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写作中的顶针与回环

2009-04-23吴登杰

文学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顶针打人飞蛾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巴东三峡》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仔细品味下面的句子,想一想: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同学们全都答成了“顶针”、“拟人”。当我问他们哪个句子是顶针?理由是什么?都齐声说: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理由是只要句子中出现了前一句的末字是后一句的起字的名式就是顶针。”

我全然明白了,他们说的也没有完全错。但此句确实不是顶针。让我们先看看什么是顶针?

顶针,也称“顶真”、“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格。其特点是用前一句的末字(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读来令人拍手叫绝。它可以把事物的位置、方向和事物存在、出现的状态更好地反映出来,表现事理的连锁关系或事物的内在联系。其最大的特点是“上传下递”、“环环紧扣”。请看以下顶针句:

①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龄二十,周岁十九。(赵树里《登记》)。

②打人就要费力气,费力气就要多吃饭,多吃饭就要费钱,费钱就是破坏他的哲学,老张又何尝爱打人呢?(老舍《老张的哲学》)。

例①中第一句末尾的“张家庄”又在第二句的开头重复出现;第二句末尾的“张木匠”又在第三句的开头重复出现;第三句末尾的“小飞蛾”又在第四句的开头重复出现。就这样,上递下接,首尾蝉联,把话说得有条不紊。例②中从“打人就要费力气”讲起,运用“顶针”手法,层层深入,步步逼近,最后才归结到“老张又何尝爱打人呢”。原来,老张不爱打人还是以他的“爱钱”、“守财”的哲学为依据的。

那么“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除“拟人”之外还属于什么修辞?应该说是回环。回环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把两个“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言语片段紧紧连在一起,给人以循环往复的情趣。主要是“两者”之间循环反复,句间也有前一句的末字(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的特点。但它只表现事物之间相互依、相互制约或相互对立的确切关系。该句中则写出了山与山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环绕、相互缠护的关系。没有顶针上传下接的特点。像这样的回环句子较多,让我们来看一下:

①“家离不开我,我离不开家”。前一句着眼点在“家”,突出“家”;后一句着眼点在“我”,突出“我”。运用回环,轮番突出,给人以循环往复的情趣,也生动地表明“家”和“我”的密切关系。

②“歌而不哭,哭而不歌”。表示“歌”跟“哭”的尖锐对立,难以并存。

③“猛犬不吠,吠犬不猛”。是谚语,说明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看表面,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蒙骗。谚语中有不少是“回环”的。例如“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山连水,水连山。水帮鱼,鱼帮水。一中有万,万中有一。真金不怕火,怕火不真金。”等。

关于修辞手法在新课标中已不要求重点讲解,但在遇到修辞手法问题时还是应该把它给学生讲清楚。

吴登杰,贵州绥阳县青杠塘镇野茶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顶针打人飞蛾
烧烤店暴力打人案,我们该如何看待
谁是谁的镜子?
Trolls World Tour魔发精灵2
花木兰
冰雪女王3火与冰
汽车零件顶针(印)痕优化
打人的年纪
各有解释
趣味成语
勇敢的小飞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