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新认识:基于演化理论(ET)视角
2009-04-20王广勇赵常林
王广勇,赵常林
(江苏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南京 210004)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新认识:基于演化理论(ET)视角
王广勇,赵常林
(江苏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南京 210004)
企业竞争优势一直是战略管理学的研究热点,竞争优势理论主流观点存在着核心刚性缺陷、知识刚性缺陷、内部性缺陷、复制性缺陷,而演化理论可以很好地通过惯例、搜寻、创新、技术变迁、制度环境、竞争方面解释企业竞争优势,并弥补竞争优势理论主流观点的缺陷。
竞争优势;演化理论;缺陷
一、引言
研究竞争优势的创造和维持或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一直是理论界和产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战略管理领域的根本任务之一,而且成为战略管理学研究的中心议题[1]。以1980年代中期为界,有关竞争优势的主流观点对竞争优势的性质、本源及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探询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对其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释。用Teece(1997)的话说:“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很可能没什么比破解企业和国家的竞争优势之谜更具有野心的项目了。”[2]
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回答“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相对于其他企业获得更好的业绩”这个问题,即解释造成企业之间业绩差异的原因[3]。不同战略学说或理论对此的回答存在不一样的理解或阐述,研究竞争优势主要有经济学视角的研究和管理学视角的研究这两条轨迹,从古典企业理论、新古典企业理论、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到主流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都从不同视角对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和理解。然而,作为有很强实践性的管理理论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演变的。蒋学伟(2002)认为,这些理论只是从某一特定的角度来考查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似乎因局限于局部或表面而有失偏颇,并且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4]
二、竞争优势理论主流观点综述
竞争优势理论大体可以分为S-C-P梅森-贝恩范式(E.S.Masson,1939/ 1949;J.S.Bain,1959)、波特产业结构分系方法(Porter,1985)、Wernerfelt(1984)和Barney(1986)等人的资源基础论、普拉哈拉德C. K.Prahalad(1990)和Gary.Hamel(1990)等人的核心能力理论、Teece(1997)等人的动态能力理论以及后来以Grant、Spender和野中郁次郎等人为代表的企业知识基础论。我国学者李政(2005)将企业竞争优势分为外生论和内生论两个阶段[5];陈泽明、芮明杰(2006)将其分为环境论、能力论、资源论三类,并厘清了三者的关系[6]。结合相关文献,本文将竞争优势理论分为结构论和能力论。
(一)企业竞争优势结构论。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抽象成“黑箱”,是一个通过投入产出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专业化生产组织。企业成长取决于外生变量及企业外部的技术、成本结构和市场条件。在完全竞争假设下,新古典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同质的,严格的“供给-需求”分析框架是静态的,无所谓竞争优势。但现实中同一行业的企业之间存在利润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对此进行解释,就需要突破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罗宾逊(1933)发现,由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和产品之间替代的可能性,因此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存在的;张伯伦(1933)从产品差异出发,认为厂商提供的产品不可能完全相同,也证明了垄断竞争的存在。就是说,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存在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基础上,行业结构学派的早期代表E.S.Masson&J.S.Bain形成以“结构-行为-业绩(SCP)”为分析范式的产业组织理论,即梅森-贝恩范式。该范式使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变成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理论。SCP的内在逻辑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企业绩效。
SCP对企业竞争优势只是顺便进行了分析,行业结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波特对SCP范式进行了改造,波特(1981)指出企业的成功是产业吸引力和相对位置的函数,产业的可赢利性能够分解为产业效应和定位效应[7],并提出“五力”模型,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力量(供应商、顾客、替代者、互补者和同行)的相对强度。这些竞争力量合起来决定了行业的最终利润率,而企业的行业定位则决定了行业内业绩的差异。按照行业结构理论,企业业绩差异来源于所谓的“张伯伦租金”,主要是因为存在行业壁垒。
1980年代产业结构分析方法较流行,但90年代受到普遍批评,其中一个原因是,产业结构分析方法有明显“黑箱”倾向,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到企业外部环境而回避了企业自生特质,也就根本不能解决在相同条件下企业存在绩效差异问题。但这个问题又非常重要,也大量存在。Rumelt(197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业务单位间的异质性可解释其绩效差异的46%,是产业因素可解释的6倍。Rquebert、Phillips、Duran(1993)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只能解释企业间绩效差异的5-15%,产业内的绩效差异比产业间的要大得多。因此企业竞争优势结构论是不完善的。
(二)企业竞争优势能力论。在此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着眼点从关注产业结构转移到关注企业自身特质,资源基础论(RBV)、核心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及企业知识基础论应运而生。
