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民收入增长的互动作用分析
2009-04-22张秀生马晓鸣
张秀生 马晓鸣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形式,它通过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为农民生存和生活提供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本文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内涵及作用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制约着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程度,从而得出了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结论。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 农民收入增长 关系
近年来我国“三农”问题备受关注,特别是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改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扭转,亟需运用政府的力量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农村社会保障是农村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形式,对农民个人来说,它是一种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是农民生存和生活的“安全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既可以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又可以有效增加农村消费需求,是提高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最有力的办法,更是解决农民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功能分析
农村社会保障是面向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农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险和农村社会福利三个方面的内容。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以下四个功能:农村居民的收入补偿功能,是指将农村的风险转移给全社会承担,保障农村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风险的产生而降低;保障农村劳动力再生产功能,是指对没有生活来源者和失去劳动报酬者,通过社会保障提供收入使他们维持基本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进程不至于中断;维持农村社会公平功能,是指通过收入的筹集和享有的给付,将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通过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给付形式转移到农村居民手中以满足其基本生活要求,改变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功能,农村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农村社会安全体系,可以保障农村社会成员既能享受基本生存权利的生活需要,又能分享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生存保障,从而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农村实践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试点,截止2003年底,全国有1870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5428万人参保,积累基金259亿元,1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2008年中央提出了探索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保障水平适度、缴费方式灵活、账户可随人转移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1956年开始实施,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基本陷于停顿,2003年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已有641个县开展了这项工作,覆盖农业人口2.25亿,覆盖率达72.6%。预计到2008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基本覆盖所有农村,并将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减轻个人负担。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1997年起,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逐步对农村贫困户,由财政补足其家庭与农村最低生活标准的差额部分。2007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起来,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构筑起了农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
除以上社会保障项目外,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救灾救济制度、优抚优待制度,还有极少数地方的农村开始实施了大病救助制度,但都是针对少部分农民,没有将全体农民作为保障对象。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主要以农民自我保障为主,仍处于非规范化、非系统化阶段。
认识不统一。目前,对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统一,导致对农村社会保障至今未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没有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制度去逐步建设,而是作为政治和社会稳定目标的附属。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大方面。而我国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内容基本上是补贴性、救济性的单项保障。到2007年,农村社会保险中仅有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其他方面社会保险基本是空白。
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制度不顺。管理制度上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农村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多头。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运行机制不顺。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在地方上往往三位一体,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管理成本高,风险大;同时,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正常的投资渠道,资金保值增值困难。
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有利于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当前农村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农民面临着各种风险,既有自然风险,也有市场风险,农民需要社会保障这一“社会安全网”的保护,以便化解各种风险,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制度保证。农村社会保障的实质就是运用一切制度形式规避各种风险,为农村居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定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
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减少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对初级农产品需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意味着城乡市场经济的运行缺乏一个完整有效的制度平台,其结果必然使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市场化、城镇化进程面临一系列深层制度约束。只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优化城乡人口布局,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本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要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可以通过提供农村医疗保险,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来保障农民的身体素质,提高其获得收入的能力;同时要增加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主要任务,使农民在农业和非农就业中增收。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使他们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资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改进农民的观念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农民观念的改造主要体现为消费观念、投资观念、生育观念等方面。农村社会保障的有效供给,会消除农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后顾之忧,增加他们的即期消费,使之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动力;使农民将自有资金投入生产经营而提高收入;改变农民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观念,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生产劳动,实现增收。
有利于降低农民私人生产经营成本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农民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样农民就能放下包袱,选择最有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最低的私人生产经营成本实现最大的货币收入,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宽裕。
(二)农民收入增长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农民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农民缴纳社会保障费的能力,从而影响着农村社会保障有效需求的实现和供给水平的高低。农民收入水平越高,则缴纳社会保障费的能力越强,所能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越高。也就是说,农民收入增加为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资金支持。农民有能力负担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个人缴费部分,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个人账户提供了个人缴费资金上的保证,也为最终建立由政府、集体和农业劳动者个人共同出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造了条件。
总之,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有了切实提高,才能积累更多的社会保障资金,使农村社会保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蔡肪.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张秀生,王军民,陈立兵.构建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
3.张秀生,卫鹏鹏.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与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4.楚永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王冰,张军.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
6.朱丽娟,蔡根女.教育对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及其战略选择[J].农村经济,2004
作者简介:
张秀生(1951-),男,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
马晓鸣(1980-),女,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经济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