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术170年
2009-04-21张小萌
张小萌
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在法国诞生,到今年整整170周年。人类还在蛮荒年代就以岩画描绘自己,更以文字书写了几千年的文明史。比较而言,摄影术太年轻了。但是它一诞生,便以神奇的速度成长,为人类凝固了前所未有的最直接、最真实的视觉记忆。
摄影术的诞生
其实,对摄影术理论探索与实践早在史前就开始了。中国的墨子,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德多有论著。墨子就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的描述,要早于西方100多年,西方史学家认定这是东方人对光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公元1000年,埃及学者开始研究用于成像的黑盒子。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276年通过小孔成像看到了日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达·芬奇,在1490年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可以手持的小型黑盒子,上面专门安装了精致的针孔“镜头”。
进入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这时的黑盒子,已具备透镜组和较精密的调焦装置,可以称之为照相机了。摄影术的研究者们努力寻找着将影像固定下来的方法,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都找到了某种使银盐变黑的化学方法,捕捉到了黑盒子里的影像,但这些感光过的材料,一旦离开黑暗,都在众目睽睽之下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的人们掌握了显影,还无法实现定影。
最早将影像成功定格并保存下来的是法国发明家尼埃普斯(1765~1833)。1826年他拍摄的《窗外景色》,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世界第一幅摄影作品。他将锡合金板涂以柏油,放在自制的照相机中,经长达8小时的曝光,拍摄下窗外的景色,然后在薰衣草油中对柏油进行熔解,柏油感光层中受光曝晒部分变硬不溶解,其他部分依受光多少全部或部分溶解,从而使影像显现并永久固定下来,尼埃普斯将这种方法称为“目光刻蚀法”。其实,比这早一年他就用此法成功复制了荷兰版画《牵马的孩子》,但因为是翻拍,原件也没保留下来,大众都不知道它的存在。更有趣的是,这位伟大的摄影先驱和他的作品,要比摄影术的诞生早了十几年,似乎是还没有鸡,蛋就先有了。这是因为尼埃普斯的方法曝光时问过长,影像清晰度也不够。更大的原因是这位天才一直生活在法国偏僻的乡村,一生谨慎,始终不愿公开他的研究成果。值得庆幸的是达盖尔得知了他的研究进展,经过近一年的通信,两人于1827年在巴黎会面。达盖尔(1787~1851)是巴黎的资深画家和社会名流,也在苦心研究摄影术。两人相见恨晚,开始了摄影史上一段最值得纪念的合作。
1833年,尼埃普斯逝世。达盖尔经过4年孤独而艰辛的努力,终于在1837年发明了“银版摄影法”。该方法是将镀银铜板在暗室中与碘接触,使其表面生成可感光的碘化银。经拍照曝光后放入有水银的暗箱中加热,汞蒸汽与铜板上受光部分的碘化银生成汞银合金影像,这就完成了“显影”。然后放入热食盐水中漂洗,未受光碘化银与氯化钠作用失去感光性并溶于水中,汞银合金组成的影像便永久固定于铜板上,从而完成了“定影”,得到一幅层次丰富的照片。
1839年8月19日,法兰西学术院举行科学院和美术院联席会议,正式认定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创立了摄影术,法国政府于当日批准并买下这项专利,旋即在《法兰西日报》完全公开。法国内政部认为:这项对艺术、旅游、考古、科学领域其作用无法估算的发明,必须让公众所了解、使用,政府必须插手干预,公告大家,让社会共同拥有和享受这一发明。当月出版的一本详细讲解摄影术工艺的《达盖尔法》法文版先后再版30多次,外文版再版了8次。摄影术以爆炸的速度在世界范围传播开来。在摄影术发明的第三年它便登陆了中国。
达盖尔因其卓绝贡献被喻为“摄影之父”。银版摄影术影像精致细腻,层次丰富,其影调、层次、悦目程度和经久不变的特性仍令今天的摄影家神往。摄影术的诞生,为以后视觉信息时代的来临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同时也开辟了超越语言,超越文化的全球化艺术新领域。
摄影术的初创时期