RBV最早对波特产业结构分析提出挑战。Barney(1986)提出,企业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获取超额利益,这未必意味着采用这些形成市场不完全的战略将占有超额收益,仅当执行战略的资源成本明显低于其经济价值时,企业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创造或利用“战略因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实质。由此,RBV分析了企业的异质性,认为企业是资源集合体,企业资源异质性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不同,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差异。RBV否认经济学中关于企业不存在差异的假设,认为企业因掌握资源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企业资源能给企业带来“李嘉图租金”。组织内部资源较好解释了在不良经济环境中存在经营业绩好的企业,及同一行业企业存在业绩差异的现象。当然,并非所有资源都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Barney(1991)认为具备VRIN的企业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即有价值(Valuable)、稀缺性(Rare)、不能仿制(Iminitable)、不可代替(Nonsubstitutable)。Christine Oliver(1997)强调异质性资源对企业的独特作用,企业只有获得战略性资源,才能保持和拥有竞争优势。
核心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企业知识基础论是在RBV上发展起来的,或者说是在进一步寻找VRIN资源中发展起来[8],企业核心竞争力即企业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1990年,C.K.Prahalad& Gary.Hamel首先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对世界500强中部分机械和电子企业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把这种竞争力定义为企业内的一种累计知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学识。[9]Leonard Barton(1994)强调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并提供竞争优势的一种知识群,是一种行动能力,是一个组织长期形成专有能力从而为顾客提供价值所在,是企业拥有的能够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eyer和Utterback(1993)强调核心竞争力是职能的集合体、产品的基础,通过产品平台与产品族、企业绩效正相关。Faulkner和Bowman(1995)强调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的和适应市场机会的,更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得超水平利润的一种复合性、整合性能力。
核心能力虽然得到很多学者和企业家的认同,但研究者发现(陈传明,2005),企业的核心能力在环境变化时很容易表现出某种抗拒变化的惰性即“核心能力刚性”[10],企业在获得核心能力的同时,也可能由于核心能力刚性而失去竞争优势。由此,Teece(1997)等人秉承熊彼特“创造性毁灭”的思想和演化经济学的组织惯例的观点,提出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企业必须努力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更新发展自己的能力。而提高更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技能的获取、知识和诀窍的管理。Teece等人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组织长期形成的学习、适应、变化、变革的能力。主要强调以前战略管理说忽略的“动态”和“能力”这两个关键因素。
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已成定论,但能力管理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还没有统一答案。随着对能力理论的进一步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理论家认识到,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掌握的知识,尤其是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缄默性知识以及与知识相关的认知学习。对于企业“独特资源”而言,知识拥有VRIN资源,可以说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论最终走到企业知识基础论这一轨道上来。Grant、Spender和野中郁次郎等人认为企业知识的意会性和离散分布性,决定了它的难以转移性和不可模仿性,也就决定了企业的异质性,因而该理论把它看做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能力观深化了对VRIN资源的认识,极大丰富了企业异质性的内涵,也从知识的角度打开了企业的“黑箱”,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熊彼得租金”的来源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竞争优势理论主流观点存在的缺陷
企业竞争优势结构论强调企业同质性、产业环境分析,虽然波特(1991)也强调企业资源有价值的条件与产业结构有密切关系,但却放弃了企业资源内生异质论。而且结构论把活动和资源严格对立,看不到活动和资源的关系,也看不到资源存在的不可逆性、不可流动性、互补性对活动产生的影响。
企业能力理论克服了企业竞争优势结构论片面强调市场作用,把企业看成同质性的缺陷,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结合的角度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成因。但是在强调企业异质性的同时,假设产品市场的同质和不流动,基本上放弃了产业环境分析。Collis& Montgomery(1995/2001)认为对核心能力投资却不研究产业吸引力的动态竞争形势是危险的。Barney(2001)也认为资源的价值必须根据企业运作的市场情景加以评估。除了对产业环境分析的放弃外,企业竞争优势能力论还存在以下缺陷:
(一)理论缺陷。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标志是其理论体系参数化完成情况。能力理论体系的参数化工作尚未完成,无论是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还是核心能力论、动态能力理论及知识基础论都是如此,由于参数化的未完成,妨碍了该理论的定量分析和实际应用。Foss认为能力理论缺少Coase那样的代表人物,缺乏严密的范畴、基本命题和定理,与其说是一种理论,还不如说是一种“流派”和“思潮”。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和框架研究阶段,其实证远远不够,尤其缺乏系统、可操作化的研究。知识基础论还存在着尚待解决的问题,如知识和知识员工界定问题、隐性知识度量问题、知识的剩余索取问题以及知识的交易问题等。
