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孝——招还是不招

2009-04-20薛秋影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09年12期
关键词:孝敬父母孝顺传统美德

薛秋影

【引言】

古语有言,“百行孝为先”,可见“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据悉,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慈孝文化,树立新时期的父慈子孝观,在中国文联、宁波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伦理学会、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联合“腾讯网”举办“寻找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大型公益活动”,引导父母正确地教育子女,倡导树立尊老孝亲的现代文明孝道观和良好社会风尚。

然而,2008年岁末,北京大学公布了2009年度招生政策,却因“孝”一石激起千层浪。

今年北大新增了对中学推荐优秀学生的“十六字方针”:热爱北大,心系天下,人格健全,成绩优秀。北京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刘明利透露说,“心系天下”是由“孝敬父母”更改而成,“一个人没有孝敬父母之心,很难想象他能做出对他人、对国家以及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过后来专家组否定了这句话,认为孝敬父母本来就不应该特别强调,因为人人都应该做到。虽然做了修改,但是北大招办的相关人士强调,北大将在自主招生过程中进行监督举证,如果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有不孝敬父母的行为,“北大自主招生是不会录取的”。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高校之一,对于学生“孝敬父母”的重视,很快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网络上也有人发起了关于孝顺标准的讨论。

【记者调查】

八成受访者赞成北大拒收不孝子

刘琨亚

在本报进行的网络调查中,81.46%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北大的这种做法,因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14.71%的受访者则表示首先应该判定孝敬父母的标准是什么;3.02%的受访者不愿置评;还有不到1%的受访者则认为,这种做法不太好,是一种“道德绑架”。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应该深植到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面,但如今‘孝敬父母竟然成为高校甄选人才的标准,这说明现在社会道德感的缺失,可以说是一种悲哀。”网友“十月初五街”留言说。还有不少网友表示,这些年有不少令人发指的不孝行为见诸报端,北大的这种举动起到了倡导年轻人孝敬父母的作用,值得提倡。在回答“你认为全社会是否应该弘扬‘孝顺这一中华传统美德”问题时,56.92%的受访者认为应该,43.07%的受访者表示“迫在眉睫”。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孝顺不应该再是那种‘君臣父子的愚忠,‘孝顺应该有新的概念。”一位匿名网友这样留言说,他认为,对父母言听计从未必就是孝顺,父母更在乎的是儿女情感上的陪护和生活上的关心。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自己孝顺的标准,从本报的调查中不难看出,在老人和孩子的眼中,孝顺的概念明显不同。调查显示,很多子女更看重的是物质上的奉献,排在前面几位的选项除了“常回家看看”这个选项以外,其余的诸如“支付赡养费”、“为父母买东西”“不‘啃老”等都涉及到物质方面的因素;而父母大多看重的是亲情上的交流——54.34%的受访父母认为,最需要儿女常回家看看;43.08%的受访父母则表示,儿女一切安好,不让父母操心就是对父母的孝顺;认为“支付赡养费”最重要的受访父母还不到一成。

但网上也不乏质疑的声音,一位网友留言说:“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认为学校还是应该以高考成绩作为评判标准,把‘孝敬父母这一条单独提出来作为限制,有失公允。且不说如何判定是否孝顺,那学生的其他坏品行是否也应该去监督取证呢?比如说,曾经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能否上北大呢?”

(选自2008年12月6日《深圳晚报》)

【媒体热议】

“不招不孝子”,北大让人很受伤

张良图

“不招不孝子”,让人仿佛又重回“百善孝为先”的时代,徒生“今夕何夕”之慨。诚然,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应当大力弘扬,但是,这毕竟属于社会道德调整的内容,绝不是高校一己之力所能为之的。以“孝敬父母”的名义,进行无谓的“道德绑架”,这无疑是高等教育所不能承受之重。

一方面,今天可以“不招不孝子”,明天就可以“不招悭吝人”,后天甚至可以“不招惫懒者”……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此这般,岂不乱套?高校招生本就不是“举孝廉”,更不是要招“道德完人”。另一方面,古人尚知“有教无类,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道理,今人,更何况是向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著称的北大,反而要开历史倒车,画地为牢?正如有网友揶揄的那样,“不孝之子正待尔等教之育之,岂能拒之门外?”

