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探索与实践
2009-04-23吴宏高兰
吴 宏 高 兰
[摘要]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战场,教师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重要的环节,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才会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那么,在历史教学中为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教学 以生为本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320146-0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创建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的工作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标志着一种富有人性化的新的社会发展观已经明确,“以人为本”这条贯穿于人类世界、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受到了极度重视。为此,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即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以学生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历史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因
(一)克服传统的历史教学弊端的需要。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1)“以教师的教”为本,学生的学只能围绕教师的教转,学生处于观众的席位,丧失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2)“以书本知识”为本,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有的情感交流,学生只能获得僵化的知识,丧失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性和发展性;(3)“以静态的教学”为本,学生只能被动地适应,从而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丧失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克服这种弊端。
(二)“以学生为本”是学生个体心理的需要。知识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科研成果的结晶,其自身有着无穷的魅力。而作为学习的个体“人”是天然的学习者,当一个人面对具有很强的学习对象时,就会表现出强烈地兴趣,形成求知需要,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孜孜不倦地去学习,去欣赏,去品味。不仅如此,人还具有创造的本能(或潜能)。每个学生也是这样,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现、自我欣赏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时,学生的内心世界为激情所充盈,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因而学生个性心理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三)“以学生为本”是创新学生的需要。创新既是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决定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关键因素,还是个人获得竞争胜利、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民族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就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创新学习。知识经济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是全才,不要求每个人都是博学家,都有十八般武艺,但却要求学生尽可能地通晓所处领域的知识,尽可能地多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而且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工作。
二、历史教学如何“以生为本”
(一)历史教学要做到“三个转变”。首先,要以教师的教为本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观。但以学生的学的教学观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明确在现代教学中,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适应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起点。其次,要以书本知识为本的价值观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在现代教学中要把“学科教材知识”转化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在教学实施中再把“教师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借助于教师激活知识和播种获得知识,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和创造性地探索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和成长”。
(二)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归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中被动接受者。历史教学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学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学习资源。与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形势相比,历史教学内容往往显得滞后,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充实与时代同步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二是组织学生收看《新闻》和近现代历史科教片。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社会实践论文进行评比。这样,历史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我们还积极倡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以设立资料库。在上课时,教师有选择地把这些最新发生的、时代气息浓、趣味性强的典型事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深感运用鲜活的事实论证教学的正确性。
(四)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学生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是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多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六大解放”的思想对教育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这一主体,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培育主体,努力实践让主体“动”起来现代教学理念。这里的“动”是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手脑并用,让学生积极思维,展现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在“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人是开放的,教学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人,否则就会限定束缚人的自由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教学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丰富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起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所谓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发展,就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积极研究的权利,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即兴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教师的教育活动,让激情与智慧碰撞产生火花。教师要给学生心理支持,创设支持性的、宽容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作者简介:
吴宏,女,黑龙江省讷河市人,现任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史地教研室主任,历史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教学;高兰,女,辽宁省辽阳市人,现任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