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语句衔接题的切入点
2009-04-21韩晓武
韩晓武
选准语句衔接题的切入点综观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题,连贯无疑是一个考查重点,不由我们不重视。学生答不好语言连贯题,关键是找不准切入点,笔者对这一问题做了些思考,现做一解说,以期能为学生的备考提供些借鉴。
一、从代词切入
代词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题干或选项中一旦出现了代词,就常常成为我们解题的突破口。从代词切入,主要是弄清这么几个问题。
1.分清近指和远指。近指和远指,既可以指空间上的,也可以指时间上的。例如: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修养。________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②那儿的景色真美!③六合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④六合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B.①④⑤
C.②③⑤D.①④⑥
分析:选项①②中出现了指示代词“这”(近指)“那”(远指),由句子中“去年夏天”可知,应选远指代词“那”才合情理,答案选A或C,A、C的区别只在选⑤选⑥上,由江边——江面——江岸这样的顺序可知选⑥,确定答案为A。
2.明确指代对象。出现了代词,要弄清它具体指代的是什么。例如:
给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病痛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最残酷、最强大和最无情的敌人。②它从人刚刚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人们的脚步。③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人类一大半“正常死亡”都可以避免。④病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敌人。⑤与这样的敌人斗争,人类自身的意志、毅力和高贵品性才得以展现。
A.①⑤④③②B.②④①⑤③
C.④②③①⑤D.①②④③⑤
分析:②中有代词“它”,⑤中有代词“这样的”,它们具体指代什么?②中“它从人刚刚诞生的那一刻起”与④中“与生俱来”照应,可知②在④后;⑤中“人类自身的意志、毅力和高贵品性才得以展现”与①中“最残酷、最强大和最无情的敌人”照应,可知⑤在①后,据此可知答案为C。
3.明确代词的使用原则。代词的使用原则,要求代词要紧挨指代的对象,以求指代明确;另前面要有指代的内容,不能指代落空。例如: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需要。________________
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翻译作品日见其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分析:选项A、D中的“这些翻译作品”就属指代落空了,前面并没有它的指代对象,B选项本身就是一个病句,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此题选项为C项。
又如:
比较下列句子,上下文衔接完好的一项是()
①日间飞行的候鸟往往依固定的路途前进,科学家称这些为“导向线”,如海岸、河流、山岭等。
②日间飞行的候鸟往往依固定的路途前进,如海岸、河流、山岭等,科学家称这些为“导向线”。
③飞沙像山一样压下来,这种怪怕人的情景,在大戈壁经常看到。
④飞沙像山一样压下来,在大戈壁经常看到这种怪怕人的情景。
A. ①②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
分析:从要求代词要紧挨指代的对象,以求指代明确以及指代不能落空的原则出发,可知此题的答案为C。
二、从情境和谐的角度切入
这主要是针对描写语段。作者在这样的语段中要通过形象描写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或悲或喜,或褒或贬,或欢快或低沉,这一切,在同一段文字里,都应该保持一致,做到情境和谐。
例如:
____________________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分析:这是一个描写性语段,宜从情景入手。根据这段文字所选取的景物(坟地)和其他一些景物的特点(破碎、模糊、寂静),它所营造的氛围是凄清、阴冷的,A项中“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C中“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D中“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都与这种氛围不合,故此题选项为B项。
三、从保持语段主旨的一致性切入
一个语段要表达一个主旨,这个主旨就是选择选项的一把尺子,选项要能保持整个语段主旨的一致性。例如:
在叙事性作品中,___________但因为自己的胸中积郁着浓郁、深沉的感情,这种感情也就自然流向笔端。这种渗透感情的叙述,往往比直抒胸臆更为感人,更觉真诚。作者往往不将自己的情感直接显示于读者,而是将事情朴素的告诉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作者往往将萦绕心头的喜怒哀乐之情,在特定的环境中酣畅淋漓的倾诉而出。或喜悦,或忧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之情从作者心中冲出,一泻千里。或喜悦,或忧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之情都渗透在作者所描写的大自然风光之中。
分析:所给文字中最后一句话“这种渗透感情的叙述,往往比直抒胸臆更为感人,更觉真诚”告诉我们,这段文字的主旨讲的是融情入叙,属间接抒情,B、C两个选项讲的都是直接抒情,D选项虽然也是间接抒情,但它是融情入景,所以A项应是正确选项。
四、从寻找比喻句的本体切入
例如: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B. ①③⑥
C.②④⑤D.①④⑥
分析:审视这个语段,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两个比喻句:譬如漫游“十里洋场”, 如暴发户炫耀家产。我们可以从寻找它们的本体入手解题。什么和“漫游‘十里洋场”有相似点呢?显然是多读,③④应该选③;如暴发户炫耀家产这个比喻有贬义,是讽刺有些人读书,而不是讽刺读书人,⑤⑥应该选⑤,答案为A。又如:
填入下面画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澄河产瓜鱼, ____________,背部有细骨一条,烹制后骨亦酥软可吃,极鲜美。这种鱼别处其实也有,有的地方叫水仙鱼,北京偶亦有卖,叫面条鱼。但我的家乡人认定这种鱼只有我的家乡有,而且只有文游台前面澄河里有。
A.长四五寸,通体雪白,莹润如羊脂玉,无鳞无刺
B.通体雪白,长四五寸,无鳞无刺,莹润如羊脂玉
C.长四五寸,通体雪白,无鳞无刺,莹润如羊脂玉
D.莹润如羊脂玉,长四五寸,通体雪白,无鳞无刺
分析:这是2005年湖南的考题,似乎有一定的难度,其实我们只要发现“莹润如羊脂玉”这个比喻应该和“通体雪白”相连就不难确定答案为A了。
五、从出现双面词要照应周全切入
