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名句与谜语

2009-04-23杨德忠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谜面谜底名句

制谜、猜谜,是我国民众千百年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它有助于人们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而在古往今来的浩瀚谜海里,有许多是借用诗词名句制作而成的,可谓融趣味性、知识性、启智性、文学性为一体,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一则谜语,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谜底。例如,“雄鸡一声天下白(打一常用词)”。“雄鸡一声天下白”是谜面,取自唐代李贺《致酒行》中的诗句;“(打一常用词)”是谜目;谜底是“响亮”。谜面好比考题,谜目指示答题范围,谜底则是答案。

在诗词名句谜中,诗词名句既可作谜面,亦可作谜底,而其中大部分是用来制作谜面。

有些谜语借用诗词名句作谜面,要求猜某个字、词、成语等。比如“少小离家老大回(打一字)”,谜面是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诗句,“少”字中的“小”“离家”而去则只剩一撇,再加上“大”字(老“大”“回”来),合在一起便成了谜底“夭”字。“东临碣石有遗篇(打一常用词)”,谜面是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句子,谜底为“操作”。曹操北伐乌桓时路过北戴河外之碣石山,留下组诗《步出夏门行》,其中《观沧海》一诗的开头写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可见“东临碣石”之诗篇系曹“操”所“作”。在此,谜底“操作”别解为“曹操所作”。“凭君传语报平安(打一成语)”,谜面是唐代岑参《逢入京使》中的诗句,谜底为“言而无信”,其中的“信”由成语中的原意“信用”别解为“书信”,真是别有洞天,妙趣横生。

有些谜语借用诗词名句作谜面,要求猜人名、物名、民族名等。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打一春秋人名)”,谜底是“杜回”(春秋时秦国将领)。因为这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表现作者“杜”甫闻知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喜讯之后“回”乡心情的两句诗,故谜底为“杜回”。“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打一花名)”,谜面为唐代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中的句子,谜底为“凌霄花”,“凌霄”即“高入云霄”,与谜面中的“天上”、“日边”同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打我国四个少数民族名)”,谜面为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谜底为“高山、水、景颇、壮”四个少数民族,意思是“高山”流“水”的“景”象“颇”为“壮”丽。

有些用诗词名句制作的谜语,谜面虽然不同,谜底却是一样。如“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打一字)”,谜面出自宋代范仲淹的诗《江上渔者》,谜底是“心”。“心”字底下卧钩的形状如同“舟(小船)”,上面三点则像“波(浪)”,整个“心”字如同小船在波浪中“出没”。“一钩残月带三星(打一字)”,谜面出自宋代秦观的词《南歌子》(原句为:“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谜底也是“心”。“心”字底下卧钩的形状如同“残月”,上面三点则像三颗星星。

有些用诗词名句制作的谜语,表面看来似乎有多个谜底,而最确切的谜底却只有一个,因而有的谜语制作者便借助这一特点来表情达意。明代,有一县令将他儿子的文章拿给“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著名书画家祝枝山看,硬要其挥毫题词。祝枝山一看,尽是些文理不通的八股文,于是提笔写下了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句诗,并说以此为谜面可以猜两个成语,而这两个成语正是对文章的评价。有个幕僚便奉承说:“上句一定是‘有声有色,下句则当是‘青云直上。”说得县令眉开眼笑。而祝枝山则提醒道:“谜底我已写在令郎大作的右下角了。”县令一看右下角的那行小字,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谜底是“不知所云,离题(啼)万里”。

借用诗词名句制作谜语,既可如上所述用诗词名句制作谜面,同时,也可用它来制作谜底。如“昱(打《诗经》一句)”,谜底是《诗经·邶风·燕燕》中的“下上其音”。“昱”字是上下结构,可拆成“日”、“立”二字,若将“下”方的“立”字移至“上”方,“其”(该字)必为“音”了。又如“丸药(打一句五言唐诗)”,谜底是李绅《悯农》中的诗句“粒粒皆辛苦”,“粒粒”取其形状扣“丸”字,“辛苦”通过意义的别解而扣“药”字(药多“苦”味),这样,谜底与谜面便扣合自然。

