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动画短片创作课程设置论高等动画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009-04-21薛峰
薛 峰
摘 要: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资金和人才两大方面的考验,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人才问题——这进一步突现出了全国广泛开展的高校动画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从薄弱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的动画教育已逐渐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不同水平层次划分正逐渐浮出水面,因此本文以“动画短片创作”这一课程设置为切入点,对目前高校动画教育的工作重心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从而作出了与我国高校动画教学的发展思路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动画产业;动画;短片;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906文献标识码:A
On Developing Versatile Cartoon Personnel through Short Cartoon Movie Creation
XUE Feng
随着今年来我国对动画产业建设的大力推进,国内的高等动画教育如今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首先,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国外的动漫作品逐渐改变了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而潜移默化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的80后受众则正是当前以原创作品弘扬民族文化为使命的中国动画教育的主体对象;其次,长期以来西方动画发达国家的动画片在海外成本回收之后打入中国市场形成了巨大的价格优势,这种倾销直接制约了中国本土动漫企业的发展,继而形成了动画教育就业的瓶颈——如何培养出能迅速的适应多变的企业用人需求,经受得了动漫生产各个环节的考验的专业人才成为高校动画教育的工作重心。
1、“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动画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
在这里所谓的“复合性”人才,是相对于具备某种单一技能的人才而言的,主要是指能在动画创意项目中各种具有包括了策划项目、掌控生产执行,精通相关技术等在内的综合素质较高的艺术创造人才。
人才是为产业服务的,而2000年之前国内高校动漫教育都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所艺术院校,课程体系、创作观念趋于老化,一些高校是以二维动画制作技术为中心,三维动画技术为辅助的“技能型”教育模式,而动画技术型师资却严重匮乏;另一些高校则是简单主观强调“导演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动手能力和制作技巧的必要训练。同时当时的中国动画市场主要以二维动画的加工业为主,企业更多需要的是熟练掌握单一绘画技能的“技术工人”,因此总体上造成了高校教育体系发展失衡,企业需求与高校教育培养方向脱节的产、学、研错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高校动画专业开设的泛滥,很多高校缺乏必要的重视和科学、严谨、规范、正确的教学系统和师资力量,这与越来越多的希望在动画艺术领域发展的广大学生的愿望相违背。巨大的市场前景,广泛的群众基础,日趋国际化的视图时代的来临,新技术新观念的普及及背负着振兴动漫艺术的重担都迫切需要正确有效的用于培养专业人才的动画艺术教学体系。
2、动画短片创作课程研究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动画短片创作”是以课题创作为形式的一门大综合训练型课程,项目完成以学生合作制为主。其专业目标培养定位为以动画创作理论和动画创作表现为主的专业必修课程。要求学生能创作出有明确主题、符合审美规则、叙事流畅的动画短片。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全面针对性的讲授动画短片剧本创作、电影视听语言、动画风格设计、音乐创作、后期编辑合成技术等创作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知识,运用技术示范和多媒体教学演示等手段,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1设置广泛适用的课程标准
动画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多方向性的探索研究,随着动漫产业的逐步发展,对于“动漫”的概念包括了动画影像、出版、游戏以及相关的周边延伸产品等等各方面的内容,种类繁杂;而同时院校相关的课程设置因为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把握评估的准确性需要将上述的各种方向的特性进行相对整合,既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又要需要能通过训练帮助学生构建在不同领域发挥创造的能力。
