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种田 走上致富路
2009-04-21
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铺镇51岁农民侯安杰家的小院里,停放着两台大型拖拉机、一台履带式收割机和一辆新款小轿车。而他拥有的远不止这些。事实上,他的上百台农机具大都分布在11个生产队里,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机耕船、旋耕机、拖车、机动喷雾器和水泵等,总价值高达100多万元。这位全国粮食生产大户一共承包了2.03万亩土地,涉及8个镇35个村。就种田面积而言,侯安杰已经创下了全国第一。
老侯的这么多田是从哪里来的?有人跟他开玩笑说:“老侯,你比解放前的大地主刘文彩家的田还多!”老侯正色道:“他那是强抢别人的,而我这是合法流转的。”老侯说的“合法流转”。是他随身携带的一张张合同书。这些合同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村委会签的《××村农田出租合同》,包括出租期限(一般是5年)、租金数额(一般是每亩100-150元/年)等:另一种是农户同意出租农田的补充合同,老侯要求每一户都必须在上面签字。这种方法在老侯看来比较讨巧。因为他的田涉及到1万余户农民。如果一家一户签合同,“费时费力不说。扯起皮来自己也得累死。”
侯安杰究竟是如何走上规模种田这条致富路的呢?
侯安杰1976年高中毕业后,当过铁匠。办过矿山机械配件厂,还经营过金矿。然而,2000年的一场生产事故让他损失惨重。他去温州考察,觉得办皮鞋厂不错,可在一次乘车途经安徽时。看到道路两旁的药材林,便萌发了种植药材的想法。
于是,2001年。侯安杰和本村60多户农家签下了第一份土地流转合同,承包520亩荒山套种药材和果树,当年纯收入达11万元。2002年,他借着国家退耕还林的好政策。又承包了1300亩荒山种植刺槐、湿地松和银杏。
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激励下,他于2003年开始承包更多的土地种植粮食和蔬菜,还聘请了一批种田能手和科技人员组成生产队。他承包土地遵循“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不仅支付租金,而且国家后来实施的种粮补贴也归出租地的农户所有。
“一户人家靠手工劳动种两三亩地效益低下,农资涨价和自然灾害又使生产投入增加,农民只好进城打工,大量土地被抛荒,这对国家粮食安全很不利。这些土地不如给我搞机械化、规模化和科技化种植。”侯安杰说,“我有农业机械和科技人员。同样的稻田别人亩产七八百斤,我能保持在千斤以上。而且生产成本更低。”得益于庞大的规模基础,老侯的日常生产经营已完全市场化,农资供应与本地邮局签了运销协议,油料供应由中石化黄石分公司保障,农产品销路就更不愁了,去年几千亩稻谷还在田里时,就有五粮液酒厂的人登门洽谈收购事宜。随着规模效益的扩大,他承包的土地面积逐年上升,2006年为4000亩。2007年为9200亩,2008年达到2.03万亩,其中包括1.68万亩水稻。“现在好多人都是主动找我签合同。要我帮忙解决耕地抛荒问题。”老侯高兴地说。
有了2万亩田,仅凭一家几口人怎么种得过来呢?这一点老侯丝毫不担心,因为他手下有一套完备的种田班子:4名农技专家担任总指导,另配有11个生产队,每队有2~3个生产能手当小组长,每个生产能手背后,还有他们各自的亲友等作为直接劳动力。经营收入采取分成模式,即生产能手负责生产和技术,老侯负责种子、化肥、农药等,秋后按产量计报酬,生产能手得三成,老侯得七成。由于种田规模大(户均在200亩左右),又有老侯投资上百万元组建的农机队实施机械化耕种,一个生产能手收成好时一年可挣到6万元左右。
受益于老侯种田模式的不仅是他的一帮手下,把田地流转出去的农民也同样觉得划算。当地农业部门的一份调研材料指出,农民在家种地。以水稻为例,每亩刨除各种成本后能挣到300元便很不错了。而交给老侯后,每亩租金至少100元,再加上粮食直补50多元,每亩固定收益就超过150元。自己还能安心离开土地,进城打工挣更多的钱。
侯安杰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未来农业改革确立了方向,给土地流转定了调。我一口气把会议文件读了三遍,觉得中国‘三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侯安杰打算明年发展生态农业,把一块5800亩的连片土地建成优质稻示范基地。他还准备注册“侯安杰牌”大米商标。形成“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新农村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