摄影术从一开始就具有发展迅速和国际化的特点,但使摄影普及并发挥其商业价值,还有赖于摄影术的不断改进。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是直接正像模式,一次只能得到一张照片,复制困难,价格昂贵。由英国人塔尔博特开创的正负系统“卡罗式摄影”后来成为摄影发展的主流。卡罗式摄影使用纸纤维成像,成本低廉,采用正负系统,可以从一次曝光取得的负片上,反复印制正片,这就为以后摄影的小幅底片,随意放大正片,乃至随意剪裁复制提供了便利。19世纪50年代,斯科特·阿彻发明了火棉胶湿版法,曝光时间大大缩短,而且兼有银版法的细腻和卡罗式摄影法的正负系统可方便复制多幅正片等优点,从此摄影很快进入商业性应用。在欧美、俄国、日本乃至中国的大都会都设立了面向公众的照相室,立刻掀起了一股“肖像热”,连皇亲贵族也不能免俗。186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昆索托殿下拍摄的肖像照一直流传至今。中国的慈禧太后得知照相术后,也以身试“照”,乐此不疲,留下众多的单照、合影。特别是别出心裁的化妆大合影——她扮成观音状,众人都有角色,正襟危坐,众星捧月,堪称一绝。
在艺术上,摄影经过了从效仿绘画艺术语汇到建立自身独特艺术表现手法的成长历程。早期的摄影作品,刻意追求绘画效果,繁复而缺少激情。后来,摄影师从匠人渐渐变成了艺术家,他们找到了属于摄影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摄影家是纳达尔。他被后人誉为摄影史上“第一位艺术摄影家”,他的人像作品为摄影开辟了崭新的艺术道路。摄于1854年的代表作《话剧演员》已经完全摆脱了绘画艺术的审美标准,细腻的光影效果,生动的人物形态,展现了摄影艺术的精髓。纳达尔一生勇于创新和实践,1858年乘坐热气球拍摄巴黎,首开高空摄影之先河,1886年对化学家切费瑞尔作摄影专访,首开专题摄影报道之先例,纳达尔的贡献为摄影艺术和摄影实践点燃了照亮前路的第一颗耀眼的火种。
摄影术的成熟时期
19世纪80年代,摄影术从实验性的探索时期走向了规范标准的工业化时代。此前的几种摄影术均为湿版技术,感光物质需当场配置,过程繁琐,设备笨重。1878年明胶干版技术由英国人推向市场,摄影师从此摆脱了笨重的设备,具备了拍摄即时照片的能力。明胶干版开创了延续百年的摄影感光材料基本模式。如今我们熟悉的胶卷负片模式,则是1888年由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曼首创。这种“美国胶卷”以赛璐珞作为片基,并配套出售柯达相机,当时柯达的宣传口号是:“您来按动快门,其他的事我们来做。”拍摄者只需按动快
门拍照,再将相机交回柯达公司,便可得到成品照片。此时照相机的三大核心技术:焦点平面快门,光阑光圈,单镜和双镜取景也在实践中发明完成,可以说摄影技术已基本成熟了。摄影以简单便捷的形象迈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摄影的工业化时代来临了。
即时摄影技术的成熟也将摄影艺术推向新的高峰。1892年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茨经过几个小时的耐心等待,终于将风雪中的马车和赶车人的动作表情抓拍下来,成就了一幅杰出作品——《终点站》。这幅极具动态的室外作品,明显体现出瞬间摄影美学思想的萌芽,该作品被称为摄影史上“第一幅现代摄影艺术作品”,标志着摄影成为独立的艺术。此后,一些以主张直接、即时、瞬时作为摄影艺术的美学取向的摄影家渐渐成为主流,现代摄影艺术时代的大幕被徐徐拉开。
摄影的现代化进程
1924年德国莱卡相机问世,这是摄影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种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的直视取景对焦照相机,采用大口径镜头,大大提高了曝光能力,机身轻便小巧,使抓拍甚至偷拍成为可能。这使整个摄影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莱卡相机的摄影者将摄影引入事件本身,第一次用“摄影进行时”说话。
20世纪30~50年代纪实摄影蓬勃发展,现代摄影已发展到成熟时期。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以“决定性瞬间”理念将摄影的现代化进程推演到极致。他的传世杰作《跳过去》将“决定性瞬间”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凝固了雨后一个人跳跃积水的瞬间,跳跃者看似一个悬浮于空中的黑影,似乎失去了重力,与水中的倒影、背景海报中跳跃的演员构成了一幅具有超现实意味的景象,这普通的一跳,变为捕捉时问的经典之作。布列松认为:“一个人、一个事物,都具有决定性的瞬间。这一瞬间决定了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区别,决定其典型意义。”
在摄影诞生之初,人们便不断讨论摄影与绘画的区别,摄影与绘画的相同之处就是用二维画面去反映三维空间,摄影被完全空间化了。布列松的理念拨开了摄影本质的迷雾,让人们看到了摄影的时间本质。他在时间不断延续的过程中解析出了“决定性瞬间”,从而将“时间”这一摄影固有的潜质发掘出来,使摄影真正具有了自己的灵魂,也最终完成了其在美学属性上与绘画的彻底分离。简单地说,绘画是空间的艺术,摄影是时问的艺术。
