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在抗日救亡前沿的《前方日报》
2009-04-21曾文君彭家璋
曾文君 彭家璋
[摘要]一张报纸就是一面战斗的旗帜。《前方日报》作为一张地方性报纸,在抗日战争中,为宣传进步,宣传抗战,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抗日救亡《前方日报》宣传工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1939年3月,南昌失陷,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及大批机关撤向吉安,吉安成为全省抗日救亡宣传的中心。1939年4月,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来到吉安,指示中共江西省委加强对吉安抗日救亡宣传教育的领导,并会见了正在吉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爱国志士“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先生,高度赞扬其民族气节和革命精神。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人士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1939年5月,王造时创办了《前方日报》。因为吉安临近前线,当时便有“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之称。报名“前方”,以示坚持抗战,为民前锋。《前方日报》创刊伊始,就以蓬勃的战斗姿态,鲜明的时代特色,宣传抗战,宣传进步思想,在东南地区成为一个重要的舆论堡垒,甚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
一、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前方日报》是一份民办报纸,日出对开一大张,四版,一、二版是国际、国内要闻及地方新闻,三版是论述,四版是副刊。每逢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或有重大的战争战役、社会政治动向,该报都要发社论、专论或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后,《前方日报》集中火力对汉奸展开揭露和抨击。1939年9月2日,该报就发表社论《开展讨汪运动》,并连续两天刊登《讨汪宣传特刊》,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1939年11月6日,该报连续三天刊载王造时的长篇专论“泛论爱国心”,以鲜明的立场观点,号召全体人民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同仇敌忾,团结起来抗日。1940年初,当汪精卫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卖国的《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一事被披露,1月24日,《前方日报》发表《举国公愤》社论,痛斥“日汪协定”。从1月底开始,《前方日报》七天连载了王造时撰写的长篇评论《汪逆怎样把我们卖了?》,文章以确凿的事实和锐利的剖析,从各个方面揭露了汪精卫的卖国行径,使全国人民都看到了汪逆的丑恶灵魂和卖国罪行。沉重地打击了汪精卫及其同伙。2月26日《前方日报》又发表《壁垒只有两个》社论,再一次揭露日汪协定的实质,指出:“时至今日,壁垒只有两个:抗战的团结在一面,投降的投靠在日寇一面,中间决无妥协的余地。”“妥协等于投降,投降就是卖国。抗战就是救国。救国就是抗战。”由王造时亲自撰写的大量抗战重要言论和述评文章,被全国各地的许多报纸纷纷转载,《前方日报》以它震撼性的抗战锋芒赢得了广大读者。
《前方日报》不仅在言论上积极宣传抗日,而且在行动上也是坚守抗日前方的表率。1940年初至1942年4月间,日本侵略者多次派飞机轰炸吉安,炸毁了该报经理部,他们坚持在瓦烁灰烬中照常发行;日寇几次逼近吉安,党政机关纷纷后撤,唯独该报坚守岗位,继续出版发行。1942年夏天,日寇发动浙赣战役,侵占南昌的日军东犯,前锋距吉安城只有三十几公里。当时吉安有三十多种报纸,其中有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的《江西民国日报》、军方的《明耻日报》和带有政治背景的《大江报》等报纸,各家报纸纷纷向吉安附近的临时省会泰和撤退。《前方日报》报社留下一部四开机在吉安继续出报,其主要机器和家属也撤往泰和。在隆隆炮声中,惟独有《前方日报》没有停过一天刊,向人们传递抗战前线消息。发挥了极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尽管没有政治背景,经济基础也很薄弱,大局日益变化,环境极端恶劣,但《前方日报》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被文化界誉之为新兴的报纸,而且得到了国内一大批进步人士和左派作家的支持,郭沫若、茅盾、巴金、沈从文、田汉、艾青、袁水拍等都在该报发表过宣传抗日救亡的作品。《前方日报》发表田汉的《吊乐人》诗中写到:“对着烽火的白云,听着枝头的蝉鸣,含着心头的热泪,悼我民族的歌人。我们要用无数的聂耳,回答敌人的欺凌。”
