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面对流散海外的中华瑰宝
2009-04-21王景鸿
内容摘要 台北故宫博物院为谋成长发展计,拟定院藏品征集办法,除编列经费购买流失海外的文物外,更增列接受外界捐赠与寄存两种方法,呼吁社会人士共襄盛举。实践表明,40年来这些做法颇有成效。台湾地区的经验表明,直接购买、接受外界捐赠与寄存是面对流失在外的中华瑰宝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 键 词 捐赠 流失文物 文物追讨 台北故宫博物院 经验
作者 王景鸿,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华夏艺术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品类丰富,独步全球。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战乱再加上盗墓外卖图利等劣行,致使中国成为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统计,目前在藏有中国文物的4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博物馆中,保存的中国文物就有1,670,000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文物更是难以计数。这些珍贵的文物大多是1949年以前因战争掠夺而流失海外的,至于因盗墓猖獗而走私出境的出土文物更是不可胜数。本文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讲述台湾在处理流散在海外的中华瑰宝方面的一些经验。
1965年,复馆后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除赓续博物馆传统的保存、维护、典藏、研究、展览、出版等日常工作外,更扩大服务社会的功能,推广社会教育的工作。台北故宫博物院为谋长远发展计,拟定藏品征集办法,明订除编列经费购买外,更增列接受外界捐赠与寄存两种方法,呼吁社会人士共襄盛举,40年来颇有成效。实践表明,直接购买、接受外界捐赠与寄存是面对流失在外的中华瑰宝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以中华文物为主,藏品多属精华,堪称中华文化之宝库。复馆后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指派研究人员收集世界各地著名艺术博物馆藏品数据与图片整理编辑,于1985至1987年间陆续出版《海外遗珍》,计有绘画三册、铜器两册、陶器三册、玉器两册、佛像两册、漆器与书法各壹册。欲了解我国历代艺术品流失国外之大要者,可按图索骥。
自1967年起至2008年8月止,台北故宫博物院增添器物、书画、图书文献等文物,合计46,728件册。其中其它机关移交1651件,受赠32,326件册,收购12,751件册。[1]
这些征集来的藏品,其中不乏珍品名迹,如春秋子犯编钟、北魏以下历代金铜佛像、唐春雷古琴、唐玄宗禅地祇玉册、北宋陈搏书联、北宋苏轼书黄州寒食诗卷、南宋朱熹书易系辞卷、清恭王府紫檀木家具、近代张大千书芦山图卷等。不论是收购或接受捐赠,有幸得到,皆属难能可贵的机缘,应该好好地珍惜。至于大量的史前玉器、陶器、商周铜器,以及清嘉庆至近代的名家书画作品,更能补充台北故宫博物院原有收藏的欠缺,不仅丰富了馆藏,也造福了观众。
台北故宫博物院接受外界捐赠之事,肇始于日本梅原末治先生。1967年,他捐赠台北故宫博物院古石璧、汉金银错、凤纹铁镜等古物三件后,又于1968、1970年捐赠其他文物,可谓深具倡导表率之功。1971年后社会风气渐开,学者藏家、名彦贤达,捐赠文物者日见踊跃。尤足述者,一为马鸿逵先生。马先生过世后,其夫人刘慕侠女士遵其遗嘱,捐出家藏《唐玄宗禅地祇玉册》、《宋真宗禅地祇玉册》,交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永久典藏。此二册均属极具历史意义的无价之宝,是马鸿逵先生当年在泰山山脚构筑军事工程时挖掘出土的。刘慕侠女士遵其遗嘱,毫不藏私或图利,将这种国宝级的文物捐献出来,使国宝不致流落海外,这种精神令人感动和佩服。这两件文物首次公开展览时,参观者络绎于途,当笔者亲眼目睹这两件富有历史意义、第一手的史料时,感动得无以复加,朦胧间就好似遥见唐玄宗、宋真宗两位皇帝,隔了数百年,相继在泰山下,对大地行禅地之礼,祈求国泰民安。虔诚的祝祷,随着香烟袅袅上升,上达天庭,那种真情令人动容。这种不世出的宝物,一生中能亲眼见到一次,真是万幸。
二为徐庭瑶先生。他捐赠家藏旧籍227种,计2407册,首开捐赠图书的风气。另外,台北故宫博物院得到浙东藏书家沈仲涛先生捐赠的研易楼藏书。1980年,沈仲涛先生捐赠家居研易楼珍藏善本古籍99种,共1169册。其中宋版书就有37种,特别以广东刻本《集注杜诗》极为罕见,南宋建安余仁仲万卷堂刻的《春秋三传》、锦溪张监税宅刊《昌黎先生集》等皆十分珍贵。此外尚有一些元、明版本,皆费其毕生的心血,价值不啻连城,慷慨精神,令人佩服。
