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经济合作背景下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迁移
2009-04-22乔晓华
乔晓华
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实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最终目标。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成为现代科技进步与科技产业化进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东部地区可以发挥比较优势,把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向欠发达地区进行迁移扩散,这样不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能满足欠发达地区渴望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成长 技术迁移 东西合作
在当今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所产生的强烈乘数效应,极大地带动着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载体也因此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之一。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成为现代科技进步与科技产业化进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寻找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结合点,是目前缩小东西部差距、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及其发展
东部依靠较好的地理环境,工业基础和全国人、财、物的支持以及国家的开放政策,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投资绝对数和技术实力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西部地区尽管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缓慢。西部地区生产、生活受环境制约程度大,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交通不方便,信息闭塞,滞留于“体内循环”,基础设施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天然“瓶颈”。
目前,我国存在着地区间经济差距扩大的矛盾,不但东西部差距大,南北反差也很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大量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过度流向沿海地区,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因为东部地区的发展具有吸纳能力,同时,也是由于其他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产生的挤出效应。落后地区无论是经济地理条件和政策上都缺乏竞争优势,与沿海开放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有扩大的趋势。
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发展前景良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工业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速,呈递减趋势,而同期高新技术产业却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种子”功能,能够加快传统产业的整体进步,催生新产业,并将其增长效果扩散至国民经济各个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分布同样极不平衡,高新技术产业的80%集中在东部地区,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形成了一批科技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和产品;而西部所占比重不到10%,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马太效应”,充分体现了强者恒强,大者恒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更是加剧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显然,马太效应的存在与我国经济总体协调发展战略是相悖的。
技术迁移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实现技术创新扩散和转化高新技术成果的重要力量之一,它的成长是围绕核心技术的开发、创新和应用以实现企业的远景战略规划的过程。无论是技术开发、产品开发,还是技术贸易代理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其成长过程都是技术或产品的产业化和商品化的过程,也就是其产品逐步被市场接受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企业自身资产价值或财富的增长,或是核心技术能力的增强,而是意味着新的经营理念、管理及组织结构的优化,最终带来企业价值的创新。
企业是拟人化组织,它的成长也遵循自然界的生物生命规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要经历高新技术选择、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三个过程,因此,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周期包括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
在创业期,企业依靠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获得生存权并得以进一步发展,企业成长迅速,但企业呈现实力弱、依赖性强、资金需求较大、产品方向不稳定、管理不规范、破产率高等特征。
企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开始关注生产和销售问题,这时,技术失败的风险也基本释放,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也较以前下降。与此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有了很明显的进化,企业内部也建立起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从成长期到成熟期,产品销售直线上升产生利润并促使其急剧增加,同类技术或产品已经标准化,市场前景也比较明朗,竞争格局也基本形成。由于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市场供求趋于平衡,该项事业发展规模达到了顶点,但发展速度减慢甚至停止。同时,企业的创新精神在退化,管理组织结构趋于稳定和完善,组织规模显著增大,研发能力增强,核心技术应用实现完成,核心能力在企业发展中逐步建立,并逐渐增强,带动核心产品的数量增加,以裂变的速度形成最终产品。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规模越来越庞大,企业开始出现大企业病,组织臃肿,经营的业务越来越复杂,管理和内部激励问题日益突出,产品老化,效益下降,财务状况恶化,同时核心能力的刚性开始出现,表现出某种抗拒外界环境变化的惰性,原来对企业创新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核心能力逐步成为阻碍企业创新与发展的消极因素。为了避免企业的衰败,增强整个企业组织的活力,延长企业的寿命,企业的组织形态必须发生完全革命性的、脱胎换骨的变化,这时企业就进入了关键的蜕变期。在蜕变期,企业通过兼并、合并、出售、分立等方式改变企业的组织形态,并在维护其现金流量的同时,加强新的核心技术的培养,核心能力处于嫁接转移或向新领域的扩散之中,以开拓新的成长空间。
可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和“蜕变”的过程。蜕变是更高一层次的递进层,因为它将可能带来企业的二次创业。这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两手抓”,即加强技术创新,寻找新的利润点;适时做好技术迁移,从而进一步拓展企业的成长空间。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迁移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新路径
东西部地区间不平衡的增长格局,会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如果东西部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企业尤其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西部大开发中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投资主体,也是最具生命力的合作因素。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并选其为突破点,国家和地区政府“搭台”,就会把东西部地区间的差异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实现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预期目标。一般来说,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治理机制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获得内在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技术迁移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也是实现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新路径。
技术迁移是指中小企业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跨地区的重新布局。实施技术迁移战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实现二次创业,可以充分获得因技术迁移带来的各种好处。
