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性”出发认知影响科学决策的限制性因素
2009-04-21陈侃翔
[摘 要]从哲学理性主义的演进,分析了理性从绝对的理性向有限理性的过渡。进一步分析了决策从完全理性向有限理性过渡的趋势,并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阐述了科学决策是决策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合情与合理、合价值性与合工具性的统一。并从决策的外部约束条件、内部规定即非理性的因素、前景理论对决策合价值性的批判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科学决策的限制性因素。
[关键词]理性 有限理性 科学决策
作者简介:陈侃翔(1978-),男,浙江工业大学,讲师。
一、对于理性的认识
(一)古典哲学的“理性”演进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把世界归结为一团按照“逻各斯”而永恒地燃烧着的活火;柏拉图曾提出了一个关于理性的系统理论即“理念论”,认为理念是客观实在的形式,是一切现实事物的原形和本质。康德把理性同知性概念区别开来,认为理性不过是主观自生的“先验的概念”,是用来系统化知识的一些指导性原则。黑格尔把理性看作是“理性的观念”、“真理的观念”,认为理念是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概念与实在、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理性统治着世界和世界历史,而人及人的活动只是理性得以显现的工具。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理性”的两个走向
西方理性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技术理性主义文化信念。人生问题、价值问题、社会目标等等都被排除在人们的视线之外。随后,批判技术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开始兴起。唯意志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等纷纷登场,虽然他们态度明朗且行动坚决地试图凸显近代以来被理性化遮蔽而日益式微的人文价值,但由于他们采取的是非理性的极端方式,最终导致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
(三)绝对的“理性”与“有限理性”的转化
理性主义开始出现向“有限理性”的转向。“有限理性”从确定性和灵活性的辨证统一中重新界定了理性标准,既克服了把理性标准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形而上学观点,又避免了否认合理性标准确定性的相对主义立场。避免了以往的理性主义者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同时在吸收非理性主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恢复了科学理性主义的立场,使理性主义哲学的内容更丰富更符合实际了。
二、决策的优化与科学性
(一)完全理性与“最优”决策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人们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始终是遵循“看不见的手”的指向。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富裕和进步。而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因就在于人的理性。
新古典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家理性人的假定,他们认为理性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下列前提上的:第一,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第二,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第三,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第四,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理性选择可以概括为“最优化”,即经济行为人会从各种方案中,选择最优的策略。
(二)西蒙的有限理性与“满意”决策
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是在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批判之上建立的。西蒙认为,人由于受环境条件和个人认知水平的制约,个体掌握的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个体不可能找到决策所需的全部备选方案(需大量时间,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更不可能知道每种方案出现的概率及后果(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个体只能在掌握的有限信息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有限理性,对外界事物做出分析和决策。由于选项的无可穷尽性,最终得到的结果无法进行纵向比较,无法确定是否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益,因此只能将结果与自己内心的“满意”(Satisfying)标准进行对比。
(三)决策“最优”和“满意”的辩证统一
西蒙的决策理论忽视了在人类行为过程中,人的精神因素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有时甚至起很大作用,满意是一个纯主观的观念。满意是一个难以测量、不稳定的变量。
最优的不可能性和满意的不确定性使决策者在两者之间难以取舍。科学的决策准则应该是满意和最优的辩证结合,即决策者在动机或心理方面必须按最优准则进行决策,在这个前提下,用满意准则对决策过程进行衡量和控制,全面考虑决策过程中现实存在的动机与效果两方面的因素,将决策引导到更加科学的方向。
三、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出发认知科学决策的内涵
科学决策是相对于经验决策而提出的概念。科学决策不仅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等理性的要求,而且要符合决策心理、决策认知、决策情感等非理性的要求。
(一)科学决策的是决策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合规律性是决策合理性的前提,合目的性则是决策合理性的核心。合目的性,就是决策与人及其实践的现实需要相符合的性质。之所以说目的性是决策合理性的核心,不仅是因为任何决策离开目的就不可能产生,而且也因为任何一项既定的决策在行动中一旦不能实现或达到目的,决策就变得毫无意义。所谓决策合规律性,则是决策与实践及其对象符合、一致的性质,它既取决于对象方面的状况,也取决于决策者利用其决策资源和寻求决策辅助信息的能力,尤其还取决于决策的客观环境条件。
