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心一动碎花冠
2009-04-21张勃
张 勃
(巨鸡、美鸡)于是各张武勇,且前且后,两两相持,每费余刻。巨鸡或逞雄一下,美鸡自分不能当,即承来势,从匿巨鸡胯下,避其冲甚巧。巨鸡一时不知美鸡置身何所,美鸡从巨鸡尾后腾起,乘其不意亦得一加于巨鸡。巨鸡才一受毒,便怒张扑来。美鸡巧不及避,乃大受荼毒。
——明·袁宏道《山居斗鸡记》
大凡读过明代作家袁宏道《山居斗鸡记》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上面这段精彩的文字。它鲜活地描绘出大小悬殊的两只鸡激烈争斗的戏剧性场面,令人忍俊不禁。当然,这仅仅是在两只鸡之间自发展开的一场争斗,有人旁观,却没人安排。于是这次争斗就颇不同于我们这里要说的“斗鸡”了。不过,它也自有其意义,一则向我们展示了鸡斗的有趣,二则让我们了解了鸡那好斗的习性,可以说,正是这一习性令鸡至少在2500年以前就开始被人作为娱乐的工具。
斗鸡的起源
第一次见于记载的斗鸡活动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据《左传》记载,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季邱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邱氏为之金距,平子怒”。这次斗鸡活动后来演变成一场后果十分严重的政治事件。另一则关于斗鸡的早期记载出现于《庄子》一书,这则故事以告诉人们如何修养以达到宁静沉着的境界而闻名。有个成语叫“呆若木鸡”,即出自此处。不过,有意思的是,本来比喻精神内敛修养到家不畏不惧的“呆若木鸡”,现在竟然用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语言的变化竟是这般的惊人。
其实话又说回来,无论是季邱之鸡斗,还是纪浩子之训鸡,应该说都不是我国斗鸡史的发端,因为无论是为斗鸡装备芥末、假距,还是对斗鸡着意训练并能总结出40天可以令其呆若木鸡的经验,都必然要出现在斗鸡活动开始之后。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的是,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斗鸡比赛已经成为贵族们热衷的一种消遣方式。
事实上,这一时期热衷于斗鸡的并非只有贵族。苏秦就提到过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苏秦说这样的话不免夸张,但也能大致反映齐人(不仅仅是齐国贵族)爱好包括斗鸡在内的各种娱乐活动的情形。
趣味斗鸡代代传
或许是因为“芥羽张金距,连战何缤纷”的斗鸡比赛能够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它得以代代相传。与此同时,关于这项活动的记载虽然称不上汗牛充栋,却也是荦荦可观。据《西京杂记》载,汉代开国皇帝高祖刘邦的父亲就是位斗鸡迷。刘邦建汉以后,他的父亲在长安当了太上皇并不快乐,刘邦就问个中原因,答“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趵,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原来太上皇留恋老家的日常生活,忘不了那里的“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蹲”。拥有无上权力的刘邦就设置了个“新丰”,将原丰县的人迁移来居住,太上皇这才高兴起来。其实汉代的多位皇帝如武帝、宣帝、成帝等都爱好斗鸡活动。《汉书》载宣帝“亦喜游侠,斗鸡走马”。
魏晋南北朝时期,斗鸡之戏仍然普遍,“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是当时不少男儿的作为。而创作于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也展示了当时斗鸡的情形。如曹植、刘桢、应砀、刘孝威、徐陵、庾信的同名诗作《斗鸡》诗,都形象地描述了以斗鸡为戏的激烈场面。其中刘桢的全篇都在拟写鸡的形状与争斗:“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利爪探玉除,嗔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让人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清明节期间的民俗活动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期,原来并没有固定举行时间的斗鸡活动开始相对固定于春季。萧纲的《斗鸡篇》中有“欢乐良无已,东郊春可游”;褚蚧的《斗鸡东郊道》中有“春郊斗鸡侣,捧敌两逢迎”:周弘正的《咏老败斗鸡》中有“闲观春光满,东郊草色异”;庾信的《斗鸡》中有“狸膏熏斗敌,芥粉墟春场”……所有这些诗句都含有一个“春”字,表明在当时,斗鸡活动更普遍地于春天进行。而宗懔在他的《荆楚岁时记》中已经明言斗鸡乃寒食节期间的重要活动,所谓“寒食,挑菜,斗鸡”。
