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瓦尼娜·瓦尼尼》与《前夜》女主人公爱情悲剧比较

2009-04-23曾四美

文学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激情悲剧性格

在司汤达《瓦尼娜·瓦尼尼》和屠格涅夫《前夜》两篇作品中,女主人公瓦尼娜·瓦尼尼和叶琳娜生活的时代相隔不到三十年,她们的生命意识中都蕴含了较为相似的爱情观念。在追求真爱的历程中,她们在行动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然而这不完全是一个巧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位作家在创作上的相同特点。他们有相似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意念,因而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也就有了相似的内容。

一、极端的自我与理性的崇高

瓦尼娜·瓦尼尼与叶琳娜这两位美丽的少女,所处地域相异,一个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意大利富贵之家的千金,一个是19世纪六十年代俄国的贵族小姐,却同样爱上为祖国的事业献身的外国志士;为了爱,她们同样刚烈勇猛。在一个革命到来前夕的时代,政治格局混乱紧张,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叶琳娜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与瓦尼娜有着惊人的一致——追求爱,短暂的得到爱,行动上果敢、坚决而激烈,结局却都失去了爱人。但她们的生命历程并不是全然相同,在各自坚定的爱情观基础上又各具特色,折射出了两位作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司汤达追求“激情之爱”,屠格涅夫崇尚纯洁自然而富于理想的爱,在同样都不矫情,都不虚伪,并且都蕴含了敢于爱、勇于牺牲和奉献人生态度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1、激情至上之爱

从小说主人公瓦尼娜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显著的“意大利性格”。“那就是顺从人性的激情,不受社会流行价值观念的束缚,不顾一切的猛烈行动和傲然孤直于社会道德的规范之外,不懈追求个人幸福,不惜与整个社会对抗。人物性格充满着一种情爱的‘激情和猛烈行动的力。”瓦尼娜的爱情像火一样的纯净,没有任何献媚卖俏和神秘的虚构;同时它又“可以烧伤人的心,它引导人驱赶轻率的,但又大胆的可贵的行为,它有时会造成重伤,可绝不使人腐败,甚至引起悲痛,甚至在毁灭的时候,也能让它净化后崇高起来”。司汤达以瓦尼娜独特的个性方式,对烧炭党人米西利里如痴如狂的爱,同他其它以意大利为背景的小说一起,建构了他心目中的爱情,人生理想的世界。他要的是一种充满激情的爱情方式,是敢于爱,勇于牺牲和奉献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追求状态。正如他自己所说“不自由,毋宁死”,是一种自由的人生。我们甚至可以说,瓦尼娜·瓦尼尼对米西利里的爱情追求正代表了司汤达对于感情和人生理想的追求方向,在作者的名著《论爱情》中提到的“激情之爱”可以找到依据。这种爱情类型正是作者理想中爱情的方式。在他看来,“‘激情之爱把整个大自然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种爱情中,一切是那么新鲜,充满活力,表现出热烈的趣味”,而人幸福的条件就是“勇敢的行动和热烈的爱情”。正是因为这种爱情观,在作者的塑造之下,我们所感受到的瓦尼娜的爱情悲剧并不是悲惨的,而是悲壮的。瓦尼娜的爱情,造成了重伤,甚至引起了毁灭,但却正因为米西利里的大公无私、英勇与崇高,“在毁灭的时候,也能让它净化后崇高起来”。在他巧妙的构思下,政治、爱情、伦理水乳交融。司汤达在对这一个爱情故事的娓娓叙述中,不仅掺杂了对这对情人的含而不露的评价,也将当时意大利的整个社会的情势缩影展现在读者面前,对米西利里等意大利烧炭党人铮铮傲骨的赞美,不仅从正面反映了作者对革命力量的崇拜,对自由的渴望,也从侧面流露出司汤达对法国当时上流社会的蔑视与不满。

2、崇高而富于理想之爱

叶琳娜是《前夜》中最完美的艺术形象,也是屠格涅夫作品中最优美、最富有思想性的人物之一。这位俄罗斯姑娘独立成长,习惯于冷静地分析,追求人道主义,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坚强的性格意志。对于爱情,她与瓦尼娜一样充满着激情和活力。大胆地冲破家庭、社会与宗教的罗网,在各种阻碍面前不屈服,勇敢地向往着生活的广阔远景。在看来似乎平静的外表之下,叶琳娜的内心却经历着不安和苦斗,她渴望献身什么人,把自己的生存和什么人融为一体;她渴望在这苦闷焦虑、翘首以待的“前夜”生活之中,有一双强有力的手帮她冲出这无形的樊笼。有热情但缺乏坚定信念的俄国青年艺术家舒宾不能,老成持重但却平庸的伯尔森涅夫也不能,至于库尔纳托夫斯这位知法守法步步高升的官僚,更不是叶琳娜所需要的。在敏感的政治觉悟中,屠格涅夫预见了一种不同于“多余人”性格的人物将会出现——英沙罗夫。英沙罗夫,这个有着远大理想并敢于付诸行动的保加利亚青年,他的“解放自己的祖国”的坚定的声音让叶琳娜震惊了。这与瓦尼娜出场时对理想恋人的选择非常相似,他们都打上了时代与作者理念的烙印。瓦尼娜看不上罗马的王公贵族,他们平庸无聊、精神空虚,在回答“到底要什么样的人才能讨取你的欢心”时说到“方才逃掉的那个年轻烧炭党人,至少他不光到人世走走就算了”。两位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都在期待着一个人,能让她们神圣的感情回升,使自己能把生命委任于他,和他融为一体。

