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泰斗杨振宁的事业与婚姻
2009-04-24孟昭庚
孟昭庚
一、出身书香门第
杨振宁,1922年农历八月十一出生在安徽合肥三河镇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是安庆一所中学的教员,在杨振宁出生后不久便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费生远赴美国留学。母亲罗孟华,是杨振宁第一个启蒙老师,在他6岁之前教会他认识3000个汉字。
杨振宁6岁那年,父亲杨武之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载誉而归,被聘为厦门大学教授,次年,也就是1929年,杨武之改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随父母搬入幽静的清华园西院19号居住。
从1929年到抗战开始那8年,杨振宁在北京上小学,读中学,在数学方面显露出特别聪慧的天赋,以至于见过大世面、阅人无数的杨武之竟欣然命笔,在其子杨振宁的一张照片后面写下“此子似有异禀”7个字。
二、才华初显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清华大学南迁至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初,杨振宁母亲罗孟华带着杨振宁和他的4个弟妹好不容易才辗转到了昆明,杨振宁在昆明昆华中学读高中,杨武之开始向他灌输近代数学知识。
杨振宁在昆华中学读了半年高中二年级,就于1938年秋以同等学历的资格考入了西南联大化学系。入学后,发现自己对物理学特别感兴趣,就转到了物理学系。那年杨振宁16岁,是西南联大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1942年7月,杨振宁本科毕业后,考入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1944年7月毕业,获物理学硕士学位。毕业时杨振宁才22岁。同年8月,杨振宁考取了清华大学第六届留美公费生,是物理学门中唯一的一个留美公费生。按当时教育部门规定,“凡录取各生应在原机关服务留待候信”,杨振宁的留待期为1944年秋至1945年夏,整整一年。
在等待出国的这一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附中代课,同时教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的数学课。也就在这期间,杨振宁认识了他的学生杜致礼。杜致礼的父亲是鼎鼎大名的杜聿明将军,当时,杜聿明率远征军从缅甸作战归来,担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
杜致礼是陕西米脂人。“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自古米脂就是出美女的地方。其母曹秀清也是地道的米脂姑娘,当年在榆林师范读书时有校花之称,其父亲又是有名的儒将。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杜致礼在联大附中简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杜致礼对杨振宁这位才华出众的小老师十分敬仰。虽然二人都很注意对方,但除了课堂上外,二人从无私下接触。
三、见到了爱因斯坦
1945年夏,杨振宁动身赴美,注册为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选择芝加哥大学倒并不是因为它是父亲的母校,而是因为他仰慕已久的费米教授去了芝加哥大学,他非常希望做费米的学生。费米是当时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之一。与杨振宁同时进入芝加哥大学的,还有李政道。李政道比杨振宁小4岁,因为杨振宁读书读得早,所以李政道的班次要比杨振宁低了六七级。杨振宁与李政道成了同学之后,意气相投,志同道合,成了很好的朋友。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一年,于1949年夏去了普林斯顿大学高等学术研究所。不久,李政道也来到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研究课题,很快合写了两篇统计物理的论文。第二篇论文的结论,后来被称为单位圆定理,在统计热力学中成为一个经典性的发展。
杨振宁、李政道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等学术研究所时,曾与世界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有过一面之交,使他们引以为骄傲。杨振宁、李政道到普林斯顿大学时,年逾古稀、名闻天下的爱因斯坦教授已经退休了。碰巧,爱因斯坦刚刚有个新的理论,叫做“统一场论”,这是他余生致力研究的一个课题,他给美国全国物理学界的学人就此课题作一次演讲,杨振宁和李政道很幸运地聆听到了爱因斯坦的精彩演讲。
1951、1952年,杨振宁、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两篇论文,是关于统计力学里面叫做“相变”的。依然关注物理界动态的老科学家爱因斯坦看到了他们的论文,对“相变”问题非常感兴趣,就让他的女助手找到杨振宁、李政道,请他们去聊一聊。这是一次难得的学术探讨机会,在爱因斯坦的办公室里,他们谈了一个多钟头。
四、巧遇杜聿明之女杜致礼
1949年,吴大猷先生找到杨振宁,告诉他,胡适先生在纽约要找他谈谈。胡适也是安徽人,跟杨振宁父亲私交颇厚,杨振宁小时候在北京见过他。见了胡适先生之后,杨振宁才知道,原来是胡适不久之前离开上海赴美时,杨武之先生托胡先生帮他儿子杨振宁在美国找个女朋友。
