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危机与治理
2009-04-21李宝梁
李宝梁
摘要:风险社会是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带来的一个新课题。在日益繁荣的现代社会。其风险性特征和中国社会加速转型期的高风险性,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对风险社会的研究。本文从国际关系和风险社会的时空角度指出,风险社会的产生有着复杂而深刻的背景,它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常态趋势。而就其表现形态及其影响来看,风险社会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刻、全面、不可回避的。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应该重视这一问题的出现。努力建立有效的防范应对机制。
关键词:风险社会;产生背景;社会根源;表现形态;防范应对
中图分类号:D5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9)02-0013-06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每一次重大发明与进步总是伴随着与各种邪恶势力的斗争。回眸20世纪的社会进程,尽管人类在现代化的主题下取得了快速发展,创造了不断丰富的物质世界,然而,现代化也犹如一把双刃剑,带来了许多不可低估的消极后果,如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愈加脆弱等,对此一些研究者已有过深刻阐述。随着全球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摩擦和金融信贷危机正影响着世界的安宁;当国际性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人们在享受现代高科技所带来各种便利和时尚的同时。我们的社会和城市并没有因为现代化变得轻松起来,相反,现代化水平越高,城市扩张越激烈,高科技应用越广泛,其风险系数也在加大。过分相信或依赖现代化的结果是,一个电脑病毒或是电路阻断,就可能导致无法预测的严重后果,我们的社会以及我们的现代化正变得极为脆弱。
当现代化浪潮在世界各地兴起,全球经济和政治似乎正在趋向一体化发展的时候,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却无法不面对这样一些事实:即传统文明与现代工具性行为之间存在着许多无法弥合的价值冲突;源于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和地区差异等因素,民族和宗教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全球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造成气候异常,导致每年发生诸多无法预测的环境灾难;恐怖主义盛行。核遏制威胁;等等。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可以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危机,一个世界性问题—一风险社会正在向我们袭来。而且。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常态,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从国内形势来看,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剧烈转型,某些结构性、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好,我们仍处在一个新的社会不稳定时期。其突出表现为:关系到全局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尚未完成;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大量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加大;城乡差别和地区差距突出;“三农”问题还没有找到合理有效出路;弱势群体不断扩大以及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给民众带来的不满情绪等。这一切都表明:源于经济扩张和社会转型的共同作用,总体上我们的社会张力还处于不断扩大之中,一遇某些事件的诱导,这些因素极有可能演化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而在国际上,由于恐怖主义盛行,各种分裂势力、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所以,也决定了我们的发展之路不会平坦。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对重大灾害做出合理有效的处置,这将是我们今后长期面对的问题。
二、风险社会的涵义及其特性
什么是风险社会?目前。由于人们对于风险社会的认识研究刚刚起步,尚缺乏对其发生、存在机理的深刻解析,还没有形成一致性的界定。根据有关文献,目前对于风险社会的概念表述主要有这样几种:一种认为所谓风险社会是指由于新技术和全球化所产生的与早期工业社会所不同的社会特性,如脱域性、嵌入性等,它基本上是指现代性的一种后果。另一种认为,它是指由于社会剧烈变动导致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危机状态,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还有一种认为,风险社会是指由于某些局部的或是突发事件可能导致或引发的社会灾难,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对于以上说法,虽然这些表述运用的话语不同,描述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但是,它们的指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这里的“风险”一方面表征了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对主体所具有或产生的影响和价值关系;另一方面,它表征了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某种潜在状态,指明的是现代社会所具有的一种社会张力,以及这种张力所具有的危机水平。这种张力和危机状态存在于社会的结构系统之中,充斥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最终通过社会的组织形态和生活形态反映出来。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张力状态,风险社会一般有以下特性:
1.风险社会是具有普遍性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的不只是某个地区,某个领域发生的问题,也不只是某些人群的个别感受,它是人类在走向现代化和迈向全球化中所遭遇到的共同问题,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集体反映。对于风险社会的认识和关注,实际上也是我们对于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的一种觉醒。风险及其可能导致或引发的灾难,是可以通过人们的积极预防和主动的修正实践,加以调整和改善。
2.风险社会是一种社会性的危机状态。风险社会是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结果,是各种自然和社会张力积蓄、发展的结果。著名生态哲学家萨克塞在他的《生态哲学》一书中,曾将其概括为“生态对抗”,其含义是指由于生态混乱所导致的能量释放。在风险社会中,由于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人为造成的各种危机状况占有极大比例,因此,危机的发生具有不可预见性,没有所谓的游戏规则,其防范和治理的难度极大。
