,使诗意的语文教学缺乏理论支撑;对知识急功近利的训练,使生机盎然的语文阅读变得琐碎、枯燥;忽视语文教学的审美规律和要求,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激情消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迷失,使其本应深厚的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格心灵显著缺陷,最终导致教师倦教语文,学生厌学语文,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我们致力于探索以必修本的编排体例为序列,立足教材,多向辐射,精选美文,重组构建的扩展联读式新型课堂高效阅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注入诗意因素,恢复语文教学活力,重振语文教学的雄风,给教师和学生的人生增添一束绿色的诗意。

一、要点回放——让旧知促成新知

要点回放式阅读,就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从文章某一角度出发,进行要点归纳,迅速调动大脑中储存的与此有关的内容,互为参照、互为补充、互为印证,达到加深对文章理解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同一景物,在不同作家笔下,可传递出不同的情感;表现同一主题的小说,故事情节却可以完全不同;同一类人物在不同作家笔下可以显示出不同的典型性格。阅读时,如能把握景物、情节、人物等要点,结合曾经阅读的文章,进行回放,并就此展开丰富的拓展联想,进而在拓展联想的基础上,品味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或作品的丰富内蕴,这样就能使学习的效果得到加深和提升,进入新的创造性的境界。

如在阅读《灯下漫笔》时,我们可以与《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结合起来读,以华老栓、夏瑜、孔乙己、闰土、阿Q等人物作为媒介,让学生回放已有知识,深入品析新作。我们通过回放鲁迅小说的人物群像——愚昧的华老栓、先觉的夏瑜、迂腐的孔乙己、麻木的闰土、滑稽的阿Q,了解鲁迅对中国社会的认识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从而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状及鲁迅思想的发展有深入认识,对小说所描写和揭示的中国长期的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统治造成的国民极端的物质与精神贫困,乃至人的尊严的彻底丧失,造成主体精神世界的退化与动物化的根本原因有深刻的理解,对形成如此思想精神、国民性病状的根源有新的认识。通过要点回放式阅读,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无疑对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灯下漫笔》的深刻思想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对鲁迅小说中强烈沉痛的批判和否定封建主义的宏大主题,对鲁迅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人物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去“杂取种种人”,概括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着眼于当时中国的典型环境,使小说中人物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的创作方法有深入理解。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促成,从而达到高效阅读的诗意追求。

二、片段摘要——让细节拨动心弦

在如今这个信息密集的时代,阅读务求去粗取精、抓取有效信息,避免“胡子头发一把抓”。在扩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摘取精彩片段,尤其是作品借以传情达意的细腻入微的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审美震撼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摘取精彩片段联读,一是抓住感触点,二是选取相似点,三是找准相异点。我们以《项脊轩志》《泷冈阡表》《祭妹文》三文为例来谈。三文都以家常琐事、平实的语言、细致入微的细节来表现缅怀亲人的真情实感。《项脊轩志》悲大家庭崩溃、悲痛失母亲与祖母、悲树在妻亡物是人非;《泷冈阡表》敬父亲为官清廉、孝养母亲、于人仁德、教子殷切;《祭妹文》哀三妹素文天真活泼纯真善良而遭遗弃、贤惠持家而遭疾病、与阿兄休戚相依而死生相隔。一悲一敬一哀触动我们心灵中最敏感、最柔软的部分,引起我们的强烈共鸣。在叙事怀人中,《项脊轩志》《泷冈阡表》以语言描写取胜,如:“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又如:“母曰:(汝父)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祭妹文》以动作描写见长,如:“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又如:“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使我们如闻其声而见其人,观其行而见其神!基于以上理解,我们以“真情实感”为红线,打通古今,立足赏读,推出了“情满青山,意溢碧海”为题的扩展联读课例,在武汉市阅读研讨课上作展示,受到一致好评。

三、情思体悟——让美情震撼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维度,是语文教育源远流长的一个好传统,也是语文教学诗意追求的重要体现。《我的呼吁》中“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的真诚呼吁,史怀哲一生致力于非洲国家医疗事业的高尚行为,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扩展联读莫应丰《我的小鸟儿死了》、李国文《桐花时节》、刘亮程《寒风吹彻》(均选自《语文读本》第四册),让学生在感受文学形象中,培养悲悯苦难、同情弱者、尊重生命的湿润心灵和圣洁情怀。