动画短片的篇幅通常保证在三十分钟的之内,主题和表现方式的限制通常较为灵活,是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项目集成训练,而这对于尚未具备与专业动漫公司相当的软硬件条件鹅院校学习来讲是最为合适的。
课程的标准制定方面以动漫高等学科教育的要求为基础,着重研究各类的动漫创作人才形式,从而强调了在综合型课程的总体标准下的标准细分,突破了以往同类型课程标准相对单一,教学适用面窄兼容性差的局限,既促进了教师授课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也扩展了专业教学的外延,极大的有利了本专业和相关专业课程间的融会贯通。
如2008年成立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的“恶瞳动画创作室”就是一支建立在短片创作项目训练基础上的学院团队,在该团队的短片作品《大盘儿鸡》的创作过程中,参与各个不同环节实施的学生分别在动画创作的策划、前期、中期创、后期特效合成及声音处理等各个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整个项目合作机制也培养了他们对高标准创作的适应能力。
2.2 强调教学系列目标相互关联
作为一个大综合性的训练课程,教学目标是按照逐步推进的方式呈系列化设置的,这些各个阶段的即统一在大的创作目标下又各有重点,从整体上提升学生能力的综合技能素质。
阶段性的递进有利于参与课程的学生对动画短片整个创作过程有目的性的开展论证,学会以发散性思维开展创作研究并掌握创作观念的提炼、通过创作系列技能的训练完成构思及制作方法的体会总结和灵活运用、将动画创作知识点进行有选择性的重构分析,从而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动画创作人。
如在共同商讨一部动画短片剧本的时候,学生可以在老师给出的主导思路下从各种角度切入,当因为经验的缺乏产生思路的偏差的时候,有经验的教师则给予及时的斧正,从而让学生完成的体会一个故事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继而开展阶段性的总结并尝试举一反三直到最终达成教学的目的。
因此,学生通过在动画短片创作课程中的训练学习,了解和掌握创作理论,设计制作技术以及学生在动画片的编、导、制作等各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作能力,同时也包括了学生创作中普遍表现欠佳的合作能力。
3、科学完善的课程内涵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掌握创作理论、创作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创作素材的广泛阅读与体会进行短片创作,力求做到真正的作品原创。要求累积现实生活中的原始素材作为创作基础,再进行动画形象、动作的设计;强调作品设计的技术运用与创新,短片要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实验性这决定了短片创作课的特殊形态。
3.1建立完整科学的结构——纵横结构的课程体系框架
短片创作课程的结构设置遵循了动画制作流程的基本规律,包括了动画创作理论、剧本创作、动画创作、音乐创作以及后期制作五大教学模块——就这一点而言,综合性的艺术院校具备较有利的条件,如以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的动画教学为例,有效地依托了南艺美术、雕塑、设计、音乐、表演等学科综合教学资源,逐渐形成以绘画、设计、音乐为基础,电影理论为导向,数字媒体技术等媒介手段为载体跨学科、跨领域的较为完整的动漫教学体系,在国内动画教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该课程是一门动画创作理论和动画创作实践相结合并以动画创作设计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性课程。总体上突破性的在同一门课程中实现了“纵向融汇本学科知识、横向跨专业教学”的综合式体系框架,以剧本、动画、音乐三大教学内容模块创作理论的全面讲授为切入点,观摩解读优秀动画短片作品,确定短片创作主题方向,深入生活中体验考察,广泛采集创作素材,进行短片创作。创作中以多种方式加入艺术和技术的指导,完成动画短片作品。
在本课程体系结构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针对统一主题的课题综合运用系列的动画创作知识和技能创作不同形式的动画作品,如故事片、观念片、MV等或二维、三维、定格等。
另一方面则可以充分利用我院特有的综合艺术教学资源,由剧作、动画编导创作、音乐音效等不同专业的老师跨专业的从各个角度联合指导学生创作,从而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快速有效的提高,创作愿望空前被激发。
3.2 跨专业的教学整合——多元渗溶的课题设置
总体上课程教学实施跨学科教学指导方式,相关学科专业教师参与本课程部分教学模块的授课和指导工作,整合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和质量,做到电影、绘画、音乐、动画教学充分结合。
