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震救灾中看舆论引导
2009-04-21张亚南
张亚南
摘要: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了世界,中国人民抗震救灾表现出来的巨大信心,得到世界人民的称赞。在这场突入其来的自然灾害中。各媒体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报道,起到了很好的典论引导作用。本文针对此次地震救灾的舆论报道,分析好的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关键词:抗震救灾;舆论引导。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我解放军官兵和武警官兵迅速出动,第一时间赶到受灾地区,全面展开救灾行动,并在震后全面投入到灾区的疫病防治、心理疏导及地区重建等行动中;灾区人们在震后迅速进行自救与互救,以及家园的重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顽强的意志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其中,舆论引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对此次抗震救灾中的舆论引导做个浅析。
一、此次抗震救灾中舆论引导的作用
新闻媒介与舆论密切相关,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所以,在此次抗震救灾行动中,新闻媒介发挥了很好的信息承载功能,为舆论引导作用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舆论引导及时,有利于面向大众
地震发生后22分钟,14:50分,央视就播出滚动字幕新闻;震后32分钟,央视新闻频道“整点新闻”以头条方式正式播发地震发生的消息。截至5月27日23点,“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节目连续播出超过300小时,首播新闻1727条、专题133个。如此及时,迅速的报道,使全国人民在第一时间就了解了灾区的情况,并且对救灾的整个场景历历在目。满足了大众对于突发事件的好奇心。从而使舆论引导占据主动位置,为震后调动人民参与救灾的积极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2、舆论引导真实,有利于严防谣言
突发事件讲求新闻透明不代表新闻无限制,地震发生后,每天会有大量的人通过网络了解灾情,这就必须保证网上新闻的真实性,确保信源的可靠性,对于把握不准的信息、对于容易让网民们产生歧义的信息决不上网。央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直播特别节目中,先后多次对社会上和网络上流传的谣言进行及时的澄清,使谣言止步于客观、真实的信息报道,引导了正确的舆论,稳定了民心。
3、舆论引导深入,有利于团结人心
面对众多的受灾点和严重的灾情,在信号传送设备、通信网络难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央视克服困难,派出大量记者深入灾区,创造条件,对地震进行了全面、深入、科学的直播报道。直播内容一开始主要集中于受灾区域,死亡、失踪和受伤人数,以及地震现场的报道上。随后,直播内容开始不断深入和具体,主要分为三大块:(1)一线救灾情况。(2)其他地区对灾区的支援。(3)背景材料和地震常识的补充。直播从这三方面出发,对灾区信息进行了全面、详实、系统的报道,满足了受众对于灾区信息的迫切需求,消除了地震信息的盲区,从而团结人民大众进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动中来。
4、舆论引导连续,有利于贯彻方针
此次,央视对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就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在抗灾工作还处于救援幸存者的阶段时,直播室就请到有关专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探讨,包括对幸存者的心理干预、灾后疾病防治、灾民安置、受灾学生的复学、应届高考生的考试、灾区孤儿抚育、救灾物资的发放等问题的深入讨论。地震只是一瞬间,可是它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这就要求媒体的报道要有连续性,这样既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也能带动全国人民帮助灾区人民共渡难关,使国家关于灾后重建的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二、此次抗震救灾中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很明显,在此次抗震救灾行动中,舆论引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但是,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对新媒体的应用存在缺陷
传统媒体包括广播、电视和报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像网络、手机这样的新媒体也逐渐运用到新闻报道中来,他们相对于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隐匿性和开放性:信息不知道出自谁手,但是每个人却都可以参与讨论。在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中就出现了好多问题,例如通过手机传播小道消息(这样的小道消息多以假新闻、蛊惑人心的消息为主),通过网络发布一些偏激话题,让不知真相的网友参与讨论等等。
2、对外国媒体报道的控制不甚严密
此次汶川大地震,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因而在灾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外国媒体,但是在他们的报道中,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一种是在报道中充分肯定我国抗震救灾的力度和全国人民的万众一心;另外一种则是报道我国在抗震救灾中存在的缺点,甚至是传播虚假新闻,严重影响我国的声誉。对于第一种声音,我们要积极配合他们,从而可以寻求国际社会的帮助,但是对于第二种声音,我们却没有很好的控制,导致了舆论引导的被动。
3、对震后重建的关注不够深入
在抗震救灾的后期,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灾区的重建,可是在媒体的报道中我们接触的更多的则是对于抗震救灾前期和中期的回顾,一些震中的第一手视频又被我们“津津乐道”,虽然这些视频是刚刚拿到手,但是这些已经是过去式,已经是老新闻,可以拿去做资料,却不能再次放出来,这样只会给灾区人民带来二次伤害,对于灾区的重建起不到丝毫作用。我们虽然也听到了一些关于灾区重建的报道,但是这种声音很小,现在灾区人民需要的是重建的信心和力量,而不是地震的惨痛回忆。
4、对典型人物的宣传缺乏力度
在抗震救灾中出现了很多感人的事,涌现出了很多优秀典型,他们为抗震救灾付出了许多:为了国家,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小家;为了灾区人民的安危,他们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在人民子弟兵中,一些90后的“新新人类”展现出来的不畏艰难,不畏劳苦的精神,已经很好地否定了人们对他们能否肩负使命的怀疑。可是我们对于他们的颂扬是少之又少的,不仅是他们,更多为抗震救灾奉献出自己力量的人被“隐姓埋名”。虽然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是不需要歌颂的,可是作为新闻传媒,你们担负着社会舆论引导的责任,这些典型能够在和平年代为我们的新一代带来很好的榜样作用。
三、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1、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使舆论引导的范围更广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影响力大等特点,所以,我们要加大对新媒体的使用力度,对新闻的报道运用各种传播方式和渠道,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成传播合力,保障舆论引导的范围更广,作用更明显。
2、加强对外国媒体报道的监督,使舆论引导的方向更准
新闻的传播需要公开透明,面对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是隐藏不住的,这就需要新闻媒体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方向。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在外国媒体的报道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主要原因在我方,对于他们的报道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这就要求我们对外国媒体的报道采取必要的监督手段:该报道的报道,该去的地方去,该采访的人物采访,反之,一律杜绝。只有这样,才能给国际社会反映真实的事件,才能使舆论引导的方向更加准确。
3、加强对事后问题的关注,使舆论引导的内容更全
对于一件事件的报道,一定要做到有始有终,切不可虎头蛇尾。对于此次抗震救灾的报道,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震时、震中都给予了大篇幅的报道。我们看到了地震的威力,感受到了灾区人民的疾苦,可是到了震后恢复重建时,对于灾区的新闻报道就变少了。这就要求我们要报道好后续事件,这是人们所关注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为灾区的重建贡献力量,从而也能保证对事件的完整报道,使舆论引导的内容更全。
4、加强对典型人物的宣传,使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更强
在抗震救灾后期,关于典型人物的宣传开始出现,可是力度明显不够,针对性也不强。地震发生在和平年代,在这个精神食粮贫乏的时代,典型人物的出现是时代迫切需要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改变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所以要搞好对典型人物的宣传,要分层次、分地点、分时机的宣传,使宣传要有力度和广度,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使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