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与一课一歌

2009-04-23雷泽兵

文学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比兴抒情唱歌

歌曲包含词和曲两方面,曲主要属于音乐,这里不作深入探讨;词属于文学的范畴,可以作为语文的内容,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简述。

一.唱什么

1.“唱”修辞

歌词典雅、生动,大都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修辞学习时,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唱歌手段。如学习夸张,可以唱京剧《甘露寺》中的一段戏文:“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张飞真够威猛的,吼一声居然让桥梁折断,河水倒着流淌,可能吗?这就是夸张。学比喻时,可以唱《热情的沙漠》:“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这些歌词因为是唱出来的,朗朗上口,学习起来记忆特别深刻,对修辞手段的掌握特别到位。

2.“唱”技巧

歌词是文学的艺术,创作歌词会用到很多文学技巧、表现手法。以抒情方式而言,抒情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学习直接抒情时,我们可以唱《我爱你,塞北的雪》。而间接抒情往往通过借景抒情来表达,如黄梅戏《天仙配》有戏文:“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唱词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刚刚脱离藩篱、心情愉快的内在情感。

表达技巧我们以比兴为例说明。比兴在中国传统民歌里运用非常普遍,尤其在陕北“信天游”里,差不多在每首歌里都要使用。革命歌曲《东方红》开头的几句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它就用了比兴手法。

很多现代歌曲具有古诗的意境,如电影《少林寺》的主题曲《牧羊曲》(歌词开头为“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有张继《枫桥夜泊》的意境)等,学习诗歌体裁尤其是古典诗歌,把唱歌引入课堂,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3.“唱”课文

很多课文已被谱成了曲,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学习这样的作品,每个同学先学会唱以它们为词的歌曲,我看就成功了一半。想当年,笔者学《大学语文》选修课,很多内容都忘了,始终没有忘的是老师教唱的《虞美人》,那忧伤、那别恨、那离愁的旋律似乎还在脑海里萦回。

更多的歌曲是与课文有间接的联系。我们可以把唱歌作为辅助手段,用来导入课文、渲染气氛、升华情感或者加深理解。比如学习柳永词《雨霖铃》,可以唱李书叔同作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首词都是写送别,都充满深深的伤感,都借助景物描写抒情,而且,很多意象都相同或相近。粤教版语文教材选取了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柔的歌曲吗,叫作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如果火车也叮咚叮咚地响起来呢?”笔者执教此文时情不自禁地唱了几句《泉水叮咚响》,不禁赢得了同学的满堂喝彩,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疲倦一扫而空。

二.怎么唱

1.唱多少?

唱歌的作用意义讲述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在语文课上唱多少歌为宜。我的观点是一课一歌,当然不要勉强,我提倡的是语文教师上课要有唱歌意识。有时可以把一首歌完完整整地唱出来,有时只需唱一小段。更多的时候是只唱一两句,活跃气氛,点到为止,这样不至于占用过多的语文上课时间。

2、谁唱?

首先,老师要带好头,这是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他可以带动全班的唱歌气氛,他会唱,乐于唱,还愁“唱风”不兴吗?教师也不用担心自己唱得不好,我有一个发现,凡是教师在课堂上唱歌,学生没有不欢迎的,只要不跑调!

学生也要唱。学生是主体,中学生活泼好动,大多数人喜欢唱歌,只有把学生调动起来才是真正的调动。每个班上都有歌迷和善于唱歌的同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培养,让这部分同学成为唱歌的主力和领唱者,那么班级的唱歌就可以形成气候了。

录音机、电脑也可以唱。有些歌有难度,比如戏曲,老师学生不一定唱得好。这时候可以运用电教手段,用录音机或电脑播放。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利用视频,更具形象性。教师还可以把唱词打在屏幕上,便于学生理解。

雷泽兵,广东佛山市第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比兴抒情唱歌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会抒情的灰绿
唱歌猪
不会唱歌的蝉
试论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约会
《毛诗正义》“比兴”观论略
一只大狼想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