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和谐社会的财政政策研究

2009-04-21马姿梅

消费导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公共财政和谐社会财政政策

[摘 要]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入手,归纳了当今社会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并据此提出要运用财政政策手段的规模和结构来发挥财政政策体系的综合效应,积极发挥公共财政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和谐社会 财政政策 公共财政

作者简介:马姿梅,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财政学专业研究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财政工作则是体现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高财政工作能力。而财政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财政政策来实现的。因此,和谐社会需要借助于财政政策所发挥的整体效应来实现其“和谐”的内涵。

一、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

(一)经济结构失衡严重。第一,区域经济结构失衡。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位置上的天然差距首先造成了东部和中西部发展上的不平衡,而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天然差距的原因,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政策的倾斜、市场的选择更加剧了不平衡的程度。第二,城乡经济结构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的是以农村育城市、以农业养工业的道路,但是经过长期的资源汲取和国家的政策倾斜,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并由此引发了市场开发、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第三,产业结构失衡。我国农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3个百分点,缩小发展差距、促进三大产业和谐发展任务艰巨。

(二)各类收入差距过大。第一,城乡收入差距大。虽然农民收入增速达到近几年的最高点,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势头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第二,地区收入差距大。从人均GDP角度看,东部与西部的比例不断扩大。这种差距的存在不符合社会共同进步、人民福利普遍提高的要求。第三,居民收入差距大。第四,行业收入差距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知识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绩斐然,但社会事业发展却明显滞后,国家对社会事业投入明显不足。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2002年中国社保福利支出占GDP的3%;公共教育全国平均投入占GDP的2.9%;医疗卫生支出仅占GDP的2%。社会事业的严重滞后不仅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形成了一种反制约。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谋求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迫在眉睫。

二、调整财政政策促进社会和谐

(一)进行结构调整。

第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等各类地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各类地区间的互动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财政收入方面,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各地区的发展重点,构建税收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向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转移,引导和调控资源配置。利用财税杠杆调整和完善东部地区所有制结构,支持非国有经济成分较快发展,支持科技创新,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循环型发展模式建立,并推动区域合作。财政支出方面,对于西部地区,应提高中央财力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制定向特色优势产业倾斜的支出政策,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范转移支付;对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应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支持经济转型,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中部地区,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并向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倾斜,设立地区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第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两项重要举措。第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调整预算支出中的投资结构来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制定财政、税收政策和投资政策,来引导和协调社会资源的流动与分配,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对“过热”产业予以“降温”;对关系国计民生、能够增强本国综合国力但发展相对困难的行业,国家可以给与相应的扶持,逐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第一,完善税收制度,培育壮大中等收入阶层。建议通过地方立法,调整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以上年个人所得税计征基数为基准,根据上年GDP增幅,同比例调高个人所得税计征基数,每年都调整一次。实行混合课征制或综合课征制,加大对高收入阶层的调节力度,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实施“阳光工资”,将各种资金、福利全部纳入货币化工资,实行完善的货币化工资制度等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首先要根据经济社会生活的特点、社会结构的状况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规划社会保障体系所包含的保障项目;此外,还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保障标准,体现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三、清除垄断政策。首先,解决以行政命令方式产生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解决城乡户籍制度造成的二元结构;解决权力寻租导致的官场腐败和权力资本化问题等。其次,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并全面解决“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过度干预问题。再次,完善就业政策,实现充分就业。

(三)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第一,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三大任务,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教育公平。第二,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我国国情出发,医疗卫生发展应该致力于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建设好部分公立机构,保证公民的基本医疗服务,按照核定收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的原则规范公立机构的收支管理,切断医疗服务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收入的联系;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不同形式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鼓励医院按照规定采购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应加快公立医疗机构的结构调整,使相当一部分医疗机构(比如40%)走民营化道路,并彻底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收入间的经济联系。第三,加大对就业和再就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确立“就业优先”的战略思想,把扩大就业,实现充分就业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地方财政要增加投入,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寇铁军著,《财政学教程》、第一版,大连,东北财经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陈共著,《财政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Harvey S. Rosen, 《Public finance》,Chicago, Irwin Press ,2005

猜你喜欢

公共财政和谐社会财政政策
预算执行紧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法律结构变迁与现代公共财政模式建构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图 表
关于我国公共财政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