当一个句子的一部分出现“与否”、“是否”、“是不是”、“有没有”、“是非”、“胜负”、“能不能”等表示事物的两种可能性的词语时,要照应周全,要特别警惕句子的另一部分只涉及到一种情况而出现照应不周的语病。例如:“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__________________。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分析:此题题干中出现了“是否”、“要不要”等双面词,要求与之衔接的句子也要从两面照应才能照应周全,而A(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C(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D(我们就会说不可以)都只从单面做了回答,显然犯了照应不周的语病,此题的选项应为B项。
六、从保持主语的一致切入
在一个语段中,主语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它要求后面连带的一些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主语保持一致,防止出现暗换主语现象。例如:
1.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__________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障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___________。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分析:从所给文字我们不难看出,1这个语段的陈述对象是“门”,所选句子中也应该是由“门”做主语,2中的主语为“公安干警”,所选句子中也应该是由“公安干警”做主语。这样才能保持主语的一致,1答案为B,2答案为D。
七、瞻前顾后,从寻找语境的提示信息入手切入
高考连贯题所用语段,都是经过了命题人的精心挑选,有的又进行了合理的加工,它应该有一些提示信息供做题人利用,因此,把这样的信息找到,就成了我们解题的关键。例如:
把3个备选的句子分别填入方括号(只填序号),使下面这段景物描写语意连贯,画面完整。
到了德胜桥。[ ],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 ],几只白鹭,静静立在绿荷丛中,幽美而残忍的,等候着劫夺来往的小鱼。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清摄政王的府邸,依旧存着天潢贵胄的尊严气象。[ ],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可分割的绿浪,香柔柔的震荡着诗意。就是盲人也可以用嗅觉感到那荷塘的甜美,有眼的由不得要停住脚瞻览一回。
①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杨
②西边一湾绿水,缓缓从净业湖向东流来③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
分析:这是一段非常优美的景物描写,第一个方括号后有“两岸”这么个词语,“南风”“绿水”“荷塘”什么能出现“两岸”,只有“绿水”,因此这里应填②;第三个方括号后有“摇成”这样的动词,与①中的“南风”照应,因此这里填①;第二个方括号选③,有“荷塘”与“绿荷丛”的照应。
八、从保持句式一致切入
在语言的运用中,常有些排句、偶句的运用,在同一层次的表达中,要求表达形式的一致,语言结构的一致,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语言的连贯。例如: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儿子——进。他身体魁伟,___________两颊微微陷下去。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粗黑的眉毛;④眉毛粗而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1句横线前边为六字句,后面为四字句,①②比较,②才符合句式协调一致的要求。2句横线前后都为主谓结构,③④选④,可确定答案为D。又如: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 ——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 ②回到有人的地方, ③时而到岸旁嬉戏, 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 ⑥藏到灯芯草丛中,
A.③①⑥⑤②④
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②③⑥⑤④
D.③②①④⑤⑥
分析:这是2007年的高考题,横线前边出现了“它时而在水上遨游”这样的句子,后面应该有结构相似的句子和它照应,可确定首句为③,进而可确定答案为A。
九、从寻找句子的表意重点切入
句子衔接题中,往往有与前后文语义联系密切、在衔接中起到贯穿文意的关键作用的词语,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就是抓住了体现中心的关键。例如:
生产衬衫的关键工序是上领子和上袖子,二厂和三厂这两家衬衫厂各有所长;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三厂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二厂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分析:题干中“各有所长”就是这样的关键词语,它要求后面与之衔接的句子,应是围绕着各自的长处来讲,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
又如这个句子:“还是那只白鹭,守着那一方寒塘,不肯离去,也不忍离去,想是见过劫难,也见过复兴,故而徘徊不已,把一双钢翅,(a、合了又张,张了又合。b、张了又合,合了又张。)”它的表意重点是白鹭不肯离去,因此最后翅膀应落在“合”上,a项合理。
十、从分析局部关系切入
有些连贯试题,涉及的句子比较多,语意比较复杂,完全弄通弄懂可能有一定障碍,我们可以从分析部分句子的关系入手,这样可以降低试题的难度。例如: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每一种话语体系,都代表了特定的视界。
②我们说了上千年的古话,说了上百年的洋话,被迫形成了一种优势:说洋话,古人说不过我们;说古话,洋人说不过我们。
③用洋人的视界看古事,用古人的视界看洋事,都可能看到当事人看不到的东西。
④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
⑤我们可以有两个视界,两个既有重合之处,又有独到之处。
⑥更何况还有他们未曾见过的中国新事。
⑦创新来源于新发现,或者看到了新东西,或者看到了旧东西的新空间。
A.②①⑤③⑥④⑦
B.①⑤②③④⑦⑥
C.⑦④②①③⑥⑤
D.①⑤③⑥②④⑦
分析:这个试题关涉到了七个句子,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审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①③⑤三个句子都与“视界”有关,它们的关系密切,应该相连,再排列一下这三个句子的顺序,应为①⑤③,可知答案应从A或D中去选,通过阅读,我们又之②是⑤原因,应在⑤之前,这样可确定答案为A。
河北省任丘市第一中学(06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