还有的谜语,谜面和谜底都由诗词名句构成。如“举头望明月(打骆宾王五言诗一句)”,谜底是“白云乡思远”。谜面取自李白的《静夜思》,呈现出来的是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孤身远客的李白,仰望空中如霜的皎月,深深触动了旅思愁怀,那心中积蓄已久的思乡之情倾泻而出。谜底出自骆宾王的《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丽谯通四望,繁忧起万端。绮疏低晚魄,镂槛肃初寒。白云乡思远,黄图归路难。唯馀西向笑,暂似当长安。”谜底“白云乡思远”的“白”字别解为“李白”、“云”由“白云”别解为动词“诉说”,整个谜底的意思是“李白在久别家乡之时诉说乡思之苦”。而谜面与谜底连在一起,则又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图景:李白面对天上的明月,想起了遥远的家乡,于是娓娓地诉说着落寞的乡愁。

借用诗词名句所制作的谜语,本质上是一种文义谜。文义谜,是与画谜、哑谜等相对而言的一种谜语种类,在猜射方法上,它要求透过谜面文义去推出谜底文义。作为文义谜,诗词名句谜制谜与猜谜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会意法。根据谜面隐藏的含义,反复推敲,以寻求谜底。如“四海无闲田(打一成语)”,谜面出自唐代李绅的诗作《悯农》,谜底是“不留余地”。“落花流水春去也(打一节气名)”,谜面出自李煜的词《浪淘沙》,谜底是“夏至”,因为“春去”则“夏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打《三国演义》人名二)”,谜面是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诗句,谜底是“张辽、高览”。“张辽”扣“欲穷千里目”(“张”有张目而望之意,“辽”扣“千里”),“高览”扣“更上一层楼”(登高而览)。这几则谜语,在猜射时用的是正面会意法,即根据谜面的正面意思去猜出谜底。与此相对的,还有反面会意法,即从谜面的反面或侧面意思去联想推理而猜出谜底。如“人在人情在(打《诗经》一句)”,谜底是《诗经·邶风·日月》中的“逝不相好”。此诗共四章,表达了弃妇对负心男子的控诉,其第二章写道:“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意思是,太阳月亮高挂天空(居、诸,语气词,犹“乎”),它们的光辉普照大地(冒,覆盖,照临),可是竟然还有这种人啊,不肯继续跟我恩爱相处(逝,发语词),我心里怎能安宁?他现在根本不理睬我(不报,不搭理,不理睬)。可见,在这首诗中,“逝”是发语词,而在“人在人情在(打《诗经》一句)”这则谜语里,谜底“逝不相好”的意思是,人“在(活着)”的时候则人情(此处指人之情爱)在,人亡(逝)则不再“相好(相爱)”了。在此,根据“一词多义”的特点,使“逝”的意义由原诗的发语词而解为“死亡”。此则谜语,就是从“人在”的反面“人逝(亡)”去猜射谜底的。

拆字法。也叫增损法、离合法。根据谜面的提示,对字的笔画、部首、偏旁进行增加、减损、拆离、合并,从而得出谜底。如“孔雀东南飞(打一字)”,谜面系汉乐府民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首句(其篇名后来也叫《孔雀东南飞》),谜底为“孙”。“孔”字东部(右边)的“乚”、“雀”字南部(下边)的“隹”都“飞”走了,再把两字中剩下的“孑”、“小”重新组合在一起,便成了“孙”字。再如“可(打一句七言唐诗)”,谜底是“教人无奈别离何”。谜底出自唐代张谓《别韦郎中》一诗。为了得到谜面的“可”字,只好无奈教(让)“人”离开“何”,换言之,去掉“何”中之“人”便成了“可”字。

象形法。根据谜面的字形,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寻求谜底。如“遥看瀑布挂前川(打一字)”,谜面出自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谜底是“州”。“州”字由“川”与三点水组成,整个字形也犹如瀑布挂于“川”前。再如“孤帆一片日边来(打一字)”,谜面是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谜底是“白”。“白”字由一撇和“日”字构成,那一撇犹如“一片”孤帆,从“日”边而来。

以上三种方法,分别按谜面意思、笔画、字形去制作、猜射,是制谜与猜谜的基本方法。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它们大多从属于会意法,但又有其自身特点。下面择要介绍几种。

