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首林都 共商东北亚生态大计

2009-04-22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伊春林区

耿国彪

伊春地处小兴安岭腹地,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森林城市,素有“中国林都、红松故乡”的美誉,林业施业区面积400万公顷,占中国重点国有林区林地总面积的13%,森林蓄积量2.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4.5%,生物种群多样、保存完整,有702条纯净的河流滋润着这块绿色宝库。

8月28日,由国家林业局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黑龙江省林业厅、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伊春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东北亚生态(伊春)论坛在伊春市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黑龙江省委副书记杜宇新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有关部门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论坛。

论坛围绕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生态建设在东北亚地区的地位与作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内容涉及森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黑龙江省在东北亚地区生态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如何提高森林质量、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加大对重点国有林区的战略投资力度、实现林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等。

严隽琪在论坛上致辞。她说,论坛围绕“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生态建设在东北亚地区的地位与作用”这一主题,就相关问题开展深入研讨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承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类从森林中走来,永远都离不开森林。经历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洗礼,面对森林被毁、生态恶化、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人类已经在自然的惩罚和深刻的反思中觉醒,重视森林,保护森林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本次论坛的举办地伊春市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近几年来,伊春先后做出了停伐天然红松林、黄菠萝、水曲柳等珍贵树种,保护林蛙、笃斯越橘等标志性物种的一系列举措,并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提议承办和举办了森林生态保护国际论坛、保护红松国际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在全国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加强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不仅是一个实践课题,也是一个关联广泛的科学命题,它和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密切相关,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交流。希望参加论坛的各位嘉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更多的有益成果,为指导森林生态保护实践,促进东北亚地区森林生态建设与合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祝列克在致辞中指出,生态问题是人类的共同问题,生态保护是各国的共同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国际合作是我们面临的共同任务。东北亚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在全球生态建设、林产品供给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东北亚地区各国的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具有互补性,一些跨国重要流域的生态保护也是相关各国的共同责任。为增加森林资源,加强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与经验。基于此,东北亚生态(伊春)论坛必将有力推进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合作交流,为共同维护和不断提升这一地区的生态战略地位作出积极贡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钢在致辞中说,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桥梁与纽带。从亚洲地区的资源环境上看,东北亚地区分布的森林资源是亚洲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知道目前全球有10亿以上的人、40%以上的陆地表面受到荒漠化的影响,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为此,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农林中心率先于2006年推出了“十亿棵树计划”。今年9月份,环境署与国家林业局合作,将在联大会议期间向全球宣布2007年至2909年中国通过工程造林和义务植树共植树30亿棵,为全球实现70亿棵树计划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联合国环境署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各国政府在应对环境退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各项努力。环境署也将不断加强与各界环境保护组织的合作,积极推动东北亚地区的环境与生态保护工作。

伊春作为中国首个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唯一的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和低碳城市,60年来共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2.4亿立方米木材。伊春为国家贡献很大,但牺牲也很大,到20世纪80年代,伊春因为森林过度采伐,出现了资源危机,森林蓄积量减少了55%,可采林木资源蓄积减少了98%,出现了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和社会性四大矛盾。为了彻底扭转生态与经济、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等多重矛盾相互交织的困难局面,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出于保护世界生态的责任,近些年来,伊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市”的核心战略,明确提出了“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三个决不”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伊春市委书记许兆君说:“我们深知,小兴安岭在中国乃至全球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位置,是东北亚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伊春林区的盛衰消长,对东北亚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把保护好森林作为第一位的使命,加快把伊春建成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建成世界级的森林城市和世界级的森林大公园。力争经过20年的努力,把一个森林生态恢复良好的小兴安岭还给中国,还给人类。”

在论坛学术交流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发表了题为《加大对重点国有林区的战略投资力度,实现林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沈国舫发表了题为《天然林保护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副司长姜四清发表了题为《统筹生态保护的经济转型,促进大小兴安岭林区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副司长翟勇发表了题为《大兴安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的报告。此外,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赵建军、俄罗斯远东林业研究所的艾左多夫·丹尼斯、日本国立森林综合研究所社会经济研究室平野悠-郎博士、韩国江原大学教授崔俊奇、德国技术公司冯海德博士、国际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普鲁莫德·肯特博士、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朱建华博士、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弗罗利亚·克莱斯纳博士等中外学者也分别发表了学术报告。

与会专家学者经过广泛深入的研讨,最后达成这样的共识:东北亚生态系统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保护东北亚乃至全球生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积极推动政府生态保护政策的建立与完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林业经济转型,提倡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绿色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专家学者建议,由于多年的高强度开发,大小兴安岭森林资源严重透支,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脆弱,应将大小兴安岭林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予以重点支持。

29日,全体与会者考察了伊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在小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中切身感受森林对人类的贡献。伊春市贯彻生态优先原则,在全国率先停伐天然红松林、黄菠萝、水曲柳、胡桃楸等濒危珍贵树种,对林蛙、蓝莓等珍贵野生动植物重点保护,并建成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和珍贵树种自然保护区20处,62万公顷。大家徜徉在已经有400年树龄的天然红松林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更加肯定了伊春市保护天然红松林的战略举措,认为他们为促进小兴安岭生态修复和森林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东北亚地区伊春林区
浅谈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亚海洋经济重心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的方法
张学勤:我为林区建设“鼓与呼”
多彩伊春
混入社交圈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