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多途径培养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

2009-04-23陈靖芯马明星王文山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工程应用特色

陈靖芯 马明星 王文山 沈 辉 徐 晶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各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呈现急速增长的趋势,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扬州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在多途径培养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方面的具体做法,对地方高校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特色;工程应用;培养

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通过与德国的世界著名公司和一流的工程应用型高校建立多层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及优质教学资源,采取消化、吸收和结合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进行再创新的方法。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为试点,对多途径培养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设立了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换生项目;创新性地构建了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教学模块和两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学研共享技术平台;对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了多项改革和实践。拓宽了教师与学生的专业视野,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国际化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了专业与学科建设的步伐,提升了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水平,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专业与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一、吸收国外高校的先进教育理念,构建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理工类高校与企业界、工业界的密切合作产学结合培养人才,是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强调基础知识学习,重视多学科综合化的同时,根据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特点,面向工程实际,产学结合培养专门工程技术人才。产学合作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工程领域的科研方法,掌握相关产业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多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在不断吸收和引进德国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与德国工程类高校以及德国知名企业的全面交流和合作,构建了一套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1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根据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强调基础知识学习重视多学科综合化的特点,我院对车辆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和完善,在公共基础平台上采用了机械大类平台+车辆工程专业平台+宽口径专业方向模块形式,构建了体现机械大类学科综合和车辆工程专业综合的厚基础宽口径的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机械大类平台上对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了机械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包括“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技术基础”、“电工及电子”、“控制工程”、“测试技术”、“液压与气压”、“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在车辆工程专业平台开设了“汽车构造”、“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等专业平台课程;在专业方向模块根据中国加入WTO后国内汽车工业前市场(汽车研发)和后市场(汽车服务)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设置了设计制造和检测诊断两个宽口径的专业方向,在设计制造方向构建了从设计到制造的课程体系,设立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设计”、“车身结构与设计”、“车身覆盖件CAD”、“车身覆盖件课程设计”、“车辆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等设计类课程和实践性环节,以及“机械制造技术”、“车身制造工艺”、“车身覆盖件模具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生产实习”、“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21世纪制造”、“创新产品快速开发”等制造类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检测与维护模块构建了从检测诊断到营销服务的一条线课程体系,设立了“测试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检测技术”、“汽车实验学”、“汽车维修工程”、“现代柴油技术”、“BOSCH柴油技术专用实习周”等检测诊断课程和特色实践环节,以及“汽车运用工程”、“汽车营销”、“汽车保险”、“企业管理”、“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营销服务课程,充分体现了基础扎实、就业宽广的国际化的办学特色。

2有特色的国际化专业教学模块的构建

产学结合培养专门工程技术人才是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根据这一先进理念结合我国汽车工业的特点和我院多年来与德国BOSCH和爱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合作共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学研共享技术平台的设备和教学资源在宽口径专业方向模块中加入了产学结合国际化特色教学子模块,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设计制造方向开发和设立了车身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特色子模块。开设了“基于CATIA的实体与曲面建模技术实验”和“车身覆盖件CAD综合课程实验”,“计算机辅助冲压成形分析实验”,并依托与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合作共建的中德车身技术研究室的软硬件资源,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于CATIA的汽车覆盖件造型与结构课程设计”和“基于快速原型技术的创新产品快速开发”实现了由数据采集到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工程分析到计算机辅助制造的过程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色教学模式。

检测诊断方向依托与德国BOSCH公司合作共建的博世扬州技术中心的设备和教学资源,开发和设立了现代柴油机喷射技术特色子模块,开设了特色课程“现代柴油机喷射技术”以及特色实践性教学环节“BOSCH柴油技术专用实习周”等。

二、利用国外高校和企业的设备和技术资源,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学研共享技术平台

1与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的合作共建的中德车身技术研究室

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地处德国汽车工业的集中区斯图加特,她是德国著名的工程应用大学,与德国的戴姆乐-奔驰、保时捷、大众、博世等世界著名汽车企业有着广泛和紧密的合作。自1996年起,两校通过校长间的互访,高层代表团互访,教授合作研究,留学生互派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方式,建立了稳固的友好合作关系。德方先后赠送了多台套的IBM/RS6000工作站和CATIA软件、各类教学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文件等价值200万元的培训设备和教学设施。在此基础上学院利用学校投入的高配置微机、HC-2000三坐标测量机、快速原型机、加工中心、CATIA V5、大型有限元软件PATRAN/NASTRAN、ANSYS、美国Alias/Wavefront三维造型设计软件STUDIO和DynaforrrdAutoform工程仿真软件、动力学仿真分析软Adams件等价值200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合作共建了集车身设计、工程技术分析与制造一体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YZU-FHTE车身技术研究室,并聘请了德国知名的车身设计专家Wolfmaier教授担任常年技术顾问。为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先进的产学研共享技术平台。

