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精神: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

2009-04-21

党史文苑 2009年24期
关键词:公共性弘扬公民

吴 怡

[摘要]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凝聚的发扬,而在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过程中,“公共精神”是关键,对于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公民意识的培养有着长足而有力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因此,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培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精神公共精神培育和弘扬

历史证明,任何民族发展的关键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而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的公共性的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公民性是现代社会所赋予的新内容,尤其是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价值观念与人文精神的学习、实践、传播和创新中来。在新时期下,培育“公共精神”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重点是促进中国的“公民社会”的形成,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因此,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培育尤为重要。

一、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的涵义和特征

民族精神,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一致认可的“公共精神”。“公共性”、“公共精神”这些字眼在新时期的中国频繁出现,公共性作为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深刻表达,是人类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所谓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中,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真与追求,是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公共精神”具有其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公共性。公共精神毫无疑问首先具有公共性,公共精神首先是建立在人们的共识基础之上,只有存在共识,才能够形成统一的谨慎文化。这种公共性表现在,每一个公民都是平等的主体,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被赋予一种社会责任,任何人都不能破坏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任何人都有义务去维护大家公认的道德原则。在这个基本的层面上,公共精神要求每一个公民更多的把目光投向社会公众,投向他人,真正做到以集体和社会为核心。

2基础性。这是指公共精神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公共价值标准。是所有价值观念中最基础的要素,这个公共精神是维系整个公民社会正常运转的最基本的动力。每个公民都秉承相同的意识形态,相同的价值取向,那么辐射到全社会,将会形成一种既定的文化精神体系,那么这就是民族精神凝聚和传承的基本要求,只有全社会公民都具有公共精神,那么将极大的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3政治性。公共精神不仅是公民私人得道德和价值取向,在深层次的意义上,可以说公共精神具有某些政治特性,这是公共精神区别于个人的道德价值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共精神的这种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的力量。毫无疑问成为现在社会政治发展稳固的有利武器。政治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人的政治。而公共精神是极大的调动了人的积极性,把各个分散的个体,各种流派的价值观归结在一起,对于在这个群体,这个民族之上的政治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4辐射性。公共精神不仅直接影响拥有它的人的行动,它还有辐射和强化周围环境的作用。“精神”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暗示性”。此处所谓“辐射性”,可以理解为“公共精神”所特有的典型性、示范性和感召性。一般来说,历史上和现实中,通过全社会的倡导,具有较高程度公共精神的人,对公共精神程度较低的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持续性影响。公共精神的这种辐射特征具有极大的力量,就如一股推动力,从一个点向多个点发散,一种普遍的民族价值观会在社会每个成员中传播开来,从而促进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弘扬。

由此可见,“公共精神”是个庞大的体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关系到个人生命健康和生活秩序。

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自古以来都存在“公共性”的特质,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灭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等为内容的“公共精神”,也涌现了一大批民族英雄、爱国仁人志士及时代豪杰等。这种民旅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对于整个文化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

1民族精神中得“公共精神”构建,有利于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于现阶段中国民族精神的探究,归其根本就是要培养和弘扬全体民众的爱国情怀、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意识,从而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地建设文明、富强、和谐的新中国,在“和平崛起”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精神的培育与教育,其立足点和最基本的要求或者实质,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所应有具备“公共精神”。就是因为“公共精神”的这种处于基础地位的独特性,尤其彰显了其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中的重要作用。

2,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体现该民族的人文精神追求。中国的民族精神,足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精神风貌、精神特征,是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审美情趣等内在特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揭示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恰恰是这种实质性的因素,也就是所谓的“公共精神”部分。是反映这个民族价值实质,人民的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民族精神的精髓组合成了民族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成为推动民族发展的强大源动力。

3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承担着传播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就是该民族公共的文化精神的传播、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追求。中华民族精神的每一方面,都蕴涵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公共精神。正是这种公共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的传播、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公共精神独特的辐射性的特征的影响下。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只有正视这种“公共精神”,并加以合理的利用,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播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公共精神”是包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内的所有类型的民族精神。是对民族精神中积极的、进步的成分的肯定。真正的民族精神必然是包含“公共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是凝聚了广大民众共同利益、预示着社会文明与发展方向的具有普世性的精粹思想、进步观念、优秀文化。

三、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公共精神”

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精神”不是自发的产物,而是不断建构和培育出来的。这是需要全社会从方方面面加以重视,并且需要依靠每个公民的努力才能够构建和培育的。

1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要立足构建中国的“公

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公民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石,公共精神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人气指数”,公民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确立与培育是现代“公共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现代公共精神实质上就是公民意识的形成、确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要通过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积极互动,以多种形式和主动参与的具体方式,来充实和完善受教者的法制意识、公共性的道德自律及其公共性人格。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社会文明则是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培育土壤。从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

2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就要注重社会公德意识培育。我们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在进行崇高的政治理想教育,而对起码的一些行为规范,起码的做人原则,却重视不够。事实上,公德意识的高低与我们现行的教育有关。有些上了博士研究生的人,甚至是得了博士学位的人,公德水平大概在幼儿园小班的水平上。因此,社会公德意识培养是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社会公德意识,之所以冠之以“社会公德”,是因为它不只影响着公民个体。而是关乎整个社会,对于全社会价值取向、审美观念、意识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注重社会公德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意识形态,这就相当于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公共精神”,那么对于整个民族精神的发展是有利而无害的。

3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需要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形象日益高大起来,但它尚需进一步完美。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外国去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这种完美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每一个中国人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关心、应当努力去做的事。在外国或者在外国人面前考虑自己的角色时,每个人首先应当想到自己是中国人。维护中国的形象是自己的神圣使命。民众能做而且也必须做的往往都是些小事,比如,在公共场合言行得体、遵守规则。闯红灯、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语言不文明等等,这些不只是低层次的陋习,实际是在大大地损害中国的形象。由公民行为体现出来的国家形象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程度,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程度的高低主要反映在民众在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上面。一种国家形象树立起来。意味着公民形成了一个既定的行为习惯,而这个既定的行为习惯又影响着民族人文精神的构成,因此,这种国家形象的建立,对于坚持和巩固公共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民族精神在推进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至关重要,而“公共精神”又是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的关键。正视并合理利用这种“公共意识”,是对整个民族精神的极大发扬,进而对于全社会稳固向前发展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马永义

猜你喜欢

公共性弘扬公民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弘扬爱国精神
论公民美育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十二公民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