沈仲涛先生是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爱书成癖,精于版本目录学,搜书极广,且不惜成本。1937年前后,日军挥兵南下,社会动乱,江南珍藏的善本急速流散。沈先生如获至宝,拼命搜购,后来将藏书分两批运到台湾。一批随身坐船,平安抵台;另一批交由太平轮托运,却不幸船沉大海。沈先生年老病重时,还四处奔波为这批珍贵图书寻找妥善的安置之处,子女们亦费心四处寻觅。他在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设备后,发现台北故宫博物院不仅拥有恒温恒湿的书库、杀菌除虫的熏蒸设备,还拥有古书修裱的技术、制订有善本图书及档案的提阅制度,欣然决定将这些文物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当一切安排妥当,完成捐赠仪式后,沈仲涛先生竟像神话故事般地含笑仙去了。
特别要提出的是,此批捐赠图书中包括《晦庵先生文集》。该文集包括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系宋淳熙间福建刊本,属于国宝级的宋版书,极为珍贵,院方已于1982年影印出版。此外还有《新编诸儒批点古今文章正印》,包括前集十八卷、后集十八卷、别集二十卷,系宋咸淳间刊本,属于重要文物,本院亦制有微片提供学者参考。还包括明初刊黑口本《大广益会玉篇》三十卷,已于2006年完成全文数字化,提供学者参考。上述三种善本书以及购买入藏的宋刊本《童溪王先生易传》(存二卷:卷二十三、二十四)、宋淳佑九年刊本《后村居士集》(存一卷:卷三十二)、明嘉靖甲申三年姑苏徐焴刊本《唐文粹》(存二十一卷)等共计六种善本,皆属原清宫天禄琳琅藏书,陆续经由捐赠或购买的方式重回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外,旅日华侨彭楷栋先生捐赠金铜佛造像406件。彭楷栋先生从1950年代开始收藏佛教艺术品,其中金铜佛造像涵盖中、印、日、韩、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他晚年思乡心切,先后将收藏的金铜佛造像借展、部分售予台北故宫博物院。2004年,他大手笔捐赠台北故宫博物院铜鎏金造像358件。当时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设“楷栋堂”典藏。彭先生2006年底辞世,立下遗嘱,决定将生前最珍爱的48件金铜佛造像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于2008年12月31日起举办“彭楷栋先生遗赠文物特展”,分享他的遗爱,以为纪念。
二
以上是对历年来台北故宫博物院接受的外界捐赠文物的举要说明。笔者再举几件购买文物的例子如下。
书画艺术是我国珍藏的文化遗产。随着世事变迁、朝代更迭,转徏无常、迭经浩劫,到中国最后一任王朝——清朝,则将前代书画名迹罗致殆尽,实现了中国古代书画珍品的大集中。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书画,虽非清室旧藏的全部,但质量之富,称冠全球,其中宋人书迹,即为一例。清室故宫的书画名迹有不少散佚宫外,辗转为日本、欧美各国公私收藏,永无归期,实为国人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苏东坡《寒食帖》,在流出国外后,重回国人的怀抱,不能不算幸运。
《寒食帖》被公认为东坡传世行书第一名作,是东坡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后来,黄庭坚观后提笔写下跋语,与原帖合称“双璧”。北宋四大家中有苏黄两家手泽在此,双美并呈,先后辉映。寒食帖历经元明内府递藏,清乾隆十年(1745)左右又进入内府收藏,十三年乾隆御书跋于东坡诗后,并于十五年敕命刻入《三希堂法帖》,于五十八年(1793)又将此卷编入《石渠宝笈续篇》中,直到咸丰年间,此卷仍藏内府,于咸丰庚申(1860)英法联军之役流落民间,并开始其多灾多难之历程,甚至由国人渡海携往日本出售,流落东瀛。曾接任台北“中央研究院”第四任院长的王世杰先生,平生雅好文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乘日本经济萧条时,于1948~1949年以低价购回《寒食帖》,国宝重返祖国。1950年《寒食帖》运至台北,1959年元旦,王氏于卷后题记七行,摘要如下:“东坡先生此帖,从罹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圆明园之厄。尔后流入日本。后遇东京空前震火之劫,详见卷后颜世清、内藤虎两跋。二次世界战争期间,东京都区大半为我盟邦空军所毁,此帖依然无恙。战事甫结。予嘱友人纵迹得之,方购回中土。并记于此。后之人当必益加珍护也。”[2]后来,台北故宫博物院以项目购得,此帖百余年间历经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京师冯氏库房祝融之灾、日本关东大地震菊池惺堂冒死抢救,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军炮火猛烈轰炸,犹如东坡先生前饱受辗转离徙之苦,历经世事沧桑,幸能保存完善。国宝终于在1987年2月重返台北故宫博物院,世人咸认宝物有灵,承天荷佑,而额手称庆不已。