总之,“不招不孝子”,让人很受伤。且不论“操作”起来自由裁量空间有多么大,多么让公众不放心。而且还必须正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下一步,北大是不是很有必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不招不孝教授”呢?否则,一群“不孝教授”教着一群“孝顺学生”,该是怎样的一副滑稽场景啊!

(选自2008年11月22日“红网”)

“不孝子”禁入北大

公平性有待考量

不孝顺父母者不予录取,北大的这个政策首先让人想起“百善孝为先”。这本没有错,孝亲尊师,理应如此。但问题是,将一个人人都应该做到的道德指标,设为录取的考核标准,易于滑向“道德绑架”的尴尬境地,它的具体操作性和实际效果,都令人质疑。

孝与不孝的甄别标准是什么,北大并没有给一个明确的说法。怎样才算孝敬父母?一个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究竟能为父母做什么?应该为父母做什么?这些都是疑问。北大的自主裁量空间有多大,公众也很茫然。或许,北大有通过此举来提醒孩子们重视孝道,提升孩子们的道德修养之意。但一个如此沉重的教育课题要借一条录取政策来解决,显然不靠谱。

换个角度说,如果真出现考上北大而被拒录的“不孝”孩子,是该“转让”给其他大学还是让孩子彻底在大学门前止步?这实在过于残忍。笔者相信,一个考分能达到北大录取线的孩子,学习能力不会太差,而其“不孝”的后果,不应该由其个人独自承担。没有人是生而不孝的。后来的“不孝”,除了家庭原因,还有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校教育、社会风气等等因素。一旦这些因素被忽略,而只问孝与不孝这两个二元对立的结果,只会陷入形而上学层面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漩涡。再说,北大自身是孝子的集中营,是中国孝道的标高吗?从来没听人这么说过。恐怕北大自己也没底气承认。

对部分考生而言,“不招不孝子”实质上是有欠公平的。大家说了几千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必须要看具体的语境。一个没能对父母尽孝道的孩子,考取了北大,北大给他一个矫正的机会,我深信孩子是能做出对他人、对国家以及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的。如果硬是“不招不孝子”,我只能说,这是北大霸道的偏执、傲慢与自负。

(选自2008年11月27日“红网”)

拒招“不孝子”不妨一试

陈楠

北大拒招“不孝子”引发议论纷纷:有人谴责北大此举是“道德绑架”,也有人说学生的孝与不孝难以评估,这一招生标准不具操作性。而笔者觉得,北大拒招“不孝子”,不妨一试。

这些反对者或许忽略了一件事,即“拒招不孝学生”是北大自主招生的政策,而非高考招生政策。如果是高考招生,北大出台这样的政策的确欠妥,因为当前的高考招生是以分数为衡量标准,考生分数够了就能进入报考的高校就读,一锤足以定音。而自主招生不同,高校有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一些分数之外的素质要求。据了解,今年北大对中学推荐的优秀学生提出了“十六字方针”,最初的版本就是“热爱北大,孝敬父母,人格健全,成绩优秀”,只是后来将“孝敬父母”改成了“心系天下”。由此可见北大对学生的孝道极为重视,即使你才高八斗,天纵英才,只要不孝顺父母,就会对你关紧大门。被拒者也用不着怨天尤人,毕竟标准摆在那里,不达标不够格,不管是谁也无话可说。

当前,高校招生制度正在进行改革,其总体趋势就是打破过去国家大包大揽、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状况,逐渐将招生自主权下放到各个高校。这样一来,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定位,将学校的建校方针、发展方向等因素融入自主招生政策之中,以招收符合学校要求的人才。比方说,北大重视学生的孝道,但其他学校完全不必跟风,他们更看重的,可以是学生的诚信意识,可以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是学生的社会活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学校方面的要求,都可以纳入自主招生政策之中,从而打破“唯分数是举”的框框,引导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过去,人们对高考这根“指挥棒”颇多诟病,认为它带动了应试教育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或许将逐渐成为第二根“指挥棒”,在它的指挥下,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的学生将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学生更具竞争力;在它的指挥下,老师和家长将不再把分数视为命根,而越发重视构建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如今终于有了落到实处的希望,这难道不是大家想看到的吗?所以说,北大拒招“不孝子”,是在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道路上迈出了一步,这一步的步子还不够大,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可能还不够完善、细致,不妨给予北大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其放手一试,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再予以改进、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只有敢于尝试,才有破冰的希望。