这也是人之常情。俗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杨振宁已经27周岁了,杨父担心,如没有人帮助,横心埋头在实验室搞学问研究的儿子,很可能错过婚配的最佳年龄。胡先生谈及此事时,杨振宁淡淡一笑。胡适先生最后说,你们这一代人比我们这一代人聪明得多了,这样的事,根本不需要我来帮忙。
也许是月下老人早有安排。在纽约告别胡适之后,不久就是1949年圣诞节。杨振宁跟美国一个朋友在普林斯顿一个小镇唯一的一家中国餐馆用餐,恰巧杜致礼也在那里吃晚饭。杨振宁做梦也不会想到会在4年之后的异国他乡遇到她,二人一边吃饭,一边互诉各自的情况。
1947年,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将军获准赴美治病,顺便带在辅仁大学中文系读书的18岁的长女杜致礼赴美求学。在上海机场登上飞机正要起飞时,突然接到蒋介石派人飞车送来的紧急手谕,令其在沪治疗:“国难当头,需用大梁……”杜聿明无奈,只好走下飞机,杜致礼只身前往美国,进入由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保荐的“卫理斯学院”,攻读英国文学。
1949年1月,杜聿明淮海战场兵败被俘,其妻曹秀清在上海对丈夫生死下落一无所知。 1949年5月初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派人安排曹秀清及其子女乘最后一架离沪的飞机飞往台湾,并许诺到台后将保证其全家的生活和子女的读书费用。曹秀清带着婆婆和5个儿女来到了台北,不料一下子陷入了社会的底层。此时,焦头烂额的蒋介石顾不了他们了,国民党当局颁发的一点补助金十分有限,根本不够维持一家老小的日常开支。曹秀清只好外出打工,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收发的差事,微薄的薪水仍难以改变全家的生活困境,长子对求学和前途彻底绝望,自杀身亡。
由于家庭的重大变故,杜致礼在美国读书的资金供给一下子中断了,为了完成学业,杜致礼只得转入免费的“圣文森学院”,仍然攻读英国文学。
五、琴瑟和鸣
杨振宁、杜致礼这次的邂逅,使他们的感情碰撞出绚丽的火花。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一年,杨振宁28岁,杜致礼21岁。婚后,夫妻鸾凤和鸣,相敬如宾。
若干年后,杨振宁曾以激动的心情,谈到这次相遇:“我并不知杜致礼到了美国,我是无意中走进了那家饭店。我早到或者迟到,都将错过与杜致礼相见的机会。我们见不上面,也就谈不上一辈子的婚姻。可命运之神都安排我们在那一天那个地点相聚,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是啊!在大洋彼岸,在茫茫人海的美国,两个人偶然相遇了,由此而缔结了一生的姻缘。这确实是一个奇迹,是爱的奇迹。
杜致礼专攻文学,中英文都颇有造诣,学院毕业后留在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中文。杜致礼虽然是将门闺秀,但嫁给杨振宁后,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她清楚,杨振宁为之奋斗的事业属于全人类,她只能全力支持而不能丝毫影响他的工作。杜致礼洗尽铅华,承担了全部家务和抚育孩子的繁琐事务,让杨振宁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科研事业上。有一次,儿子打球受伤伤到了脾脏,流血不止,必须送进医院开刀,而此时的杨振宁却远在波兰讲学,杜致礼怕他分心,没有打电话告诉他。杜致礼用自己的行动,再次验证了“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性”的格言。
六、获得诺贝尔奖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认为至少在弱相互作用的领域内,宇称并不守恒。年底,吴健雄等科学家通过严格试验证实了这一理论,从而推翻了原来被认为适用于一切相互作用的“宇称守恒定律。”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在瑞典的斯得哥尔摩登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当时,杨振宁尚未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于1964年才加入美国国籍——笔者注),是首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实现了中国人在诺贝尔奖上零的突破,全球华人为之骄傲。
杨振宁曾说过,假如今天有人问我,你觉得你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状态。是的,杨振宁的成就,使中国人摒弃了自卑感,敢于同西方人一争短长。
杨振宁是世界公认的自爱因斯坦之后最有贡献的物理学家,他除了和李政道共同揭示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外,在理论物理学上还创造了许多辉煌,做出了非凡的杰出贡献。1954年,杨振宁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被世界物理学家们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结构之一,“是划时代的理论”,是杨氏一生中的最高成就。许多科学家据此建议对杨振宁再颁一次诺贝尔奖,但由于诺贝尔奖的不重复规定,这个美好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除了诺贝尔奖外,杨振宁还获得过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技奖,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鲍威尔科学成就奖等诸多国际大奖。
七、回报祖国