二、宣传中共抗日主张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7月15日,中共又发表了《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抗战烽火燃遍神州大地,救国浪潮席卷长城内外。虽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战时期,国民党中央社却经常刊发诋毁中共及延安声誉的消息,造谣惑众,甚至挑起事端,制造磨擦。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对于中央社一些文章标题和内容中“共匪”、“剿共”、“防共”之类的字眼,王造时旗帜鲜明地说:“这种词语,不利团结,应当把它删除,或者把它改成‘中共、‘共党、‘延安方面。我们是做团结抗日工作的,要把那些刺眼的文字,不干净的语言处理掉,尽可能把贬义词改成中性词,把中性词延及到褒义词。”对于新华社消息,《前方日报》有的则公开转载,有的则用笔名或特约稿刊发,以应对当局新闻检查。就在中共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浴血奋战在抗日前线时,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制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即转向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同时国民党中宣部也下达了《禁止或减少共党书刊邮运办法,取缔新知、互助及生活等书店办法》,从1939年下半年起,《新华日报》等中共公开刊物已在江西被禁止订阅和销售。
《前方日报》自创刊起就与《新华日报》建立了信息与报纸交换关系,并以《新华日报》言论为依据撰写发表一系列文章和抗战短评。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前方日报》不改初衷,1940年1月5日在第一版公开发布《新华日报辟谣——斥敌挑拨离间》的重要消息,宣布“朱德不仅未飞往莫斯科,且未离开华北一步,八路军在华北坚决抗日。”驳斥敌伪以谣言对中共的攻击,以正国统区群众的视听。并在6月25日和26日连载刊登伦敦《泰晤士报》的长篇通讯《中日战争中的华北》,介绍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坚持民主、抗战到底的感人事迹,有力地戳穿了顽固派攻击八路军“游而不击”等无耻谰言,给人民带来了抗战胜利的希望之光。为扩大中共政治影响,该报刊登的《汪逆怎样把我们卖了?》一文中提出:“什么叫做共产党,根据过去九年的经验,很简单,凡是抗日、反日、不亲日的都是;更明白的说,凡是不愿做日本的奴才的都是共产党。所以共同防共,就是防抗日,防反日,防不亲日。所谓‘殳除共产分子就是要杀尽除绝我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所谓铲除共产组织,就是要消灭我爱国的团体。谁不奉它做主子做祖宗。谁就是共产党。”这番言论正气凛然。掷地有声,表明《前方日报》与顽固派的反共叫嚣针锋相对,有力地配合了中共在江西发动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成为中共在江西新闻出版战线上的可靠同盟军。
三、宣传民主政治,推动全民抗战
坚持民主,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要求实行宪政,是《前方日报》的鲜明特色之一。《前方日报》聘请的总编辑和主笔,当
时都是知名人士。这些人办报,坚持抗战,旗帜鲜明。为抗战、为民主、为民众疾苦,从总编辑到一般编辑人员和记者,都敢于客观公正反映社会,反映现实,敢于与那些倒行逆施者对着干,为民大声疾呼。先后编辑了《访王造时先生谈宪政问题》《这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民主宪政》《宪政与人民的基本权利义务》《政治家与政客》《改革政治之道》《拥护赛恩士先生必须打倒赛先生的敌人》等一系列争民主、争宪政之作发表,与国民党政府当局所规定的新闻调子不“合拍”,甚至“触犯”所谓的“法规”。并开辟抨击弊政、要求惩办贪官污吏,反映民生疾苦的专栏,发行范围除江西未沦陷区外,还有湘东、渐西、闽北、粤北、广西,甚至远到重庆、贵阳。最高日发行量达到八千份。然而对于这样一张进步报纸,从创刊时起,军统吉安情报站就奉命严密监视,稍有“可疑言论”即予扣留不发。乃至“暂行停刊”。至1945年春。先后有总编辑一人被迫离职、一人被捕、一人被通缉,一位记者坐了四个月牢。由于王造时是国民参政员,声望较高,特务一时不敢加害于他,但恫吓、警告、制造麻烦却不断。当然,这不仅吓不倒进步新闻人士。反而更充分地暴露了顽固派实行法西斯独裁。
激励、启发、组织、鼓舞人民投身抗日救亡洪流,是《前方日报》办报根本任务。为坚定江西民众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设立了“血债记录”、“战区通讯”等专栏,揭露控诉日寇在江西的血腥暴行,在《民族英雄录》栏目中,介绍为国捐躯、抗日牺牲的烈士们。发表了《如何回答敌人的暴行》《赣北游击战区巡礼》《游击在新建》《克服西山》等文章,提高人们对抗战必胜的信心。为扩大抗日宣传阵地,还采用巡回举办新闻图片展览的方法。在各地展出我军民抗击日军的胜利,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并多次发起捐献“一日之所得”,筹募抗日物质支援前线和慰劳从前方下来的抗日将士。为推动抗战歌咏活动的发展,使其形成为有力的宣传工具,该报刊登了大量的抗战歌曲。1942年1月8日,郭沫若在《前方日报》作《反侵略歌》一首:“团结起来,反侵略的阵线!我们通力合作,团结得象钢铁一样的坚!目前的大时代,值得我们人人奋勉,我们是以战止战!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永远的和平终究要实现。团结起来,反侵略的阵线!团结起来,反侵略的阵线!”以诗歌为武器,鼓动抗战,极大地振奋了社会各界、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希望把《前方日报》办成既有地方性,又有全国性的中间性报纸,使它站稳脚跟,起到团结、抗日、进步的作用”,这是著名文化人士胡愈之先生对《前方日报》的勉励。一张报纸就是一面战斗的旗帜。尽管前有日伪、顽固派的夹攻,后有反动当局的禁锢,为宣传进步,宣传抗战,《前方日报》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在战火与硝烟中曲折前进。为驱逐日寇,实现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终于迎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责任编辑梅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