(选自2008年11月25日“浙江在线”)

不招不孝学生有导向意义

钱夙伟

确实,“孝敬父母”本来无须特别强调。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孝敬父母长辈,自然更是天经地义。子女对父母长辈的感情,几乎应该是出于人伦亲情的一种本能。百善孝为先。不孝,则不齿于人,其实也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品质。

然而,在当下,特别强调“孝敬父母”却似乎成了一种现实的需要,这大概也正是北大新增要求中一开始有这句话的原因。现实中,孝敬父母及长辈的风气淡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常回家看看”这样最起码的要求,也居然要写成一首歌,“啃老”俨然已成为“一族”,更有甚者,竟将人际之间的金钱关系渗透进家庭之中,子女遗弃父母乃至殴打父母的现象也屡有所闻。

这实在是传统道德的危机。以孝事亲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孝”字形就是上面一老人,下面一小孩,“像‘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孔孟儒学更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

无疑,“孝敬父母”意识的淡化乃至沦丧,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吸取的一大教训。教育本该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应试教育却让分数高于一切。因而父母对孩子除了成绩,当然不提任何其他要求,生活上更是百依百顺,于是出现了虽有高分,却从来不懂得知恩图报,不懂得体贴父母的孩子,这些孩子中不乏由娇而横,由爱生恨,甚至恩将仇报者。

对父母的孝敬,源于感恩。人生在世,其实应是一个不断感恩的过程。唯有时时处处心存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感激之心,才可能对国家以及社会做出有益的事情。也因此,既是择优录取,不招不孝学生理所当然。而且,推而广之,这样一条标准,还应用于诸如公务员等优秀人才的录用中,以强化孝敬父母等传统美德的道德认同和风气倡导。

(选自2008年11月26日《中华读书报》)

【趣味阅读】

孝心

小李飞花

他决定要给父亲洗一次脚。因为他刚刚看了一篇文章,文章说,一位很有成就的人在反思自己一生的经历时,觉得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好好地尽孝,甚至没有给父亲洗过一次脚。

他看过文章之后很受教育,他想自己从来没有好好地尽过孝,也没有给父亲洗过一次脚,他要用行动来弥补这一缺憾。

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赶火车,坐了一天的火车,傍晚时才进了家门。父亲见他回来,又喜又惊,问:“单位放假了?”“没有。”“出差顺路?”“也不是。”“那你怎么有时间回家?”“我回家给您洗一次脚。”

父亲听后大惑不解,忙问:“孩子,有什么事跟爹说,是不是下岗了?”他觉得这事没办法解释,便不再搭话。他打来热水,给父亲洗脚,他洗得很认真,洗完之后又扶着父亲上床歇息。他坐了一天的火车,很累,上床不久就睡着了。他终于尽了一回孝心,心里踏实了,因此,睡得很香。

他父亲却一直没睡着,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烙大饼,“孩子出什么事了呢?”父亲实在憋不住,几次起来想叫醒他问个明白,但看他睡得那么沉,话到嘴边又忍住了。

天快亮了,父亲实在忍不住了,推醒了他,说:“孩子,告诉爹,到底出了什么事?你不说出来,爹要被你急出病来的。”

真孝,是绵长的春雨,润物无声,而他的孝,却是心血来潮,是会吓坏人的。

(摘自2009年第3期 《女子世界 》)

【写作训练】

以“北大不招不孝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猜你喜欢

孝敬父母孝顺传统美德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孝顺
做人美德
什么是给父母最好的爱?
怎么孝顺
孝顺的外婆
3G手机送爸妈
百善孝为先
徐孝顺:从搬运工到张艺谋的铁杆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