3.社会风险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扩张有着密切相关性。社会风险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具有正比关系,经济活动越频繁,竞争越激烈,利益冲突也最容易引发,由此所形成的社会张力和社会风险也会随之增强。
4.这种风险和危机破坏性极强。它可以是全局性的,也可能是局部的,或是在某些特定领域发生。危机可能是周期性的,也可能是继发性或连续性的,但是不管怎样,其危机一旦形成,轻则造成社会信息传递失灵,市场价格信号扭曲,民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重则造成社会恐慌,秩序混乱,甚至是社会解体,同时,它还可能会造成某些连锁反应。
三、风险社会产生的社会根源
对于风险社会的认识,目前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其研究也主要是根据某些实证方面的观察和发现。国际上最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是德国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乌尔里奇·贝克(Ulrich Beck)。1987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人类学的震撼:切尔诺贝利与风险社会的轮廓》的文章,首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1987年-1992年,他通过对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露事故,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后提出:对于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来说,由于全球化和社会问题的日益普遍化,某些看似局部或偶发的事件,其实都存在着一定的作用系统,它们在某些因素的诱导作用下,极有可能会导致某些重大的社会灾难发生,如生物和环境的破坏,会导致全球气候的异常;地区间的民族或宗教冲
突,有可能导致战争的爆发;某种币值的波动,会引起全球性金融危机等。据此,他提出了风险社会(RLSKSOCIETY)问题,并指出,社会风险是与现代社会的某些不恰当和不协调发展相伴生的社会问题。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现代国家的所谓集体防卫战略,宗教极端主义的甚嚣尘上,都可视为现代性的重要阴暗面,而极权统治和经济霸权主义则是风险社会形成的最主要和最根本原因。
风险社会的产生有着多方面因素,既有政治的和经济的,也有自然生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原因。按照社会系统所包含的一些重要结构来看,风险社会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政治方面的极权增长与强权势力。对于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笼罩下的世界各国来说,通常人们有一种理解。认为权力的专断似乎只是过去岁月才有的事情。专制主义主要是前现代国家的特征,民主国家不存在极权问题。但是,自上世纪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世界各地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北约东扩、海湾战争等,却清楚地表明,政治强权与军事威胁实际上并没有远离我们这个时代,极权的可能性就包含在现代性的制度设计之中。“极权主义与传统的专制不同,但它的结果却更为恐怖。当今极权统治是以更为集中的方式,把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权力连接在一起,这种权力的结合形式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前几乎是不可能的”。超级大国在推行其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过程中,不仅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恐怖和威胁,同时,也给现代性蒙上了阴影,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社会可以被视作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和民主社会的回应。
2.经济方面的南北差异与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尽管工业化和现代化给人类创造了巨大财富,给人们制造了许多有成就的生活机会,但是,应该承认,目前困扰我们这个地球安宁的一个重要因素仍然是贫穷和饥饿问题。富国与穷国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并没有因现代化而缩小差距,反而南北差异和贫富差距因殖民统治遗留的祸根,使世界某些地区长期处于贫穷、疾病和战乱之中。由于资源和财富的占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得现代性出现断裂,如在现代化的招牌下,不惜抛离已有的民族传统,使历史秩序出现断裂;为了追赶现代化,不顾一切地过分开采有限资源,造成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使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因此,这种现代性和全球化蕴涵着极大的风险。穷则思变,穷则生乱,贫富差距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反过来它又会加大风险社会的系数。
3.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存资源的掠夺。众所周知。地球上的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资源,地球的生态也是有其自身演变规律和内在平衡要求。人类在展示其现代性的过程中,虽然以其高超的智慧谱写了许多宏伟篇章,但是由于这一切总是与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占有和破坏相伴生,所以。自然界也对人类行为进行了许多无情的回击。如地球大气中臭氧层的破坏,导致了全球气候异常;森林植被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日趋严重。以及工业化带来海洋环境的污染,导致赤潮的不断发生等。这一切已经构成了对现代化的威胁。而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人为造成的各种生态破坏与自然力的结合,不仅使现代人们被迫将其创造的巨大财富用于各种防灾减灾之中,加大了发展的成本投入,同时,由于各种灾害的易发和突发,也给现代化发展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生存资源的肆意掠夺,客观上对风险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人的异化与道德失范、民族情绪及社会价值观冲突。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物质的极大繁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享受和选择的可能,在这个被物化的世界中,人的精神世界经常会受到物质的诱惑而发生扭曲,这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就已经得到了证实。但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的异化现象并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加强。由于现代社会存在着的官僚腐败、政治商品化和消费主义风潮,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只注重经济的增长,不注重人文关怀的结果,必然是物欲横流,精神颓废,由此造成的道德失范及权力泛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就在所难免,加之各国人民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某些民族或宗教情绪不断积累,一旦遇有适宜的条件和气候就可能爆发出巨大威力,给现实社会造成巨大破坏。
