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和《孟子》中“然”的用法比较
2009-04-23刘振平
《论语》中“然”字共出现了38次,其中有1次是用作构成人名(季子然)的;《孟子》中“然”字共出现184次,其中有6次是用于构成人名(然友)的;我们将用作人名的“然”排除出研究范围,对比《论语》中的37处“然”和《孟子》中的168处“然”用法上的异同。
一、《论语》和《孟子》中用法相同的“然”
经过考察和对比,我们发现《论语》和《孟子》中的“然”都存在以下几种用法:
(一)“然”为指示代词,表示“如此、这样”的意思,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往往要翻译成“是这样”。这种用法的“然”在《论语》中共有7处;在《孟子》中共有30处。各举两个例子,如下:
(1)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2)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
(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4)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孟子·离娄下)
(二)“然”为应答副词,独立成为一个句子或分句,意义上与现代汉语的应答词“是、对”基本对应。这种用法的“然”在《论语》中共有4处;在《孟子》中共有10处。各举两个例子,如下:
(5)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论语·卫灵公)
(6)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7)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8)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孟子·公孙丑下)
(三)“然”为词尾,放在形容词、拟声词的后面,构成一个形容词,表示“……的样子”。这种用法的“然”在《论语》中共有8处;在《孟子》中共有44处。构成的形容词,既有作状语的,如:
(9)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
(1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11)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12)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孟子·离娄上)
又有作谓语的,如:
(13)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
(14)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论语·子路)
(15)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孟子·滕文公下)
(16)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尽心上)
(四)“然”为语气词,处于句末,同“焉”。这种用法的“然”在《论语》中共有4处;在《孟子》中共有10处。各举两个例子,如下:
(17)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
(18)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19)今时则易然也。(孟子·公孙丑上)
(20)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孟子·尽心上)
(五)“然”和“后”、“则”、“而”组合起来构成连词。“然”的这种用法在《论语》中较其它用法更常见,共有13处;在《孟子》中也较其它用法常见,共有80处。
在《论语》中“然后”出现了9次;在《孟子》中“然后”出现了38次。各举两个例子,如下:
(2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2)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
(2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24)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孟子·公孙丑上)
在《论语》中“然则”出现了3次;在《孟子》中“然则”出现了26次。各举两个例子,如下:
(25)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论语·八佾)
(2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27)“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然则有同与?”(孟子·公孙丑上)
(28)曰:“有人於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孟子·滕文公下)
在《论语》中“然而”出现了1次;在《孟子》中“然而”出现了16次。举例如下:
(29)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论语·子张)
(30)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31)夫二字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孟子·公孙丑上)
二、《论语》和《孟子》中用法不同的“然”
(一)《孟子》中有“然”的本义用法
“然”的本义是“燃烧”。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从分析形体结构入手,指出:
“然,烧也。从火肰声,如延切。”意思是说“然”是个形声字,意义“从火”,作“烧”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汉语大字典》都指出“然”的本义是“燃烧”。
综观《论语》出现的“然”,未见一处“然”表示“燃烧”义;而《孟子》中则有1例“然”的本义用法。
(32)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二)《论语》中有“然”作为形容词的用法
《论语》中有1例“然”为形容词,作谓语,表示“对、正确”的意思。而《孟子》中没有这样的“然”。
(33)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
(三)《孟子》中有“若……然”结构
《论语》中的“然”虽然有作为语气词的用法,但尚未构成“若……然”,而《孟子》中已经出现了这种结构。《孟子》中“然”作为语气词的用法有10处,其中9处都是构成“若……然”的形式。如:
(34)木若以美然。(孟子·公孙丑下)
(35)不见诸侯,宜若小然。(孟子·滕文公下)
(四)“然”作词尾构成的形容词在《孟子》中有作定语的用法
上面分析了“然”作词尾构成的形容词在《论语》和《孟子》里作谓语和状语的用法。而在《孟子》中还发现了两个该种形容词作定语的例子:
(36)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下)
(37)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下)
(五)《孟子》中“然”还可以与“虽”、“且”组合
《孟子》中还有“虽然”和“然且”这样的组合,前者出现了6次,后者出现了3次。各举两个例子,如下:
(38)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孟子·公孙丑下)
(39)於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孟子·滕文公下)
(40)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孟子·公孙丑下)
(41)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於杀人以求之乎?(孟子·告子下)
三、结语
通过对《论语》和《孟子》中的“然”的用法的对比分析,我们至少得出了以下六点认识:
1.《论语》和《孟子》中“然”都有指示代词、应答副词、词尾、语气副词以及与其它语素组合起来构成连词的用法;
2.“然”的本义在《论语》和《孟子》时代已经不常用,两部书中“然”共出现205次(除去“然”构成人名的用例),但“然”的本义用法只有一次;
3.到了《孟子》时代,“然”作词尾构成的形容词,句法功能进一步增加,《论语》中这类形容词作状语和谓语,而在《孟子》中这类形容词还能作定语;
4.到了《孟子》时代,“然”的形容词用法已经不常用,《孟子》全书未出现一次“然”的形容词用法;
5.到了《孟子》时代,“然”的语气词用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已经发展出“若……然”的固定格式;
6.到了《孟子》时代,“然”能够跟更多的语素相结合构成连词,《论语》只出现了“然后”、“然则”和“然而”三个由“然”参与构成的连词,而《孟子》中却新增了“虽然”、“然且”。
刘振平,男,北京语言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