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五年的变化

2009-04-24黄克恭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凤头高考作文江苏

分析江苏2004年到200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可以发现命题的思想、内容、导向、呈现方式等方面有了重大变化,现试作具体分析。

一、在命题思想上的两个变化

1、由关注人文精神转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批判

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考查,一般是借助某个带有一定象征性概念的词语来命题。比如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怀想天空”,“天空”就是一个带有一定象征性的词语,可以有各种理解,可以是具体的天空,也可以是抽象的天空,可以是历史的天空,也可以是现实的天空,有实有虚,但“天空”更多的是蕴含了某种人文意义。

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好奇心”,撩开题目的面纱,它点中了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死穴,对中国教育的现实进行了无形的批判。平心而论,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已将学生的好奇心消磨殆尽。那些在现行教育制度束缚下的学生,顶着升学的压力,只是在毫无疑问地接受教师的讲解,毫不怀疑地接受知识的传递,机械地重复地低效地在“题海”中苦苦挣扎,缺少对新知识探求的兴趣,与生俱有的好奇心已被“边缘化”、“妖魔化”了。

高考作文命题的功能有一部分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如2008年全国卷和四川卷的“坚强”和“学会帮助别人”等。应该说,敢于以高考命题的形式从较深的层次来批判重大现实问题,这一价值取向是值得肯定的。

2、在题目的表意上从诗意化走向理性化

江苏自主命题以来,有明显的诗意化倾向。如2004年高考作文“山的沉稳,水的灵动”,2005年的“凤头、猪肚、豹尾”,2007年的“怀想天空”等命题,均是典型的诗意化命题。这些命题有的通过“提示语”,有的借助命题本身,表达了一种意境,学生要在这种意境中去体会命题所蕴含的意义或指向。譬如2004年的高考作文就是通过提示语“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构造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意境的,考生一定要在这种诗情画意中捕捉到其中的“寓意”或“哲理”,才能正确理解命题,才能正确审题和作文。

江苏高考作文命题过去的五年中也有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考查,它是通过“关系型”的命题和提示语的提示,来开掘命题的理性深度的。2006年,高考作文“人与路”,提示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这里,通过二维关系的命题,来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如,2004年高考作文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命题中也蕴含了多种哲学元素,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等。但2004年、2006年的江苏高考命题均是在通过“命题寓意”来实现的,考生如果忽视了对提示语的理解,就难以进行有深度的理性思考。

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则在较高层次上考查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质疑”、“发现”是从中性的立场去分析好奇心的功能,“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等是从正面分析好奇心的作用,而“烦恼”、“平庸”则是从反面说明好奇心造成不良的后果,命题人通过提示语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对好奇心进行辩证分析,同时考生从题目本身也可以作较多的思考。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提示空间,有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理性思维品质。

二、在命题内容上:从抽象、玄妙走向具体、鲜活

分析江苏近五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总体感觉是抽象、玄妙的居多。有2004年的遥望山水,抒说灵动与沉稳,2005年的纵论人生,喻说“凤头、猪肚、豹尾”;有2006年的话说人生道路,2007年的怀想茫茫天空。如果仅仅是一次抽象、玄妙也就罢了,但年复一年的玄妙就让人担心,这种命题会不会导致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漠视?会不会弱化学生对身边现实的思考?会不会使学生的文风日趋虚浮和清淡?无疑,一定的文化积累是必要的,但勤于思考自身的生活,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正道。

而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中选出的一个话题,从整日在学生嘴上说来说去眼前晃来晃去的平常语境中挑出来的一个语词来命题的。每个学生都有具体感受,真正做到了人人有感(有感受、有体验)可发,个个有话可说。这样的作文是“平易近人”,而不是“深不可测”。

三、在作文教学的导向上:从虚构走向真实,从“古仁人”走向“现代人”

分析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五年来走过的轨迹,可以看到其在作文教学的导向上,越来越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自我、关注人与自然等,这与课程目标是一致的,也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积极引导。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有效地破解了现代中学生比较流行的应对高考的“招数”,让这些年来高频率出现的“古仁人”淡出视野,让一个个真实的“现代人”跳跃在卷面上。王栋生同志在《人民教育》(2008年第5期)上批评过一些学生以一种固定的文化散文来应对高考、以一个“古仁人”通吃作文天下的现象。这里不妨展开一下:如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有人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2005年,高考作文题是“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有人又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赴汩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2006年,作文题是“人与路”,有人提笔便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2007年“怀想天空”,有人不加思索,开篇就是“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下面仍然是老一套。

这种“新八股”,限制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才情,淡化了学生对现实对自我对自然的关注,用一种看似有文化的“旧树开新花”方式隐饰了某些考生自身的作文缺陷。

四、在命题的呈现形式上,由多型、多元渐趋定型、规范

2004年以来,江苏作文命题逐步形成了“提示语”+“题目”+“要求”的基本形式。

“提示语”是对命题的提示,但不是解释,可以说是命题人对考生作的一点善意的“提示”和说明。优秀的考生在阅读了“提示语”后,可以对命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题目的意思,把握命题人的意图;对于作文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有“提示语”的支撑,考生可以不跑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进入构思状态。应该说江苏的作文命题形式,能够兼顾所有的考生,增加考试的公平性。

试看江苏2008年的“提示语”对考生的提示作用:

第一句是:“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这句话通过两类人对比,从“好奇心”“有无”和“保持”的角度,说明好奇心在两类人中不同的状态。提示语用“只是”“有过”“都能”“保持”,显示了命题者对“好奇心”的理解和情感倾向——“好奇心”是个好东西。同时,这句话还说明了“好奇心”具有不稳固的特点,不予以保护、保持,“好奇心”就会丧失,所以有些人只有童年时才有好奇心。

从这一句提示语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好奇心与生俱来保持难;好奇心因人因时有差异。

第二句话:“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这句话,列举了与好奇心相关的八个方面,如学习、事业、品德、人生等,并借助人们熟知的“形影”比喻,表明了“好奇心”对学习、事业、品德、人生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这句话一方面表明了好奇心的有无对人的不同作用,同时还说明了好奇心的又一个特征:有高雅低俗之分。即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好奇心,能引发人探究的兴趣,能够促进人对新事物的关注和探究;低级庸俗的好奇心,则会使人变得无聊甚至无耻,如偷窥、刺探别人隐私等。

两句提示语,一方面引出了写作的对象“好奇心”,同时还说明了好奇心的基本特征、作用等,使考生对好奇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所以说,提示语有一定的提醒与启发作用,它力求引导考生把文章写得富有真情实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另外,提示语仅是举例,并不限制考生作文的空间。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命题中的提示语也容易诱发部分考生对它的过于依赖,缺少创新,简单演绎便可取巧成文。

总之,江苏高考自主命题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课程标准、作文教学实际和社会生活对作文的要求。

黄克恭,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泰兴。本文编校:洪鸣

猜你喜欢

凤头高考作文江苏
闻“蜂”而动的猛禽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水韵江苏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会“制作乐器”的棕榈凤头鹦鹉
凤头赢得百媚生
小仙鹤
图说江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