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纵横谈
2009-04-21
软件工程 2009年4期
中国有句古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现在这句话有了新的版本:不做亏心事,不怕被“搜索”。这里的“搜索”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查找”或“检索”,而是单指当前被广泛关注的“人肉搜索”。
互联网兴起之后,有一句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在,就不一定了,同样也是因为有了“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这种说法产生的时间并不长,但影响力却非常广泛。前两年发生的“踩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周老虎”事件,以及今年的“天价烟局长”事件、“躲猫猫”事件,都与“人肉搜索”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这些事件的当事人(或组织)是否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只要不幸被列为“人肉搜索”的目标,轻则遭人无情的唾骂甚至人身骚扰和攻击,重则身陷囹圄,总之无一幸免。
发展到现在,“人肉搜索”的威力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而这种行为的民间属性,导致其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使其拥有过度的随意性。有了“人肉搜索”,人人都可以扮演道德审判的法官,而几乎不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长此以往,“人肉搜索”必将越发背离其积极的一面,而产生更多的消极影响。
也许正是出于对“人肉搜索”潜在的消极影响的担忧,2009年的两会上,有代表就立法禁止“人肉搜索”提出了议案。
那么,立法禁止“人肉搜索”是否适当?是否可行?面对“人肉搜索”这种产生于特定社会环境下的、黑白不分明的中间地带产物,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