四、风险社会的表现形态
风险社会的存在及其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就目前观察和研究的结果看,风险社会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社会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由于现代社会还远没有达到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充分协调发展,因此,现代性依然存在着许多重要的不足。只重建设开发。不重视因果关系的发展模式,足以使现代社会承受着许多灾难,各种突发事件不仅给国家和民众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压力和恐慌,如频繁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各种自然和地质灾害、产品质量低劣所引发的人身伤害等,即对现代社会发展构成了威胁,而在这些突发事件中,尤以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破坏力和影响力最为恶劣和深远。
2.利用现有社会组织结构资源,制造和散布各种恶意信息,以构成对现有制度和结构的冲击。从风险社会与自然社会的运行发展来看,它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风险社会较之自然社会充斥着更多人为因素所导致的非常规冲击威胁。人为制造的各种破坏性行为加剧,如在经济活动中,人为控制或歪曲市场价格信号,制造市场波动,以扰乱正常的经济交往;在意识形态方面,推行霸权主义,打着自由、民主和人权的幌子,到处干涉他国(他人)内政,制造和散布各种谣言及恶意信息;打着宗教信仰的旗号,邀集民众,宣扬末世论,残害生命等。同时,利用社会变迁转型的机会,煽动民众情绪,鼓吹歪理邪说等。
3.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络组织、串联、传授和实施恐怖活动,或以恐怖行为相威胁。当前在国际上恐怖主义盛行,他们或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借口,实施国家恐怖主义;或以弱小面目出现,通过恐怖威胁引起世人关注。恐怖主义在处理国际间事务和民族宗教矛盾,在实现利益诉求和缓解民众情绪等方面树立了一种非常可怕的范例。有迹象表明,当前恐怖主义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政治主张,它已经成为现代风险社会的一个最为突出和危险的表现形式。
4.通过地下网络,组织黑社会集团。当前,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黑恶势力和地下组织活动猖獗,已经构成了对现实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巨大威胁,如建立非法地下组织,经营地下经济,组建地下武装,开设地下钱庄等。这些公开或隐秘的犯罪活动,有的是针对政府和国家机器所实施的反社会行为,有的是为了最大化的牟利,但是,不管怎样,作为社会的毒瘤,黑恶势力和地下有组织犯罪。对于社会的危害都是巨大的,它们已经成为风险社会的又—个集中表现形式。
五、风险社会的危害
风险社会的存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就危害的性质来讲,它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危害,即是指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如人员的伤亡,设施的损害,资金的流失等。而隐性的危害则是长期和潜在的,即以非实物形式存在或表现出来。如对投资环境和经济秩序的破坏;对民众安全和社会秩序的践踏;对政治和政府政策的不信任等。从当今世界秩序和社会发展来看,风险社会对于人的主体发展和社会互动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第一,风险社会使得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压力加大,个体紧张度增强。虽然现代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但是,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经济增长本身其实并不必然或自动导致社会安全与稳定。由于物质财富的巨大诱惑,由于风险社会的无处不在,它给人们的心理负荷和精神刺激也是前所未有的。为了最大化地追逐物质利益,人们可能会铤而走险;为了证明自我的存在价值,人们可能会制造出各种骇人听闻的事件。而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奢华、社会腐败和追求时尚的风潮,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同时,也在强有力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造成人们的危机感和心理压力不断增强,甚至由于某些个人意愿的无法实现,而生成某些反社会情结。
第二,风险社会使得人们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加大,使安全和信任的成本加大。由于在风险社会中,各种人为制造出的虚假行为当道,市场信号已变得不再可靠,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仅需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或技能,而且还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对未来作出预测或判断,要考虑到未来的某些风险,因此,风险意识本身的增强,既使得人们在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的成本必然加大,而源于人们对于某些事件的担心,源于无处不在的危机可能性不断增加,也使得人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处处设防。进而丧失掉普遍的责任感和信任感。
第三,风险社会使得效率和稳定机制双重下降。由于风险社会的存在是与现代社会的某些不恰当和不协调发展相伴生,它与现代极权制度的扩张和经济霸权主义,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冲突相关联,因此,在风险社会的阴影下,社会发展的效率和稳定机制将受到双重威胁。一方面,如果将风险社会视作是民众对现实某些不合理制度的一种合理反映的话,那么,人们将会有理由放弃这个制度,而不再为它效力;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潜伏着无处不在的危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时刻受到威胁,因此,风险社会给民众和社会带来的危害,绝不只是某些生命财产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挑战,而民众对政府认同的降低,甚至由信任危机导致政府解体,反过来又会加剧风险社会的发生。