(一)拓展成长空间保证利润稳定增长
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技术或产品创新已没有多大的空间,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集中于管理创新方面,并由此来拓展企业的成长空间。当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经营领域的技术走向成熟时,创新的空间受到限制,价格的下降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会使企业经营领域的利润率下降,或者技术的突破性变革使原来的创新成果趋于衰退,这时如果企业能及时对创新成果进行迁移,将其重新布局在劳动力和资源较低廉的地区,那么企业在该地区仍将保持地区性的高新技术地位,这样企业就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技术迁移能力取决于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及适应性等。实际上,技术迁移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重要,通过主动性的技术扩散取得的效益有时并不逊色于在原地区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的效益。
(二)综合利用迁移地的各种资源优势
东部地区生产力比较发达,而且向外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开放和发展,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大幅度上升,低成本的优势正在消失,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而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又渴望借助外力加快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尽快摆脱经济落后状态,加之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作为东部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而存在,但交通通信条件、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观念意识、物质基础等比东部地区落后得多。因此,东部地区可以根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把一批成熟的创新成果、信息、管理经验转移扩散到西部去,形成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外部驱动力。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联合与协作,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建立符合市场化原则的经济合作机制,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双赢的目标。
(三)使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过去,大量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过度流向沿海地区,使区域间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迁移,可以使大量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回流,进而实现以“筑巢引凤”来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这样,一方面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能在满足欠发达地区渴望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需求。
实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迁移的保障机制和条件
建国以来,我国受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制约,迫不得已选择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以构建自力更生、自成体系的国民经济框架。改革开放后实施的是东部偏好发展战略,并将其推向了顶峰。现在看来,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初衷在具体运作中的作用并不明显。东部发展的扩散效应还是未来式,西部地区反而因为东部增长极的持续极化效应,资源仍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东西差距还在继续扩大。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东西部经济合作战略是对非均衡发展战略弊端的深刻反思和主动矫正的结果。为保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迁移与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成功,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从企业自身来看
企业是东西部经济合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具生命力的载体因素。技术迁移能力主要取决于高新技术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及适应性等。这些瓶颈问题如果能有所突破,企业就要及时对自身的创新成果进行迁移,将其重新布局在劳动力和资源较低廉的地区,那么企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而且还可以在迁移地继续保持地区性的高新技术地位,这样企业的技术迁移战略成功的可能性就变大。
(二)从政策和政府行为来看
东西部经济合作应遵循客观规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市场为诱因,因势利导,利用经济手段,以经济利益调动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主要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即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利益驱动机制来实现。在市场化原则指导下的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自觉行为,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合作中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互惠互利意识,能够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资本、技术、人才等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动地流向投资回报率高的地区和产业,进而使西部地区经济步入快速良性发展的轨道。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应根据市场化原则,通过产业政策和财政金融手段,鼓励东部地区的企业尤其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向西部地区投资。应加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产业联系,抓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机遇,寻找优势产业。通过技术扩散,为西部企业引入新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使之形成与东部地区企业的上下游或技术互补的产业联合。
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区域间政府要促成东部企业的各种明显优势转化为效益,这种互助与合作对双方都很有益。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要把加强与东部的合作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来增强吸引力,还要勇于走出本区域,去和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建立各种经济联系,积极为企业间经济合作“搭台”。
(三)从迁移地来看
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又渴望借助外力加快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尽快摆脱经济落后状态。所以,要借东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信息、资金、管理经验迁移扩散之机,从实际出发,对西部经济发展后劲有关键作用的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通过加快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使西部地区经济在总体发展的同时,结构也有一个大的改善。
总之,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合作属于发达地区同不发达地区的合作,在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方面呈双向梯度趋势,在经济上互补性很强,彼此之间各有所求,合作愿望强烈。因此,应根据各地资源条件、经济技术基础和相互之间的商品经济联系,按照市场原则,从经济布局合理性和发挥整体优势出发,在更大范围、不同层次上开展经济合作,逐步建立起地区性经济合作网络,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大流动、经济结构大调整,以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长琪.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生命周期的探讨.科学管理研究,2003
2.叶红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定位与发展对策.学习论坛,2004
3.陈国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分析.特区经济,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