同样,当她们找到这样的男子的时候,所爆发出来的激情,便顺乎自然而合乎人性。

二、个人的迷失和社会的阴霾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瓦尼娜与叶琳娜最终失爱原因和悲剧结局并不相同。瓦尼娜的悲剧可以说是性格悲剧,而叶琳娜失爱的悲剧则更多归结于社会。

瓦尼娜与叶琳娜都很善良,瓦尼娜为了救活藏在她家阁楼上奄奄一息的“女人”而甘冒生命危险,叶琳娜同情穷苦人并常常布施;她们都很纯情,为了爱情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瓦尼娜勇敢的跨越自己的贵族门第,放下自尊与羞涩,与越狱出逃的革命党人米西利里热烈相爱,而叶琳娜也同样如此。然而,前者的痴情深情在一旦发现情人对祖国的爱超过了对自己的爱时,便开始痛恨自由,最终导致悲剧的结局。司汤达着力刻画瓦尼娜“意大利性格”及这种性格驱使下的行动——不管是她为人所赞赏的激情与温存,敢于推翻一切伦理规范的勇气;还是为人所诟病的自私与残酷,扯断米西利里一切的社会纽带以独占他。正是在于她对革命事业的不理解,极端的个人主义,才上演了一出性格悲剧。性格无疑导致了瓦尼娜爱情悲剧的发生:不顾一切后果,甚至导致自身利益——肉体和爱情的毁灭。她的悲剧令人看后荡气回肠,激动不已,但又留给读者回味之处。最后的出卖行为使她的爱情失去了光泽,甚至变得渺小而卑下。瓦尼娜失爱悲剧的审美意义层次只是个体的。

然而,叶琳娜却是不同的,她失爱的悲剧意义和原因同瓦尼娜也有着不同。叶琳娜成长于时常变化且深厚的社会人文环境,这是造成她失爱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父亲是空虚的却不严厉的自由主义者,培养了她自由的性格。母亲多愁善感且长期压抑,孕育了叶琳娜的同情心。在俄国社会继续革命的“前夜”,舒宾属于三十年代社会贵族优秀人物的典型,伯尔森涅夫是四十年代迷恋于纯学术的优秀贵族的典型概括。然而在五十年代,一个向往着纯艺术,一个是纯学术,却没有了他们前辈“罗亭们”那样追求崇高理想的激情,显然不是时代所需要的英雄。英沙罗夫,这位追求民主、解放祖国而奋斗终身的保加利亚战士,对于叶琳娜而言,不仅是她爱的归宿,更是她对实现社会价值的追求。叶琳娜在丈夫死后,还继承他的事业,献身于斯拉夫民族的解放事业。叶琳娜最后失去的只是爱人的肉体,英沙罗夫的精神与叶琳娜同生。在她身上,洋溢着当时俄国革命形势形成“前夜”的社会氛围,表达了当时俄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要求,概括了当时前赴赛反思托波尔担任志愿看护者的贵族妇女的忘我精神。她同贵族环境的脱离又反映了俄国进步青年的转向民主力量,是作者笔下“俄罗斯生活中的新典型”。在俄国当时强大的落后势力面前,这种新的民主力量是微弱的。叶琳娜尽管努力突破这样庸俗的家庭、沉闷落后的社会,然而,她的力量毕竟是薄弱的。像舒宾、伯尔森涅夫、库尔纳托夫斯基,像叶琳娜的父亲和母亲那样的势力依然还占统治力量,不可能允许这种力量的产生发展。他们在叶琳娜与英沙罗夫的爱情面前设立障碍,这是叶琳娜失爱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而专制的农奴制度、腐朽的伦理道德思想则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因此说,叶琳娜失爱的悲剧更多应归结于俄国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叶琳娜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对瓦尼娜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飞跃。显然,叶琳娜失爱悲剧的审美意义高于瓦尼娜爱情悲剧的审美意义。

从这两位女主人公形象上,不仅反映了两个较为接近时代的不同的社会缩影,也潜藏了两位伟大作家一些同而不同的意念。同样选择为祖国利益而牺牲个人幸福的异国青年作为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恋爱对象,这表现了两位作家追求民主、自由的个性。尽管所属不同的阶级,司汤达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一员,而屠格涅夫属于贵族自由主义者,但是在创作上遵循的都是现实主义客观原则和真挚诚实的态度,因而,作品女主人公的身上不仅浓缩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真实特点,也折射了作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她们的形象都同样的生动丰满且令人信服,因而都取得了现实主义的胜利,这是值得深思与借鉴的。

曾四美,女,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激情悲剧性格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萌动的激情
图志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画家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