宗懔记录的寒食斗鸡风俗显然依旧在唐朝人那里延续。无论是韦承庆的“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卢纶的“斗鸡沙鸟异,禁火岸花然”、皮日休的“击鞠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还是李山甫的“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花蕊夫人的“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都表明斗鸡乃寒食清明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而许多诗人也都亲眼目睹或者参与其中。
唐朝无疑是斗鸡活动乃至斗鸡者的黄金时代。当时流行一首《神鸡童谣》,说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丧车。”童谣自然是充满了讽刺意味,要表达的也是对“斗鸡走马胜读书”现实的强烈不满,但贾家小儿受到的高待遇恰恰反映了斗鸡者的飞黄腾达、斗鸡活动的炫极一时。而这个贾家小儿,就是陈鸿(中唐时人)《东城老父传》中的传主贾昌。
《东城老父传》写的是贾昌和他眼中玄宗统治时期的辉煌。虽然有学者认为《东城老父传》是篇虚构的故事,但因为它作于中唐时代,我们仍然可以由此了解唐代斗鸡的状况。文中所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既有对当时斗鸡流行状况的描写,又有对贾昌入宫经历和所受宠遇的叙逮,还有对贾昌指挥斗鸡场面的摹画。其实,无论是“都中男女以弄鸡为事”的流行程度,还是“金帛之赐,日至其家”的宠爱有加,无论是贾昌的“顾盼如神,指挥风生”,还是斗鸡的“进退有期”、“随昌雁行”,都令人惊诧不已,大有观止之感。
唐朝以后,乐此不疲者代有其人。北宋都城汴梁,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二郎神生日庙会上,就有斗鸡的娱乐活动。南宋都城临安的园林花苑中,专设有斗鸡项目。著名诗人陆游在成都有过“斗鸡南市各分朋”的经历,在南中国做官的周去非(生活于12世纪)不仅目睹过斗鸡比赛,而且对斗鸡的选种和培训颇感兴趣,并在自己的《岭外代答》一书中做了详细记载。其中对两广地区斗鸡活动的大致状况作了如下描写:“芥肩金距之技,见于《传》而未之睹也。余还自西广,道番禺,乃得见之。番禺人酷好斗鸡,诸番人尤甚。鸡之产番禺者,特鸷劲善斗。其人饲养,亦甚有法。斗打之际,各有术数,注以黄金,观如堵墙也。”而本篇标题“剑心一动碎花冠,口血相污胶彩翼”出自元朝诗人杨维桢的《斗鸡行》,可以视为元朝斗鸡活动存在的证据。
明朝末年,斗鸡活动继续存在,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1597~1679年)就在《陶庵梦忆》中回顾了自己热衷于斗鸡后来终于停止的陈年旧事。从书中可见当时专门的斗鸡社之设,且斗鸡带有赠博性质,古董、书画、文锦、川扇均可下注。
今日又见斗鸡
斗鸡活动自它产生之日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就不曾间断。只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度遭受取缔。近年来,随着传统民间节会活动的恢复,国内各地斗鸡游艺又见兴盛,人们又可以亲眼目睹到精彩的斗鸡比赛。
值得一提的是,斗鸡活动并不只在中国才长期盛行,事实上它称得上是历史悠久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流行的一种游戏。柬埔寨的吴哥窟至今保存着大约1000年前雕刻的斗鸡的场景。印度则被一些学者视为斗鸡活动的起源地。菲律宾人说“没看过斗鸡,就不算到过菲律宾!”泰国人更将斗鸡视为他们的“国技”。法国的斗鸡会被分成不同的级别,比赛结束,胜利者的主人要喂它几滴红酒,它借此可以很快恢复体力……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但时光的流逝并没有将斗鸡游戏尘封在历史的故纸堆里,它仍然存续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尽管它已不再是清明节的习俗活动。因此我们无需完全凭借古人的记载去想象那场面的酷烈。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亲自去许多地方领略两鸡搏杀的精彩,去听观者赌者的呐喊欢呼,去看斗鸡手的兴高采烈或满脸沮丧。而在身临其境中,或许可以更深地了解斗鸡曾经为清明节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