誉满天下的杨振宁在1971年之后三年内四度回国,是中美冷战解冻之后第一位回国的美籍科学家。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曾多次亲切接见并宴请杨振宁夫妇和他们的亲人。毛泽东主席接见美籍科学家,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使他们备感荣幸。
杨振宁对故国充满了深情,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首次回国之后30多年间,他为中国的科技教育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创设了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设立了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身数学奖,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等。为表彰杨振宁的杰出贡献,中国将杨振宁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并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编号为3421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国务院还于1996年向他颁发了首届“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杨振宁和杜致礼夫妇,婚姻美满,三个孩子都学有所长,有自己成功的事业。长子杨光诺是美国一个县的财务顾问,次子杨光宇是一名化学博士,大女儿杨又礼则成为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
杨振宁夫妇在幸福地度过了50年金婚之后,杜致礼不幸身罹绝症,于2003年10月与世长辞。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他们亲亲爱爱相伴了53个春秋。
2004年,杨振宁回到祖国,定居清华园。
八、再结连理
1995年,杨振宁偕夫人杜致礼访问汕头大学。当时还是汕头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天真烂漫的翁帆,被学校挑选出来照顾杨博士夫妇。翁帆在为杨博士夫妇服务期间,拍了一些照片留作纪念。翁帆跟杨振宁、杜致礼夫妇虽结下了短暂的友谊,但在分别以后,双方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圣诞节时偶然相互之间也会收到对方的圣诞卡,但彼此没有通过电话。
时间过去了8年。
2003年圣诞节的时候,翁帆写了一个圣诞卡寄到美国。2004年年初,杨振宁在香港收到由美国转来的翁帆寄出的圣诞卡,而这一次翁帆在圣诞卡上写了联系电话,此时翁帆尚不知杜致礼已离开人世了,杨振宁也刚刚才从失去杜致礼的极度悲痛中解脱出来。
因为有联系电话,杨振宁就给翁帆打了一个电话,约她到香港见面。杨振宁在见到翁帆之后,欣喜异常地告诉他的兄弟姊妹和他的三个孩子,他又见到了翁帆!杨振宁与翁帆在感情上擦出了火花,迅速升温到定婚,翁帆父母非常震惊。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翁帆的父母明确表明了态度,他们告诉自己的爱女,如果你跟杨教授觉得这对你们都好的话,我们赞成。
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场忘年的恋情,再次为这位世界级大师增添了一道美丽迷人的光环。
杨振宁认为翁帆是一个心地善良、没有心机的一个很自然的人,这是杨振宁爱她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作为一个耄耋老人,杨振宁非常害怕孤独,害怕没有人讲话,现在有了清纯、宽厚、温润的翁帆作伴,杨振宁真是开心极了。杨振宁经常去各地访问、旅游,由翁帆陪着,生活上由她照顾,杨振宁有一种安全感。
尽管他们因年龄的差距,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尽一致,但他们却能将“不一致”揉合起来,相映成趣。比如说,翁帆讲的电影、电影明星,杨振宁不一定听说过,也不一定喜爱;而杨振宁讲的电影明星和喜欢看的电影,翁帆都没有看过,也不一定感兴趣。但是,他们照样夫唱妇随,他们把这两边的碟片都拿来放,共同欣赏,其乐融融。
两年前,杨振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记者坦言:“我想我今年85岁,是乐观的。我又跟翁帆结婚,是一个很成功的婚姻。”
是的,杨振宁和翁帆的人生结合是成功的,尽管在当初有点儿惊世骇俗,但并没有发生强烈的“社会地震”,人们在震惊之后,总是向他们投去祝福。在公众看来,像杨振宁这样的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身边能有一个爱他的年轻貌美的女姓作伴,一定会有益于他的身心健康,一定会再度激发他的生命活力,为祖国和全人类再作贡献。
杨振宁跟比他年纪小得多的翁帆父母的关系很融洽,他们相互尊敬,翁帆父母称杨振宁为杨教授,而杨振宁则称他们为翁先生、翁太太,他们还经常一同外出旅游。
作为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杨振宁当然深谙自然辩证法,懂得事物发展规律,知道自己已到了人生的黄昏。一次,他跟翁帆讲,说将来他不在了以后,假如有合适的对象,赞同翁帆再结婚。翁帆听了很生气,说,你怎么可以这样讲。后来,杨振宁想了想,婉转地对翁帆解释道,我刚才讲这个话,是一个年纪大的杨振宁讲的话,年纪轻的杨振宁不会跟你讲这个话。翁帆这才转愠为笑。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祝杨振宁博士健康长寿!祝他和翁帆幸福美满!
(责编 张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