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2009-04-23李利
李 利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知识的学习过程,如果缺少生活的气息,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把数学学好、学活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应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创设生活情境,为课堂教学服务。
对于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学生就像是一个个小会计,算得分毫不差。但在解决数学中有关元角分的问题时,错误却是层出不穷,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云云的妈妈快过生日了,云云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一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四十个。拿出这么多的硬币买东西太不方便了,于是云云就找小卖店的张爷爷帮忙换钱,张爷爷收下了云云的40个硬币,返给了云云4张一元钱纸币。云云有点不高兴了,撅着小嘴说:“张爷爷,我给你那么多硬币,你怎么就给我这几张呀?”张爷爷却笑而不答。你们说说云云拿40个一角硬币换4张一元纸币亏不亏?为什么?我先组织学生讨论,分成四人小组操作,再请一人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操作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0个1角就是1元,1元=10角,让学生想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把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出示几幅用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及圆形做成轮子的汽车课件,问学生图上的汽车漂亮吗?喜欢哪一种?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形状奇特,很好玩;有的说圆形最实用,跑得最快。我因势利导继续问:“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设计什么样的?”学生纷纷说:“设计轮子是圆形的。”我又问:“为什么不设计成三角形、椭圆形这样独特的呢?”学生说:因为它们的轮子转起来非常地慢,而且在行驶时会颠簸得很厉害,让人感觉没有安全感。圆形的行驶得最快、最稳,这样的汽车才是最实用的。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电脑演示几辆汽车的行驶过程,让学生在直观上感受了“圆”在生活中的作用,然后直接导出课题。
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时,兴趣盎然,求知欲高涨,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自然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借助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一些深奥、难懂的数学语言,常常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犹如听天书一般。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适当扩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来源于周围的生活世界中。如:教学“倍的认识”时,学生对什么叫“倍”有点不理解。我就举例:爸爸吃了1个苹果。你吃的个数是爸爸的2倍,你吃了几个?没想到效果很好,学生不仅很快懂了,还会用生活中的事来举例呢。有的小朋友说:我有4个棒棒糖,妹妹的糖是我的3倍,妹妹有12个棒棒糖。孩子们一下子纷纷发言。我顺势出示了习题:学校要求各班订书,我们班订书10份,三班订书30份,三班订书的份数是我们班的几倍?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异口同声地说“3倍”。可见当孩子们对抽象的概念不理解时,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就是最好的教材!
在学习“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lOO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商厦买了一件97元的上衣,她付给收银员一张100元钞系(应把165元减去100元),收银员找回3元,妈妈还剩多少钱?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返回生活天地,体现生活数学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有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如:认识了“时、分、秒”之后,我让学生回家记录几时吃饭,看动画片、睡觉、起床等,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又如,学习了小数后,让学生用小数表示自己买东西的价钱;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学了“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后,让学生估测自己的手掌和身边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等,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也是数学教学不竭的源泉。实践证明,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通过“生活化”的途径来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后。体验数学的实践妙用;在生活中,领略到数学的魅力。才可以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而且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受用的、有用的数学。这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也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