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2009-04-21黄华
黄 华
第一,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对学习态度的不重视心理
在音乐专业中,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技能课。从内容上讲,它主要通过视唱和音乐听记来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音乐思维能力,培养音乐感受力,积累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地为音乐实践服务。然而,学生在视唱练耳的实际学习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往往要付出很多努力。因为视唱练耳就像英语听力一样,具有积累时间长、出成绩效果慢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同时,它与其他音乐课程联系比较紧,想在短时间内出成绩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加强对视唱练耳课的全面认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视唱练耳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视唱和音乐听记。虽然视唱借助于视觉进行视谱,但更重要的是凭借内心听觉将乐谱中的内容通过人声加以实现。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而且还要有很好的方式方法。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只是一味反复的唱谱,课程的单调性不仅使他们的学习态度产生改变,而且他们对这门课真正意义的认知也发生了本末倒置的情况。音乐听记则在视唱练耳中直接担负着音乐听觉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形式,与其他音乐理论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音乐理论不扎实,是无法完成音乐听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视唱练耳课程的特殊性、关联性和漫长性,不能让他们认为视唱就是唱谱,听记就是记谱,没有什么难的,临时抱佛脚就行。因此,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
第二,在实际学习中,学生非常容易产生听觉上的惰性
听觉惰性,是指在音乐听觉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下意识或无意识的听觉状态,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通俗地讲,学生在上视唱练耳课时,没有积极地去感受音乐材料,也不注意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对音乐材料仅仅是“一听了之”,不去进行积极的音乐思维,因此听觉上的惰性随之而生。听觉惰性的产生,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灌输的方式,即:在音高、音程、和弦、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时,总是在模仿中反复练习,给学生以基本的感受,如视唱中的范唱或识谱以及模唱听辨等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各种音乐知识及要素的认知,只是初步了解,具有音乐听觉直观性和机械性强的特点,对学生而言具有被动性。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听觉惰性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发展音乐听觉、增强音乐思维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地去理解音乐的各要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节拍节奏教学为例,在教学中要对各种节拍节奏进行综合分析,把各个拍子节奏的特征加以概括、比较。具体的方法是:可以结合一些好听的、熟悉的不同节拍的歌曲,让学生根据不同节拍的特点对不同节拍的歌曲进行演唱,这样学生们就能体会到不同节拍的强弱特点;也可以把不同节拍的歌曲按照节奏的不同编成身体的律动舞蹈,让学生在身体律动的同时进行歌曲演唱;也可以借助打击乐器,让学生在打击歌曲节奏的同时演唱歌曲。这样他们不仅能在学习中感受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还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很快认识到节拍节奏之间的根本区别,并在大脑中逐渐形成各种节拍节奏概念。当不同的拍子和节奏出现时,大脑都会迅速作出反应,判断能力逐步加强。
第三,学生在实际视唱时总是特别注意音准、节奏节拍等基本要素,而忽视了对音乐情感的表现
视唱练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为音乐实践服务。而音乐情感是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灵魂,将音乐情感的培养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相联系,能够取到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视唱练耳课虽是一门以技术训练为主的课程,但它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重复,而是艺术化的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进行艺术化的视唱练耳教学,全面分析和深刻认识音乐情感在教学中的发展和特征,让音乐情感贯穿教学全过程。换句话说,就是要注重对学生“乐感”的培养。而所谓“乐感”,是指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这些感受启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则是音乐情感培养的基础。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感”非常重要。
以视唱教学为例,在视唱教学中不能仅将视唱作为一种培养学生识谱能力的手段,而且要求学生在视唱中投入情感,把视唱曲目的情感表现出来。因为视唱教材中所选的视唱曲目大多是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所以通过有情感的视唱,学生对音乐的各个要素必须做到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对音乐中的各种表情记号、乐句划分、旋律强弱以及节拍的律动等则要在视唱中体现出来。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增强乐感,而且还能积累大量的音乐语汇,对于提高他们日后驾驭音乐作品的能力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