车身技术研究室创建以来,为学生开设了“基于CATIA的实体与曲面建模技术实验”和“车身覆盖件

CAD综合课程实验”,“计算机辅助冲压成形分析实验”和毕业设计等多个实践性培养环节,并先后与亚星客车集团、中集通华专用车公司、扬子汽车内饰件厂等2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展了汽车零部件数字化建模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基于有限元的工程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汽车及其零部件CAD/CAM/CAE一体化技术、面向汽车及其零部件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和生产系统的优化技术方面的科研和科技开发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扬州市汽车及零部件数字化工程技术中心。

2与德国BOSCH公司的合作共建了BOSCH扬州技术中心

德国BOSCH公司是世界著名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和研发企业,自1996年以来我校车辆专业的教师与德国BOCSH公司就发动机喷油技术进行了多次合作研究,于2001年3月在我校合作共建了中国唯一的博世扬州柴油技术培训中心。几年来德国博世公司先后无偿提供了价值近800万元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和培训设备,主要设备包括:EPS711/EPS815喷油泵试验台、P-EDC/VE-EDC检测仪器、A/MW/P/H/VE油泵和调数器的专用工具、ZEXEL RED/TICS/two-spr.Nozzle专用工具和调试设备、VP44/CR(共轨系统)和调试设备、KTS650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仪、共轨系统发动机台架、发动机燃油系统低压,高压油路检测套件、回油量检测套件、全系列Bosch和Zexel燃油喷射系统和相应的教学培训资料等。这为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培养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自2001年以来,培训中心利用上述先进设备和设施为我院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汽车方向)、车辆工程专业、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开设特色专业课程“现代柴油技术”。到2007年7月,有380名学生参加了本课程学习,人时数为15 000人时;为学生提供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先后有近50名学生到培训中心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德国、美国和韩国的国际交换生提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习场所。我院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师还依托BOSCH公司在汽车部件及电子技术领域的研发优势,利用中心的教学科研设备,在柴油机排放控制、车用发动机传感器信号处理、汽车用单片机硬件技术及控制软件开发、汽车ABS开发技术、汽车智能仪表技术等领域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开设了BOSCH、ZEXEL燃油喷射系统、高压共轨协调和VP44/CR/UIS培训课程,为德国博世公司特约维修站培训各类技术人员800余人,为一汽大众、奔驰公司、西沃公司、康明斯公司、东汽集团、依维柯汽车集团、江汽集团、玉柴机器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汽车及发动机企业培训高级技术人员500多人次。来自于博世服务站、博世原机配套厂家近2 000人次接受了博世扬州培训中心的提供的培训。这大大提升了扬大的社会声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与国外高等工程大学联合设立国际交换生项目,实现优秀本科生的联合培养

1国际汽车工程交换生项目INTAP

根据国际化人才的特点,采用3+0.5+0.5的模式实现了与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联合培养优秀本科生的计划。自2000年以来学院每年在机械类专业大三的学生中选派2~3名品学兼优本科生赴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参加德国政府资助的为期半年英语授课的国际汽车工程交换生项目,学校承认学分,回国后进行半年的毕业设计。在这半年中学生通过有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德国历史和语言的系统学习,以及德国国际著名汽车企业参观实习,以及与美国、墨西哥等国学生的共同学习,提高了国际交流能力,拓宽了专业视野,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学院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

2国际机械与汽车工程交换生项目IMAEP的创立

自2000年以来,学院已不定期地成功接受了10名德国、美国和韩国留学生来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学生Zoltan Takacs在我院完成毕业论文在德国获得优秀。在此基础上,学院于2005年创立了英语授课的IMAEP项目,定期接受国外高等工程大学的本科生来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实习,采用单独授课和本科生一起听课、讨论,共同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学院的本科生与国外本科生的面对面直接交流提供了条件,形成了良好的中外学生互动交流的氛围。

四、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途径

1采用德国BOSCH公司的优质资源,开发具有先进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和特色教材

“汽车构造”是车辆工程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由于汽车具有零部件数量众多和结构形式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采用传统授课的方式难以清楚讲述其复杂结构和工作原理。为此,我们利用BOSCH公司先进的教学资源和培训资料,开发了“汽车构造”多媒体教学课件。该课件研制过程中大量采用了BOSCH公司的产品实物图片、三维立体构造图、多角度旋转造型动画和影视录像等方式,十分直观地展示汽车及部件的从外部到内部的结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装配顺序及动态工作原理。该课件已经在车辆专业本科生中已经使用了5年,学生、教学督导和同行专家均反应良好,2005年获得了“扬州大学多媒体课件研制二等奖”。经过近几年的优化和完善,该课件已形成了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器电子四大模块,在大模块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美国车系、德国车系、日韩车系和国产系列等特色子模块。同时为方便学生课余时间自学和复习巩固的需求,该课件已挂在扬州大学本科教学网上。

