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复电与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作风
2009-04-21侯颖吴永
侯 颖 吴 永
[摘要]延安复电的精神实质是鼓励和要求党和全国人民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始终贯穿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并且成为从毛泽东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核·心思想和话语要求,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民族复兴
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给延安同志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中殷切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60年来,在延安复电精神的激励下,党时刻着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领导全国人民自强不息,共克时艰,锐意改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辉煌成就。
一、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艰苦奋斗始终贯穿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并且成为从毛泽东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核心思想和话语要求,深刻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深刻地阐明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面对中国共产党地位的转变,他谆谆告诫全党:“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要求全党时刻铭记“历史周期律”和“不做李自成”。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多次提醒全党:“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并表示:“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党的历任领导集体一刻也不敢忘记用艰苦奋斗来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在他看来,“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为此,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因此,“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胡锦涛同志更是把艰苦奋斗作为兴党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之源。他在西柏坡考察学习时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为此,他要求全党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和“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永葆党的政治本色。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艰苦奋斗的思想言论,不仅充分展示了他们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深邃政治远见和彻底革命精神,而且深刻体现了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改造主观世界和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坚持艰苦奋斗作风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中,我们党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历经艰险,饱受磨难而不堕革命之志,这是党的政权得以巩固的重要原因。
在艰苦奋斗精神的感召下,党的执政主体不断得到优化,执政能力显著提高。60年来,在党的各级组织建设方面。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日益完善并逐渐走向健全,基本形成了覆盖全面、完备管用的制度体系和相互衔接、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行为也逐渐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广大干部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对党的指导思想、理论、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显著增强,由“四化”向“五种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发展转化趋势明显,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整体比建国初有了大幅提升;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把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永恒主题,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造就了一支结构优化、素质精良、作用突出、富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党员队伍,党的“两个先锋队”作用充分得到发挥。
在艰苦奋斗精神的感召下,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良好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立党执政的根基。党只有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基础才能不断扩大和巩固,党的事业也才能兴旺发达;反之,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受到削弱,党的事业就会遭到挫折。甚至失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本党的唯一宗旨。高扬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把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积极为人民谋取利益,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革命战争年代,条件那么艰苦,人民群众始终支持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伊始,困难如此艰巨,人民群众没有与党离心离德;即使在“文革”期间,形势那么严峻,人民群众也没有失去对党的信任。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恰恰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党才能自觉地克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的陋习。牢记自己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与人民群众唇齿相依、血肉相联的密切关系。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才不断得到加强。
在艰苦奋斗精神的感召下。党的执政环境逐渐得到改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的获得既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更是我们党不断依靠自身努力,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经过党和人民的长期不懈奋斗,我国已经从根本上摆脱了过去那种相对封闭和贫穷落后的面貌,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香港、澳门胜利回归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加强。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斗争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新的前景。国内社会发展比较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现代化新“三步走”方略的前两步既定目标业已顺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在和
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日益得到增进和改善,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逐渐赢得别国的理解和尊重。国家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这就为党的执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确保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
三、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复兴注入了精神动力
当前,在深刻总结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明确要求全党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密切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一要求与延安复电紧密呼应,昭示了艰苦奋斗将永远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民族复兴的实质和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而艰苦奋斗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困苦而能岿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际,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因为民族复兴大业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随时会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正在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各阶层的分化趋势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各种矛盾不断凸显。而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也没有变。“两个设有变”预示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依然漫长,我们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危机和挑战依然众多,现代化发展的内外阻力和压力依然有增无减。在此关键时刻,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大错。
为此,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为党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必须牢记人民的重托,时刻不忘肩上的重任和使命,自觉在艰苦奋斗的环境中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从实际出发,把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落脚点放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效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牢记“两个务必”,以身作则,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真正做到廉洁奉公。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面前一尘不染,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唯有如此,兴党强国才有保证,民族复兴才有希望。
责任编辑刘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