概括人物命运,把握文学形象。《我的小鸟儿死了》中“我”小心翼翼捧鸟回家,任劳任怨悉心饲养;称羡于友,招致小鸟丧命。《桐花时节》中作者在“文革”时期因受迫害而接受“劳动改造”,目睹当地劳动妇女的艰难困苦:生活重压之下,青春短暂,红颜易逝,“莲莲”死于非命。《寒风吹彻》中“我”寒夜拉柴,冻坏一条腿;孤苦老人,冻死村头;体弱姑妈,在苦盼春天中死去。三篇散文,都形象地诠释了史怀哲“反对将所有的生命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及提倡“爱护并促进生命”,反对“伤害并破坏生命”的善恶观。

体会作者情感,升华自我人格。三篇散文,作者为卑微生命惨遭戕害而撕心裂肺,为善良纯美横遭践踏而椎心泣血,为社会良知隐退泯灭而呐喊呼吁。学生阅读这几篇散文,神态凝重,心情悲愤,有的甚至泪流满面。他们感受到了弱势群体的无奈与痛苦,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生活的苦涩与期盼,也感受到作者鲜活细腻、仁慈悲悯的善良情怀。在潜移默化之中,身心得以涵养,精神得以澡雪,实现心灵和人格的升华。

如果说演讲词《我的呼吁》是对人性至善的理性呼唤,那么,三篇散文则是对“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形象再现。并且,三篇散文,主旨鲜明,既相对独立,又在逻辑上渐次升华,恰成体系:人类每个个体生命,只有以丰富的物质为保障,自由的精神为支撑,清明的政治为土壤,才能实现“更广阔的生存与快乐”。

四、专题探究——让研读结出硕果

课堂高效阅读,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阅读资源,优化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抓住纷繁芜杂的阅读材料的内在联系,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科研精神,促进智能进一步发展,进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顺应学生的天性,激情启疑使之乐学”的同时,又进行了“抓联系,促发展,争高效”的探索。即向学生渗透联系的观点,促使其思维、认识的发展,争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联读生疑,确定探究课题。在课内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联读了苏轼的《定风波》和《卜算子》两首词,学生在理解两首词的情感基调和创作风格中质疑:苏轼命运多舛,旷达之气何来?为什么同一时期的作品创作风格迥异?是黄州成就了苏轼还是苏轼成就了黄州?综合上述问题,我们因势利导确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解读苏轼的“黄州现象”》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运用比较鉴赏,联系延伸,将苏轼的黄州创作与他个人经历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联系起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词作,体会苏轼作品中表现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

沿波讨源,聚焦人物心灵。研究性阅读,必须抓住问题的聚焦点。我们从苏轼人格思想发展的前后联系着眼,从苏轼黄州时期创作风格的差异性入手,将苏轼黄州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探究。苏轼在黄州的感情是复杂的,创作的作品风格是多样的,为了使学生广泛占有材料,我们又向学生推荐了苏轼同期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满庭芳》等作品,引导展开深入的比较探究。《定风波》是首豪放词,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也寄寓了诗人对自己遭受政治打击而引发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而《卜算子》却大有婉约之风,词中流露出的那种不假粉饰的率直,分明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一个杰出封建士大夫的人生际遇,听到了一个秉持个人操守不与流俗合污的读书人的心灵的呐喊,表达了词人孤寂幽愤、清高自诩、蔑视流俗的心境。那么,同一时期,同一题材的作品,时而婉约,时而豪放;时而豁达,时而感伤,我们怎样理解苏轼在黄州的情感变化呢?再读《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在其中自可寻到答案。

交流评价,感悟人生真谛。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上向学生输入的信息,只有在一定的信息背景下,才有可能变换储存,再输出。学生知识面宽,有效信息丰富,思维才会左右逢源而“畅流”。因此,要创造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必须扩大信息源,把学生阅读的天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外阅读所得引进课内,二者珠联璧合,自然和谐地统一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才能使之相互补充相互转化。通过广泛阅读,多向比较,深刻探究,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黄州的苏轼,人生的挫折让他智性地参悟个人命运,大自然的洗礼使他找到心灵宁静的的港湾,感受了生命的愉悦,实现了化茧成蛹、化蛹为蝶的突破,才成就了他创作的辉煌和人格的升华;是黄州的经历成就了苏轼,更是苏轼惊世骇俗的作品成就了黄州。在探究阅读中,学生的灵魂还受到了洗礼:苦难往往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培养旷达超拔的人格,定会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崭新的位置,达到诗意的境界。

这样的研究性阅读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加大了课堂容量,指导了阅读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践表明,课堂高效阅读的诗意追求,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和深度,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确是链接教科书与课外阅读的好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只要树立重教科书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语文课程新理念,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新机制,语文学习就定会事半功倍。

刘培淮,黄文义,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黄碧斋

猜你喜欢

黄州苏轼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杨优秀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浣溪沙·游黄州遗爱湖
与高中诸学友聚会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