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2009-04-21邢岚紫郭敏
邢岚紫 郭 敏
摘要:传统的发展观以经济增长、创造现代文明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传统西方会计理论提出了挑战。从生态经济的范畴探讨企业环境成本的范围、分类、计量,以及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问题至今仍无深入的研究。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理念下的企业环境成本内涵和控制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生态经济环境成本控制
一、环境成本的概念界定
环境成本研究是一个同时兼及宏观和微观的范畴。尽管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环境成本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很难得到一个受到广泛认同的、准确的定义。而且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的角度去认识、界定环境成本的提法很少。
根据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理论研究的范围和内涵,本文认为在企业环境成本的界定中应体现如下观念:企业作为生态经济链上的一个节点,其环境成本应该反映企业对整个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既包括目前会计领域可识别、计量的支出,又包括不能有效估量的环境影响及资源损失;以生态系统作为研究范围,企业从中索取的资源、环境要素和从各种渠道释放到生态环境中的物质都应该属于计量范围;企业虽然达标排放但仍对环境产生负面作用,在会计处理上这部分环境成本被低估或未被计量(各个国家的达标排放标准不同,总的来看。发达国家要严格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标准要宽松一些)。还应该明确一点,除企业之外。其余经济单位或居民也能够造成环境成本,只不过数量较少。
二、环境成本的构成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提出,环境成本按与环境资产的关系可以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降级费用和生态资源保护费用。
(一)自然资源耗减费用
自然资源耗减费用是指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自然资源储量的货币表现。在开采自然资源并形成资源产品的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自然资源,其中一些形成资源产品的实体,一些有助于资源产品的生产。如矿产资源、植被、水等数量减少均属于自然资源耗减,其耗减的价值就是自然资源耗减费用。
(二)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
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是指为保证可持续发展实现的物质基础而发生的人类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存量,需要采取措施,比如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寻找替代品、对矿产品进行深加]_=等,这些措施发生的支出构成了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的费用。
(三)生态资源降级费用
生态资源降级费用主要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难以进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如臭氧层空洞、土壤侵蚀、沙漠化、洪水及干旱、水质退化等生态资源降级的损失,其价值表现为生态资源降级费用。
(四)生态资源保护费用
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是指为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所发生人类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按照支出的用途分类,又可分为维护生态资源现状的支出、预防污染支出、治理生态资源支出、生态资源破坏损失等。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分析
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没有必要为保护环境而抛弃企业经济的发展。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企业的经营决策应该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据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所作的分析,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对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公众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约束。具体表现为:
1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国际标准及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约束越来越严格。我国也于1995年制定了2000年中国环境保护的目标,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随着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不断出台和严格执行,企业将逐步向“环境经营导向”过渡,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约束。
2从企业自身的盈利目标来看,企业有必要承担环境责任。目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有些国家已禁止无环境(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我国于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这使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终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我国的筹资机制也开始注重环境形象。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部门未批准的项目一律不予贷款。
3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经营利润降低。主要表现在:(1)预防性法律法规大量增加,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2)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3)国家对企业环保责任的范围将做出扩大性规定,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的环保污染(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平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减量化方法
环境成本的减量化控制必须从整个生命周期考虑,进行环境成本效益分析并结合工业生态系统的协作优势。统筹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企业内部环境成本的减量化
(1)原材料、能源的3R处理。进入工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和能量在使用、再循环过程中发生降级。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而且其末端废物还需要消耗其他的能量或资源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只有减少资源的使用、最大限度再利用才能真正从源头减少对环境的压力。降低环境成本。原材料、能量的使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环境质量,为使企业同时产生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果。采用一定方式建立能源成本控制系统很有必要。另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还意味着企业将会再产生一定的清理成本,但废弃物也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再利用价值。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如果处理得当,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益;反之则会提高处理成本。
(2)预测未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变化,制定企业中长期环境目标。企业应该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应用价值工程技术分析产品结构、功能,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对各种污染处理系统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3)加强环境质量监控。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环境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特别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把关”,尽量做到达标排放,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或罚款成本。
(4)建立企业内部针对环境因子的专门化成本控制系统。这项措施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部分,在环保设施运转、环境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等方面实施控制,监控企业产生环境影响的全过程。
(5)建立企业环境成本责任中心。在按照产品和部门构建成本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考虑产品生产和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包括事前主动性支出(污染预防和污染治理支出等)、事后被动性支出(排污费、罚款、赔偿金等)、事中己发生的支出和将来发生的支出,在产品成本和制造费用中跟踪环境支出,运用现有的成本控制方式进行成本控制,并在成本预测、计划、核算中控制环境支出。
另外,企业还可以从建立绿色愿景、建立绿色学习型组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环保产业等方面培育企业绿色文化。减少环境影响,增加收益。
2企业间协作构建减量化链
(1)绿色供应链。按照“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的绿色供应链,企业可以与供应商的合作,改变原材料的供货需求,减少浪费和废物产生: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改进不合理的地方,降低内耗;延伸企业责任,解决消费者使用产品后的回收处理难题。
(2)为环境而设计。产品设计时首先考虑降低物料消耗、降低能耗、减少废物产生、减少健康安全风险、生物降解等。可以遵循环境设计准则。重点解决:质量功能开发、材料选择设计、面向制造与装配设计、面向拆卸的设计、面向回收的设计,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环境效益最优。
3工业生态系统的协同环境管理
(1)发挥生态网络协作优势,建立绿色创新联盟。建立“高校一研究所一环境研究院一企业群”的区域技术创新联盟,发挥系统协作优势,共同投入研发力量,集中力量解决重污染指标。
(2)强化环境管理部门的指导作用。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在创新管理与环保管理方面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为工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牵线搭桥,改变企业间环境成本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建立流畅的信息沟通网络。降低环境风险,共同减少环境成本。
(3)建立共同的回收体系。由于企业的废弃物数量、种类不稳定,回收市场、回收技术等也不太确定。如果能与同业或其他行业的公司合作,交换技术信息、共同处理废物。不仅可以规避单个企业的风险,而且比较容易达到处理废物企业的规模经济,在回收体制的建立上也比较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