别解法。利用汉字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特点,去寻求别的解释,以猜出谜底。如“张翼德查户口(打一句七言唐诗)”,谜底是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飞入寻常百姓家”。张飞,名飞,字翼德。在这里,谜底的“飞”字由张飞的名别解为动词“飞翔”,令人哑然失笑,拍案叫绝。再如“由华盛顿至伦敦(打《诗经》一句)”,谜底是“美如英”。“美如英”出自《诗经·魏风·汾沮洳》,全诗共三章,写一个女子在汾水边采桑时爱上了一个男子,其第二章云:“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行,读hánɡ。公行,官名,掌诸侯的兵车)。”意思说:“在那汾水河流旁,我高高兴兴来采桑。瞧我那位意中人,貌美如花朝我放。貌美如花朝我放,公行哪能比得上。”可见,在《诗经》中,“美如英”的意思是“美丽如花”,而在“由华盛顿至伦敦(打《诗经》一句)”这则谜语中,谜底“美如英”的“美”由“美丽”别解为“美国”、“如”由“好像(如同)”别解为动词“到”、“英”由“花”别解为“英国”,整个谜底别解为“从美国(华盛顿)到英国(伦敦)”,通过别解,做到了谜底与谜面的扣合。

假借法。即假借谜面的替代词以寻求谜底。如“魏武挥鞭(打一成语)”,谜面出自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谜底是“操之过急”。汉献帝于公元213年册封曹操为魏国国王,曹操去世后,谥号“武王”。曹操一生未曾称帝,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帝”,故也称“魏武帝”。在此则谜语中,借谜面之“魏武”扣谜底之“(曹)操”,而整个谜底又别解为“曹操(挥鞭)急行(过)”。

用典法。利用谜面所提及的诗文、历史等典故,以猜出谜底。如“眼前有景道不得(打一电影演员名)”。唐代崔颢登临黄鹤楼,曾题诗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不久,李白也登楼游览,正欲题诗,发现崔颢这首佳作,于是在崔颢诗后写下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谜语“眼前有景道不得(打一电影演员名)”便是运用了这一典故,其谜底为“李默然”,意即“李”白面对崔颢之诗而“默然”无语,不敢再题。(李默然,著名表演艺术家,主演过电影《甲午风云》、《兵临城下》等,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问答法。按谜面所提出的问题,在谜底中作出回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打一成语)”,谜面是李煜词《虞美人》中的一句,其下一句的回答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因此谜底为“对答如流”,意即:回“答”说(愁绪)恰“如”一江滚滚向东“流”逝的春水。

其实,有许多谜语在制作和猜射时,都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打二字)”,谜面是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谜底是“舒、乍”。“弃我去者”,“弃我”即舍予,合为“舒”,用的是会意法和拆字法中的合并法;“昨日之日不可留”,“昨”中之“日”字“不可留(即去掉)”,便成了“乍”,用的是拆字法中的减损法。

有些谜语还有特殊的格式,倘若没有掌握这些格式,就无法猜出谜底。谜格首创于明朝扬州马苍山的《广陵十八格》,至清代已多达四百多种。谜格的作用是对谜底结构进行重新组合、排列,或变读字音,或拆分字形,或调换字序,从而使谜底与谜面紧密相扣。可以这么说,谜格的出现,既丰富了谜语的内容与形式,而同时也增添了猜谜的难度。下面略述诗词名句谜中几种常见的且至今仍具生命力的特殊格式。

秋千格。谜底是两个字,必须倒过来读才能扣合谜面。如“待月西厢下(打一《三国演义》人名)”,谜底为“张约(约张)”。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写道,张生托红娘传书,表达想与崔莺莺月下相会之意,崔莺莺回了一封信,信中是一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看了之后,欣喜若狂,他给红娘解释说:“‘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着我跳过墙来。”可见,“待月西厢下”是崔莺莺“约张(约会张生)”的诗句。而把“约张”倒过来读,便是“张约”。张约是《三国演义》中吴国大臣诸葛恪的心腹爱将。