《寒食帖》重归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莫大的喜事,当时适逢寒食节,院方特为之举办“东坡《寒食帖》特展”,以示纪念。其后此卷列为院藏70件书画名品之一,于每年院庆时的“书画菁华特展”中轮流展出。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月刊》第五卷第一期(1987年4月)以“合浦珠还”专辑,介绍此件千古名迹。在将近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东坡《寒食帖》可谓历经人事沧桑,如今能安然重返台北故宫博物院,真是千古幸事。
199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购得清代的京杭运河图一册,该运河图系绢本彩绘,长卷,上东下西,以京杭运河行走路线为主体,卷首起自杭州湾,卷尾止于京师西侧八达岭长城一带的山脉。既无图题,也未注明绘图人及绘制时间,然据推测,绘制时间当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至雍正初年(1723)间。[3]本图采传统山水画法,形象逼真,色彩鲜丽,沿海波浪除用细如缕丝的笔墨勾勒外,更辅以白色泡沫与浪花,表现出钱塘潮波涛壮阔的气势。 [4]除了上述形像逼真的自然景观,精妙写实的人文景观也是本图的特色之一。此图虽非河工图,但也忠实地反映清康熙间运河水利工程的实际状况,这是一幅兼具观赏与实用的绘图。全图不仅绘制精美,更呈现了运河全图。内容包罗万象,如漕船从杭州航至北京运河全程,阐坝、河堤以及沿线的府县城镇、名胜古迹、兵营、山脉等,既详细且精确。这是清代运河图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幸购得这幅清宫原藏的舆图,又增加了一件重要文物。该文物已完成数字化,在图书馆公开提供给学者作学术研究之用。
由此可知,一个博物馆若具备能充分提供文物陈列展览的馆舍、典藏的库房等硬件——包括宽广、坚固的建筑与完备的设施,以及完善的保存、维护制度等软件,再加上主事者的努力,方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如此一来,民众自会将拥有的精品文物捐出,或者以合理的价格让售。诚如孔融在《论盛孝章书》一文中所说: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因此只要主事者有购藏的意愿,自然会有文物主动呈现,成交与否,端视双方是否有共识,以及预算是否充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统计,如今我国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包括书画、器物、明清档案、善本古籍、殷墟甲骨、敦煌经卷、壁画等),共计有167万件,陈列在世界上4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博物馆中,目前想要追回,可能性不大;至于流落在海外(或国内)的清宫文物,或因盗墓走私出境的出土文物,大部分保存在民间收藏家手中,或由财团、企业家购藏,质量上乘,公开展出;或由私人玩家拥有,在拍卖市场中待价而沽。上述出土文物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涌至海外,尤其是香港。许多收藏家以低廉的价格大量收购,因此造就了拍卖市场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成长,原来由苏富比与佳士得两家拍卖公司垄断的伦敦、纽约、巴黎以及香港的拍卖市场,陆续转移到中国大陆。上海、北京、苏州、天津等各地文物拍卖及博览会,在21世纪初达到颠峰。这些拍卖机构相互竞争的结果,便是将艺术文物拍卖价格逐步推向天价。物极必反,2008年秋,受到金融海啸的影响,文物拍卖市场直接受到冲击。现在还想要以短线炒作图利的“投机”买家与业界,在艺术文物拍卖市场已经行不通了。在笔者看来,欧美国家濒临经济破产的时刻,正是我们化危机为转机,寻回流失海外国宝文物的绝佳机会,中国可凭借其政治影响力,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向濒临破产的国家、地区索还国宝文物,收回流失在海外的文物,从而实现国人多年来收回流失国宝文物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台北故宫博物院登记组最新统计资料.
[2]陈阶晋.《寒食帖》漂流记. 中华遗产,2004(2).
[3][4]卢雪燕. 是地图也是山水画——漫谈故宫珍藏中国古地图. 故宫文物月刊,2006( 284).
编辑 叶祝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