2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汽车设计制造模块,依托与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学技术大学共建YZU-FHTE车身技术研究室,吸收德国在车身设计和开发领域的优势,为本科生开设了“基于CATIA的实体与曲面建模技术实验”和“车身覆盖件CAD综合课程实验”等设计性实验。同时结合汽车企业的需求,开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于CATIA的汽车覆盖件造型与结构课程设计”和“基于快速原型技术的创新产品快速开发”专用课程设计。通过这一创新性培养环节,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毕业学生工作后在各公司分别获得了技术部门负责或骨干岗位,提高了我校和我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在汽车检测维护模块,依托德国BOSCH公司在我校设立的柴油机培训中心,为本科生开设了世界领先的专业特色课程“现代柴油技术”。培训教材采用与BOSCH公司同步的讲义、多媒体培训课件,同时利用BOSCH公司的先进设备仪器,开设了6学时的“柴油机燃料供给系”课程实验和为期2周的柴油机检测和燃油喷射专用实习环节。

3引入开放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极大地发挥学

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学时紧,课程设计时间短,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等特点,通过增加与课程设计内容有机结合的综合作业,采用团队合作与多媒体演示手段相结合,学生团队课堂演讲与教师现场综合点评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对该课的作业环节的评价和课程学习效果总体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将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消极教学模式,变为学生参与式的积极、主动、探索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竞争意识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演讲水平,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在双语教学课程“21世纪制造”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课堂讲解、设计制作、企业走访等教学环节,将学生组成团队,根据课程学习的要求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初步制造、制定商务计划和销售规划并完成实验室报告,走访调研报告和最终的综合论文。并采用了学生团队演讲模式进行了考核,从而更好地发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全面地考核了学生对本门课程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开展国际化远程教学的实践,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自2005年以来,学院与德国埃斯林根应用科学技术大学在“FeedbackControl”课程采用了国际化远程教学的方式,授课对象为机械工程学院三年级学生。授课教师由德方的Gerhard Walliser教授、Hermann Kull教授和Juorgen Van der List教授通过网络讲授各章节的内容,并进行网上答疑辅导。考核环节由德方老师出卷评卷,中方老师组织考试。目前已经有近20名学生参加该课程的学习,并顺利取得学分。通过远程网络教学,不仅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为加强我院教学和学术交流,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更激发了同学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2007年参加该课程学习的一名优秀本科生获得德国奔驰的全额资助赴德国攻读硕士学位。

5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和技术资料,增设了多门双语课程

开设双语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更能够使学生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在设计制造模块引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原版教材,为本科生开设了“21世纪制造”双语课程。在检测诊断模块,结合德国博世公司在汽车电子控制领域的研发优势和大量技术资料,自行编写了双语教学讲义,并开设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双语课程。通过此环节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专业课程均有大幅度提高。同时我院还对双语课程授课教师进行了出国进修、外语强化等培训环节,使教师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6推行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产学结合培养高等工程应用人才

德国高等工程大学在最后的毕业设计环节普遍实行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形式,具有鲜明的产学结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特色。在该环节学生结合企业的实际课题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校内导师定期赴企业进行指导,培养出的学生贴近工程实际深受企业的欢迎。我院车辆工程专业自2000年以来开展了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改革和尝试,校企联合指导的毕业设计选题要求两结合,即选题首先要与所去企业的实际条件和要求相结合,在题目的深度、难度和综合训练的程度上必须与所在专业对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要求相结合。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方式要求实行双导师指导制,要求在外的学生每个星期向校内指导教师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工作)的进展情况,校内指导教师视需要,可要求学生每两或三星期回校当面汇报工作进展,学生在外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必须去学生所在企业进行一次现场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学院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加强过程质量监控等方法和手段,对赴企业毕业设计的实施办法、过程管理模式、质量控制措施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在2004届应届本科毕业设计中进行了推广。几年来先后有近50名学生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省份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如厦门金龙、上海汇众、苏州金龙、杭州西门子、北汽福田、苏州博世、锡柴、亚星客车、亚星奔驰等知名企业)成功开展和完成了毕业设计,并有多名学生获得院级和校级的优秀毕业设计奖。以2004年为例,我院赴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优秀率为19%,优良率80.9%,就业率为100%。这一产学结合进行毕业设计的形式缩短了学生技术水平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实现了与企业的良好对接,达到学校企业双赢的目的。2004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江南时报》分别以“扬州大学出台毕业设计新规则”、“扬州大学强调与企业对接”、“扬大毕业设计与企业对接”为标题作了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工程应用特色
我国国际商务人才供求失衡问题研究
联梁型钢大跨度悬挑脚手架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基于EDA平台支撑的轨道交通信控专业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一种适用于输电线路跨线牵引无人机的飞行方案设计
材料专业工程应用式毕业设计改革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浅谈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培养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