骊珠格(又名探骊格、探珠格、带目格)。典出《庄子·列御寇》:“河上有家贫恃纬萧(编织苇席)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锤破它)!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醒着),子尚奚微之有哉(你还能得到什么呢)!”格名取“探骊得珠”之意,暗喻谜目需由猜射者自己按题面意思去探而得之。骊珠格谜语的特点是,谜中只写“骊珠格”,而不标明谜目,其谜目已隐藏于谜底之中,猜射时应先通过会意猜出谜目,再猜出从属于该谜目的谜底其他部分,使该谜目与谜底其他部分浑然一体、有机结合,共同扣合谜面。如“剑外忽传收蓟北(骊珠格)”,谜面为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的首句,谜底为“诗人,闻捷”,其中谜目“诗人”与谜底“闻捷”连在一起,正是谜面所表达的意思:“诗人”杜甫“闻捷(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再如“事夫誓拟同生死(骊珠格)”,谜面为唐代张籍《节妇吟》一诗中的句子,谜底为“字一,人”,其中谜目“字一(打一字)”与谜底“人”连在一起便是“字(女子许配)一人”(“字”由“文字”之意而别解为“女子许配”),而“女子只许配一人”,也就是谜面“事夫誓拟同生死”所表达的意思。

徐妃格。《南史·梁元帝徐妃传》载,梁元帝瞎了一只眼,徐妃便画半面的妆以候元帝。徐妃格即借用“徐妃半面妆”之意,所以又称半妆格。用徐妃格制作的谜语,其谜底须两字以上,偏旁部首相同,除去相同之偏旁部首,以读每字之半面意扣合谜面。如“赤橙黄绿青蓝紫(徐妃格,打五种元素名)”,谜面出自毛泽东的词《菩萨蛮·大柏地》,谜底是“铬、铕、钚、铜、铯”,去掉偏旁便是“各有不同色”。与徐妃格类似的,还有摘盖格(又名揭顶格),它要求将谜底相同的字头去掉以扣谜面。如“朝辞白帝彩云间(打一农业用语)”,谜面是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的句子,谜底是“篱笆”。“篱笆”去掉相同的字头便是“离巴(离开巴地)”,也就是谜面“辞白帝(离开白帝城)”的意思(白帝城在原四川东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这一带属古巴国地域)。

落帽格(又名脱帽格、免冠格)。谜底三字以上,猜谜时把谜底首字去掉以射谜面。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打一明代人名)”,谜面出自南宋岳飞的词《满江红》,谜底是“李时珍”,谜底去掉首字“李”则成“时珍”(意即“时”间“珍”贵),与谜面义相扣。跟落帽格相对的有脱靴格(又名无底格、弃履格)。谜底三字以上,猜谜时将谜底末字除去以射谜面。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打一植物名)”,谜面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谜底是“含羞草”,谜底去掉末字即成“含羞”,也就是谜面“犹抱琵琶半遮面”所表达的意思。

有趣的是,有的谜格的名称即取自某个诗句。如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梨花比喻茫茫白雪。谜语中的梨花格,即借用其诗意,提示谜底都是白字(谐音字)。如“轻舟已过万重山(打一西汉人名)”,谜面出自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谜底是“樊哙(帆快)”。

通过上述大量谜例的赏读,我们可以发现,诗词名句谜的制作与猜射,需要深厚的语文功底。诗词名句谜是一种文义谜,这些谜语无不涉及汉字的形、音、义,尤其与多音字、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密切相关,与汉字的形体特征、古今词义变化密切相关,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从象形、会意、别解、离合等各个门径去思索和猜射谜底。其次,需要丰富的文史知识。倘若不遨游浩瀚的文学长河,不背诵大量的诗词名篇,倘若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姓氏名号等等)知之不多或知之不深,就根本无法找到恰切的诗句作谜面,或面对这些诗词名句谜的谜面而根本无从入手去破解谜底。

可见,经常进行诗词名句谜的制作、猜射实践,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谜语制作、猜射的一般方法与特殊格式,有助于我们培养分析、联想、推理的思维能力,而且对于我们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无疑都大有裨益。

※本文为2007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立项课题《国学教育与大学人文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资助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杨德忠,江西赣南教育学院赣南师院师范专科部中文系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谜面谜底名句
封底:·英诗名句·花儿
《中庸》名句节选
热闹的“非遗”年货集市
数字迷,猜成语
谜底大揭秘
地理通
给人物心理写“谜面”
谜底大揭秘
谜底大揭秘
谜语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