第四,风险社会的存在,打破了传统的国家安全体系。在国家安全方面,以往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主要强调的是国土安全,领土不受侵犯,国家独立,民族自决。防止分裂等。但是,随着风险社会的演变,针对国际、国内存在的各种形式恐怖活动,以及有组织跨国犯罪的出现,针对国际霸权主义,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形成特点,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各种地质性自然灾害的加剧,传统安全观正在被非传统安全观所取代。积极参与并促成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保持国内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现社会稳定和有序发展,都需要我们转变思维,在加强对风险社会研究认识的同时,尽快建立起预防、处置风险灾害的专门机构和基金,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应对风险社会的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风险社会是人类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这足以使我们去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麻木不仁,更不是一定要去证明这样一种假设:现代性将会导向一种更幸福更安全的社会秩序。”风险社会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风险社会的危害也是切实的,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对于风险社会如何积极防范和应对,这里提出几点思考:
1.搞好风险分析,全面开展对风险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我国原有的社会控制体系已经失效,而新的控制体系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尚未建立起来,社会公共安全存在着许多现实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处理危机方面,我国负责社会危机处理的整个国家行政机构,相互之间分割严重,部门利益保护倾向严重,很难达到危机处理所需要的协同作战和信息共享程度。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解决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上,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应作为一项基本的国情研究,纳入到国家发展计划中考虑。第一,要建构起覆盖面广阔的社会安全网络;第二,要加强危机应对方面的立法建设(如处置危机事件的责任追究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安全问题);第三,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和责任意识,提高应对处置能力;第四,要实现各部门联动、信息和资源共享,重视专业知识在控制危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建立相应机构,开展对策规划,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做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制定。现代城市既是一个有组织、高效率的社会,也是一个很脆弱的社会。城市社会里的很多风险原本就已经存在,城市化使更多的人相互依赖而共同生活在一起;城市功能的不断强化,使得城市运转越来越沉重,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城市的瘫痪。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本质是对城市风险在预估后所做的安全决策,主要是从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角度,在城市系统风险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目标,提出风险减缓的对策措施,编制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样本及指南。重点提高6种能力:
(1)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包括灾害的识别(监测预报)与初期评估,包括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规模、性质、人员伤亡等;同时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即利用灾害应急信息网络,向公众及时、快速发布灾情的能力。
(2)防灾减灾的社会控制能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全社会统一的风险管理指挥、协调机制,形成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统一机构,负责全面的防灾救灾工作;克服现行体制中明显存在的从单一灾种出发,实行部门分割管理的弊端,提高救助能力;推进科技预防和处置灾难建设,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预防和处置灾害能力;把科技减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全面开展并建立风险评估和社会预警研究的数据系统;注意发挥信息和多媒体技术在防控方面的作用。
(3)居民反应能力:提高公众对各种常见灾害、次生灾害及其他各种灾害的了解程度;设立“国民安全教育日”,广泛普及预防和应对突发事故发生的常识、技巧和自救方法,提高市民的防控意识;建立社区救助网络,营造抗击突发事件发生的文化心理基础;积极建立民众志愿者救灾组织,提高灾害发生后居民行为的社会疏导与组织能力。
(4)工程防御能力:灾害管理中工程防御的整体能力状况;城乡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应急能力状况;大型防灾工程的灾害应急能力和抵御次生灾害能力的状况;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易损性及灾害应急能力状况;灾害工程防御投入的经济效益评价以及灾害工程防御中的科技创新、高新技术应用等。
(5)灾害救援能力:灾害救援体系的建设及作用发挥状况;政府灾害紧急救援的政策法规制定与执行情况;灾害救援中社会力量的动员与资源配置状况;专业或职业救援队伍的组织规模、培训情况、资格认证等;志愿者救灾组织的规模、训练等;灾害救援力量的现场指挥协调能力、技术支持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医疗能力、通讯能力等;快速恢复城市生命线工程的能力等。
(6)资源保障能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储备,具体包括志愿者救灾组织的分布情况;专业或职业救援队伍的分布情况;应急储备金的设立;地方救灾物资库的建立以及物资的分类、储存管理、运输、调拨使用、回收情况;救援装备的购置和研发;社会财物的捐赠管理;建立风险基金,通过发展灾害保险事业,扩大城市应急管理财政保证,促进社会安全保障系统的不断完善。
责任编辑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