因此,我们认为科学的本质规定即是:决策者在一定的约束条件的限度内所做出的选择或决定适合实现指定的目标,它体现并实现着决策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二)科学决策是决策合情与合理的统一
科学决策是主体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理性能力的行为活动过程。没有主体理性,就没有科学决策可言。但是,人一方面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具有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存在。
科学的决策,既要体现和符合人的理性要求,也要体现和符合人的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要求。所谓决策的合情合理,就是决策必须体现作为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人性。科学决策必须克服形式科学性的弊端,恢复理性的“人性”本义,做到合情合理。合情就是合乎人情,尊重人的各方面要求,使人能够接受。因此,决策合理性的本质规定还是:决策者所做出的决策既合情又合理,是合乎人情与合乎理性的统一。
(三)科学决策是决策合价值性与合工具性的统一
所谓决策合价值性,是指决策的制定必须从人和社会及其需要出发,体现人和社会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决策合工具性,是指达到决策目标的工具、手段的有效性,亦即决策的可行性。科学决策必然要体现价值科学性与工具科学性的统一决策是行动的方案,是改造世界的蓝图,它侧重的是活动的结果而不是活动本身,人不是有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而去构想目的的,而常常是先有对目的的设想与建构,然后才去寻求达到目的的手段。决策活动尤其如此。在决策活动中,决策实施的结果是否符合人及社会的价值需求,比手段和工具对于实施决策并达到目的是否有效具有更加突出的重要意义。
四、从科学决策的三对辩证关系认知影响科学决策的限制性因素
(一)决策信息与科学决策的外部约束条件
信息因素是科学决策面临的最大的外部约束条件,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在市场中充斥着各种各样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的理性无法处理全部的问题,理性变成了一种稀缺的资源,因此理性只能有限的被分配,其它部分则由非理性来进行替代。
1.西蒙的“信息的富足与注意力贫困”理论
西蒙认为:若要理性地做出决策和选择,为满足所谓的理性要求或各种条件,决策主体或行为主体必须事先知道各种相关的变量和信息。这些信息将消耗资讯接受者和处理者的注意力。事实上在这里是信息的富足导致了行为主体注意力的贫困。
2.哈耶克散落的信息(Dispersed Information)问题
哈耶克提出:“理性经济秩序的特性是由环境的信息决定的。但我们必须加以利用的信息从来没有以集中或整合的形式存在过,而只是以不完整的常常是矛盾的形式散落于独立的个人之手。社会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不仅仅是如何配置给定的资源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利用信息的问题,这些信息并非以其整体的形式提供给每一个个人。”
因此,简单地谈论决策问题实际上忽视了散落的信息问题。重要的是从这些因为人类独立的、局部的、有时是矛盾的信念,并以散落的形式存在的信息中获利。
(二)“非理性”因素与科学决策的内部规定
非理性因素作为人的精神属性,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决策者的综合素质高、非理性能力强、运用得当,其非理性因素就会发挥积极作用,其决策科学性就高,反之,则决策结果就会相反。
1.情绪因素与决策的不确定性
考夫曼(Kaufman,1999)在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基础上指出,情绪是认知能力局限性之外支持有限理性学说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极端的情绪状态会提高或限制认知功能,如对某个问题不感兴趣或对其感到恐慌(情绪唤起水平过低或过高)的人,在解题能力或效率上要明显低于情绪正常者。行为人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其决策的每一个环节,并给最终决策的形成带来了不确定性。
2.无意识因素与决策的非理性
客观事物中的各种现象发出信息的强弱程度是有差别的,又加之认识主体的需要、爱好和兴趣的差异,主体在反映客体时的兴奋中心和注意力是各不相同的。一般说来,在主体的兴奋中心和注意力的范围内,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在意识层次上进行的,但在主体的兴奋中心和注意力范围外,主体对客体也有反映。不过,这种反映是在无意识的层次上进行的。
无意识表现的之一是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的思维活动长期遵循着一个不变的程序进行,这样就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以后的思维活动就会不自觉地遵循着这思维模式进行。思维定势实质上是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态势。思维定势会变成保守和惰性的力量,但亦可延缓认识发展的过程,并能使认识的发展陷入歧途,导致决策认识偏差,造成决策的非理性。
(三)从“前景理论”的角度看待决策的合价值性
1.“前景理论”视野下的决策过程
前景理论认为人的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随机事件的发生以及人对事件结果及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为第一阶段,评估与决策为第二阶段。为了评估决策需要,人们通常在第一阶段对事件进行预处理,包括决策信息的整合、简化,但是不同的整合、简化方法会得到不同的事件及其组合,并导致人的非理性行为和框架依赖效应,即人对同一问题的最后决策的不一致。
2.“前景理论”三大定律与理性决策的悖论
前景理论的三大定律: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前景理论为理性决策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前景理论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面对决策遇到风险时,人们并不是一味的规避风险也不是一味的喜爱风险,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进行判断。
3.再看科学决策的合价值性
前景理论重新审视了“动机”和“效用”在决策中的作用。如果认为动机是作出决策的目的,那么决策结果是否符合人及社会的价值需求,则是评价决策科学性与否的重要标准。但是,由于人在决策中的主体性地位,人的非理性行为、偏好等因素,使得决策的合价值性难以判定。
参考文献
[1]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汪旻艳,西蒙决策理论的优化运用兼论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管理科学,2003,8,16(4)
[3]伍新林,理性与价值的哲学审视[J],求索,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