课程课题的设置在尊重动画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协调整合运用以及创作作品的实验性和创新性,要求“教学技术多元化”涉及到具体的手绘动画、计算机动画、定格动画、实拍影像等动画创作技法既技术运用,而多元化的艺术观念、表现风格等方面则表现在不作规定性限制,充分发挥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课题的“总体——细分”原则,在总体课题设计上强调“发散性演绎”的探索意识,强调平时性与系统性的结合、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发散性与分析性的结合;而在对课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时又可以具体细化为创作侧重于短片剧作编导的技巧训练、侧重于短片音乐叙事创作训练、侧重于动画视觉设计表现手法的训练等,学生对各个分课题的研究既能自成体系,又能相互协调统一,避免了单纯技能型的任务训练。
提倡课题的“跨专业适用性”,即本专业的课题对其他相关专业的适用性,除了动画系的学生以外,其他专业如剧作编导、音乐录音、广电技术专业等都能资源共享,促进专业间的课题合作,实现相关领域内艺术创作观念的共振,从而以动画短片创作这一综合艺术形式为平台突破以往不同专业间相互闭塞的瓶颈,辐射其他传媒类相关专业课题的设计,改变各专业课题局限老化的现象并拓展出新的课题设计空间。
3.3 系统性的创作实施——全新观念的教材建设
这种创作教学实验具有科学的系统性,教学以创作理论为先导,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作理念、创作方法、结合系统的动画技术操作训练。在明确作品创作观点的基础上,将掌握的动画技术运用到动画创作的实践中,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运用,系统地完成教学实施过程。
因此强调系列务实技术细解与课题一体化的系列教材建设是必要的相关配套工作,针对动画短片创作每一个不同的流程环节以及其技巧思路编写独立的教材,具体内容上突出了理论剖析结合技术、操作技巧的介绍、语言的通实易懂;各本教材间则内容互为衔接,除了各自不同的技术细解之外又包含了一个共同的课题设置,分别从各自的创作阶段和角度出发逐步逐条的介绍作者创作时的思路和完成步骤,从而使学生能与教材快速同步起来,避免往常艺术类教材理论过于脱离实际、缺乏操作性的情况。
3.4 灵活的教学形态——开放性最大化的利用教学技术平台
课程采用灵活自由教学形态、学生创作采取联合作业的方式,自由结合、分组进行创作,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同时在硬件设施的利用上强调从分开放性的利用——目前国内的各大高校的动画专业都具有较好硬件设施,如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定格动画、后期制作高清实验室、录音演播室等,从而为教学和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拓宽了学生创作的技术手段、提供了学生发挥创造力,实现技术突破和创新的条件。
3.5全面拓展性的课程研究——以短片创作为核心动力推动系列工作
正如同我国正在致力构建的动画产业链一样,动漫产品是整辆列车的动力来源——而在整个高校动画教学体系中,动画短片的创作同样是一所有专业课程的核心。通过短片创作项目的开展,以电影学影像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动画艺术的设计创作方法,依托高综合性的艺术课程教育平台,吸纳总结国内外动画艺术短片创作和课程教学的经验对相关的领域进行全面的课程教学研究,诸如动漫项目策划、剧作、漫画创作、动画延伸产品设计、数字特效、音效设计等教研工作都可以配套的积极推进。
3.6 搭建良好的作品发布交流平台——确立作品的评价体系
通常来说对于一部个性化较强的动画作品来说,评价往往是多角度的,而作为动画短片创作课的重要环节——组织展映以及创作经验的交流活动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即使一些作品并不属于商业性的类型,但是宽松自由的学院至少可以成为这些教学成果的发布展映的对象,事实上不论作品的定位如何(既是是实验性的动画作品),最终都需要由观众来做出评判,而给创作者一个表述自己创作思想的平台对于整体创作气氛的形成有着非常有效的催化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创作学生尽快确立市场相关的意识习惯。
由此可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以一套系统化的,有重点的,由浅入深的科学方法论,既兼顾到学生艺术创作或动画技术研发等各方面的个人兴趣,又强调学生具备独立完成整部动画作品的共性;而短片作品的创作又从剧本、画面、音乐等方面达到内容与形式、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训练和培养学生整体的创作观和动画制作技术的运用能力。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各类以动画短片创作为主要内容的竞赛和相关的学术创作交流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更加为院校创作的动画短片发布提供了理想的通道和平台,而以创作为中心任务的高校动画教学也必然促进越来越多的熟练掌握动画创作技能、熟悉团队项目合作、了解创作和市场互动规律的动画“复合型”人才投身我国动漫艺术的创作和动漫产业的建设,从而确立真正的以教育为基地、市场为先导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贾否、陆盛章.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 侯克明.2006中国动画产业年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