这一时期是大师辈出的时代,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以精湛的曝光技法和全新的艺术眼光将摄影艺术引领到又一个新高度。在摄影技法上,亚当斯通过长期的拍摄及暗房实践,创立了“亚当斯区域曝光法”,这种方法通过对景物分析,进行准确的测光,并作出适当的曝光,从而把对景物的视觉印象忠实地或者创造性地再现在照片上。至今,这一摄影理论仍作为摄影理论中的经典,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在艺术上,亚当斯的作品充满宁静空灵的悠长韵味,他将“自然的氛围”发挥到极致。代表作《月亮和哈夫·多梅山》以高超的曝光技巧将天上晓月、远山近景同时清晰地展现出来,层次丰富、细节生动,同时,照片给人以时空凝聚之感,仿佛瞬间将人的精神与无垠的自然界合而为一,展现了大师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卓绝的艺术造诣。亚当斯一生追求最精确、最可靠,可以预见效果的技术来进行创作,大量的实践和严谨的态度,使他比任何人都更接近现代摄影的本质。亚当斯对摄影技术、理论、艺术的多方面巨大贡献,使他成为现代摄影史上令众多后人一直难以逾越的高峰。
摄影的全新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文明开始了全球化进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摄影技术与摄影工业的主流也出现了转向,摄影进入了彩色取代黑白,亚洲取代欧洲,数码取代胶片的全新时代。
从摄影术诞生之初,人们就将再现自然世界的丰富色彩作为不断追求的目标。但由于各方面技术条件的限制,直到20世纪60年代彩色摄影技术才得到广泛应用。60年代之后,电子精确曝光相机以及冲洗扩印彩色照片的专业化,使彩色摄影解决了曝光宽容度较低以及冲洗、扩印、放大工艺复杂的难题,彩色摄影逐渐取代黑白摄影成为应用最广、群众性最强的摄影门类。
50年代之前,摄影术的推动力量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1949年德国蔡司·依康公司推出35毫米单镜头反光相机“康泰克斯”,开创了现代135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新模式。60年代后期,凭借对135相机技术的持续改进,以及对市场信息的敏锐触觉,日本成为逐渐取代欧美的新兴照相机工业中心。20世纪80年代东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照相机生产基地。
20世纪90年代,数码技术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席卷了摄影界。摄影技术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电耦合元件CCD和计算机芯片相互配合。取代了银盐系统的光化学乳剂感光片。数码摄影设备小巧轻便,性能优异,取得图像简便快捷,一出现便得到业界和消费者的认可。
今天,摄影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它发展的脚步一刻也未曾停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百米跑道尽头,矗立着一台仪器——玛维卡静态数字摄影机,这是人类第一次将数码技术运用到实践中。到2000年奥运会时,数码相机已成为记者的主力机,当时佳能公司专为体育摄影开发了高性能数码相机,仅200万像素,储存卡仅有几百兆,这在今天无法想像。如今,即便是少女手中的卡片数码相机,其像素至少也能达到800万,存储能力高出当年10倍以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记者手中几乎人手一台数码相机,可以一边拍摄、一边传送,图片编辑瞬时接收,直接编辑发表,其效率超乎想象。短短十几年,数码摄影几乎完全取代了传统胶片在摄影界的位置。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数码摄影与数码世界所有的事物一样是纯粹“虚拟”的,数码影像已经彻底丧失传统银盐感光摄影的物质性与客观性。虽然传统摄影遭到解构,但这并不意味着摄影本身也将走向虚无,相反,摄影艺术在新的技术形式下,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变幻莫测。未来,人类和摄影更加密不可分。手机与相机合一,相机——摄像机——计算机合一,最后发展到人机合一,这一切已并不遥远。影像制造、充满幻想的虚拟生活已经不仅仅出现在科幻电影之中。
21世纪的今天,人们生活在摄影术的恩惠下,被无数活动的、静止的影像轰击得几乎麻木,甚至偶有怨言。但如果一夜之间这些影像离你而去,你可能却又无法在视觉的荒芜时代生存。这一切,其实才仅仅1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