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顽固性头痛兼顾引经搜风通络
2009-04-23刘英鹰刘炜
刘英鹰 刘 炜
[摘要] 目的:探讨顽固性头痛的病机。方法:对36例顽固性头痛患者, 治疗中辨证分型兼顾引经搜风通络。结果:36例中,临床痊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治疗顽固性头痛兼顾引经搜风通络,可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顽固性头痛;病机探讨;引经;搜风通络
[中图分类号] R741.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a)-080-02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是指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证。顽固性头痛是以头痛剧烈,时发时止,经久缠绵难愈,治疗难以收效而得名,可因情绪激动、气候变化、劳累过度等因素使头痛加重。笔者应用中医辨证分型兼顾引经搜风通络治疗顽固性头痛 36 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吉林市第二中心医院中医科2003年3月~2008年3月的门诊患者,女25例,男11例,年龄18~77岁,最小者18岁,病程1个月~20年。临床辨证为外感、内伤头痛,外感头痛8例:风寒头痛3例,风热头痛2例,风湿头痛3例;内伤头痛28例:肝阳头痛10例,气血亏虚头痛4例, 肾虚头痛5例, 痰浊头痛4例,瘀血头痛5例。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1995年卫生部药政司中药新药治疗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①主要临床表现: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头痛;疼痛部位在额颞、前额、巅顶、后枕,或左或右辗转不定;疼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头痛发作和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以数分钟到数日不等。②发病特点: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发可有诱因,未发前可有先兆症状。③性别、年龄特点: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④经神经系统检查及理化、CT、MRI等检查可以除外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脑瘤等脑内器质性病变者。
1.3 疼痛强度分级(参照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标准)
Ⅰ级:不痛。Ⅱ级:轻度痛,但不影响活动。Ⅲ级:中度痛,但不停止活动。Ⅳ级:重度痛,不能参加活动。
1.4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中医诊断标准者,可纳入试验病例。
1.5 治疗方法
根据头痛的诱因、部位、性质、特点,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辨病求因,辨外感、内伤头痛为首,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多属实证,治疗当以散风祛邪为主,但应根据夹寒、夹湿、夹热邪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治则。夹寒者,川芎茶调散主之;夹湿者,羌活胜湿汤为主;夹热邪者,芎芷石膏汤加减。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遇劳则剧,时作时止,多属虚证,治疗当以补虚为主;亦有虚中夹实者,当权衡主次随证治之。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加味;气血亏虚,人参养荣汤加减;肾虚者,大补元煎为主;瘀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主之。以上各型按照头痛的部位,依经络循行路线,选用不同的“引经药”: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藁本、吴茱萸;太阴头痛选用苍术;少阴头痛选用细辛。同时兼顾搜风通络之虫类药物,如全蝎、蝉蜕、地龙、蜈蚣、僵蚕等;每日1剂,水煎服,10 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6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止痛药。
2 结果
2.1疗效判定
临床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显效:疼痛强度减轻2级,伴随症状减轻,或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疼痛强度减轻1级,或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2/3。无效:疼痛强度减轻不足1级,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或疼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
2.2 治疗效果
临床痊愈13例(36.11%),显效17例(47.22%),有效4例(11.11%),无效2例(5.56%),总有效率为94.44%。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56岁,阵发性头痛5年,加重7 d,平素易生气,7 d前由于跟邻居闹纠纷,大吵一架而致头痛加重,经久不愈,巅顶痛固定不移,日轻夜重,遇劳加重,伴头昏,神疲乏力,舌质黯淡,苔薄白,脉细弦。诊为头痛(气虚血瘀),治宜益气升清,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黄芪12 g,党参12 g,桃仁9 g,红花6 g,当归 12 g,白芍 12 g,川芎15 g,赤芍12 g,生姜3片,红枣5枚,加入厥阴头痛的“引经药”药,藁本9 g,吴茱萸6 g,同时兼顾搜风通络之虫类药物,全蝎5 g,蝉蜕9 g,僵蚕5 g。每日 1 剂,水煎米酒送服。嘱其适当运动,畅情志;服用3剂头痛减轻,效不更方,继服9剂后症状改善,再服10剂,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1年后随访,病无复发。
4 讨论
头痛首见于《内经》,称为“头痛”、“首风”、“脑风”。并认为其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端。如《素问·奇病论》云:“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曰何病?歧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素问·风论》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李杲首先将头痛明确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为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如《兰室秘藏·头痛门》云:“太阳头痛,……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柴胡为主;阳明头痛,……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顶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顽固性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一般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经祛邪治疗后,头痛多迅速好转、消失;若头痛进行性加重,伴颈项强直,呕吐频频,甚至神昏、抽搐者,病情危重、凶险;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大多数经治疗后,病情可逐渐好转,乃至痊愈。《普济方·头痛附论》二则“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颠高之上,惟风可到”。又因“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风者,百病之使也”,其性上浮,诸邪必借风邪方达头部,所以头痛无有不挟风者,故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多见。病程日久, 久病入络,气血瘀滞,脑脉不通,以成沉疴之疾,欲使沉疴得起,非虫类搜风通络之品,使络通痛止。正如叶天士所说:“久则邪风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其效,当以虫蚁疏络逐邪”。及汪昂云:“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 ”。外感自是以风为主,内伤亦是以风为先,故此加用风药治疗头痛,取其“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医宗金鉴·头痛》) 。用风药,乃遵循李中梓《医宗必读》“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之理,即使内伤头痛,也常配祛风药,如羌活、蔓荆子、藁本等[1]。由此可见,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加用风药散之,祛之,熄之,风去则脑海清灵,神清志爽,痛自止矣[2] 。头痛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久治不愈,日久便产生“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病理改变。因此“头痛多主乎瘀”,血瘀可出现于六经头痛的各种类型和各个发展阶段[3]。正为搜风通络病机而设。
外感头痛与感受外邪有关,故宜适寒温,防外感;内伤头痛与内伤积损有关,宜避情志过激,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调饮食,忌过食肥甘厚味,戒烟酒;防过劳,避免劳欲过度[4]。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辨病求因,以免延误病情,耽误治疗。
[参考文献]
[1]姚欣艳.熊继柏教授治疗内伤头痛经验[J].中医药导报,2008,1(14):22.
[2]刘燕平.论头痛的分经诊治[J].江西中医药,2004,3(35):12.
[3]李留霞.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头痛46例[J].中原医刊,2005,10(32):49-50.
[4]乔铜生,张秋风.推拿治疗血管性头痛90例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63.
(收稿日期:2008-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