(二)核心刚性缺陷。C.K.Prahalad&Gary. Hamel(1984/1998)认为尽管所有的核心能力均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但所有的竞争优势并不一定是核心能力。能力论过于强调VRIN资源或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会造成运用单项力量、核心能力或VRIN资源的具体化来解释成功,形成误导。已有文献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如何有效识别和开发核心能力上,而忽视已有核心能力可能给企业发展和革新带来的负面作用。实际上,核心能力形成是一个内生的长期积累过程,历史事件、实践经验及企业传统都是影响核心能力构建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因而表现出历史依存性和一贯性;而核心能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保持企业发展的内在一致的动力机制,从而限定企业的战略选择空间和业务活动范围[11]。因此,核心能力虽可为企业创造出竞争优势,但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已有的核心能力可能成为企业变革的障碍,表现出不易被改变的核心刚性特征(Leonerd-barton,1992)。
(三)知识刚性缺陷。能力理论重视知识协调和集体学习,但很少对知识来源的人力资源的激励特征和规制因素作出解释。事实上企业常常是因机会主义行为的减少和专门投资的进行,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能力必须与规制惯例形成协调。在企业管理特别是在战略调整中,知识不易被改变的特性就是其刚性特征。牢固建立起来的知识通过对组织成员行为结果的正反馈机制,形成产生行为规则或规范的组织管理模型。而具有正反馈机制的非线性动态系统一旦为某种偶然事件所影响,就会沿着固定轨迹或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即使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既定的路径也很难发生改变,即形成“路径依赖”现象。
(四)内部性缺陷。对VRIN资源或者核心能力的关注,使得能力理论只集中于企业内部,而忽视了“联盟能力”、“关系能力”、“产业能力”、“钻石体系”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处在动态的、不确定性的、复杂的外界环境中的企业,隔离机制在隔离了竞争的同时,也隔离了企业和环境的联系,隔离了社会学习。事实上,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生态环境,那么隔离机制的存在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这也会成为企业进行战略变革的障碍。
(五)复制性缺陷。能力理论观点只承认VRIN资源或者核心能力价值的最大化。但是考虑到资源之间的变化,这些资源是不可能最优化的,能力理论不能解释VRIN资源或者核心能力内含的错误、复杂性和惯性。温特(1995)指出能力理论在研究隔离机制的同时,并未研究内部的复制问题。复制问题是复杂的,具有成本性、有限行、易碎性特点,同时复制会涉及到对错误所做的复制,经过复制,企业将变得更大,使得企业成功的惯例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这样惯例的复制面临挑战。
四、演化理论对竞争优势理论主流观点缺陷的排除
企业演化理论(ET)起源于1960年代,它引用生物进化的思想来研究企业组织发展和行为变化规律,其理论源于达尔文进化论和遗传基因理论。系统地把演化思想引用到企业管理研究,始于1982年Nelson和Winter发表《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文[12],该文的发表使演化理论开始系统化,并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方法之一。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竞争优势,那么它只有破产或者被并购,就不存在企业演化,从这一点来说,企业不断演化也预示者企业拥有竞争优势。
ET认为企业管理演化过程实质是“变异—选择—保留与传衍”,其演化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3]:一是环境对企业自然演化过程是怎样产生的,这种视角主要是达尔文研究视角,认为企业演化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企业是无法事前预知环境变化方向,因此企业只能根据自身的的情况作出战略选择,然后接受环境检验,适者留下,不适者被淘汰,从而实现企业演化;另一种是企业能动地适应企业环境的行为、步伐和路径是如何影响选择过程的,主要是从拉马克主义视角进行研究,欣赏“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认为企业演化取决于自身适应能力,因为其也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变异并不是无方向和随机的,企业的演化依赖于自身的能力情况,同时企业主动变异后获得的功能可以遗传下来。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现将这两种企业演化过程整合出一个模型(见图1)。
图1企业演化过程
Winter(1964,1982)提出惯例是重复发生的行为模式,受约于条件的变化,是推动演化的关键因素。企业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和效率依赖于企业成员尤其是经营者的知识,因此企业集体知识或社会知识决定资源利用和配置,从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企业调整惯例的行为成为战略“搜寻”,是在已知技术和管理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企业如果要保持对环境的适应以及自身不断的演化,就需要不断地“搜寻”适应环境的方法,这种搜寻行为不仅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会促使其竞争对手通过学习变得更强大,这样又会促进企业演化。
熊彼特(1934,1990)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组合,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创新分为渐进创新和重大创新两类,渐进创新会影响企业间的竞争格局,而重大创新则会改变企业的行业地位以及演变路径,也就是说创新能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然而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创新有着重大影响,因为环境变化影响企业内部资源的获取,但是影响环境变化的是技术变迁,技术的变化很可能会导致整个产业的兴衰和灭亡,是企业演化重要的环境约束因素。我国学者钟玉海(1997)、冯鹏志(1997)、张刚(1998)认为,当企业所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变迁时企业的经济行为应该重新调整,使其行为与制度相结合,从而约束企业演化路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取得是以组织行为和目标与制度约束相整合为前提。
Barnett、Willian.P(1996)提出“红皇后效应”,认为如果企业失去参与“红皇后”演化的机会,从长期看是对企业不利的。也就是说竞争是推动企业演化的重要因素,企业如果要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地参与竞争,竞争能更好促进企业演化和发展,能够纯净企业保持自己的学习速度和创新能力,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发展步伐,所以企业应该勇敢地选择和面对竞争,而不是规避竞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ET所论述关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不仅仅要关注企业内部能力,还要关注技术变迁也就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其对竞争优势的分析主要通过惯例、搜寻、创新、技术变迁、制度环境、竞争方面去分析,这几个因素既包含企业内部因素又包含企业外部因素。其对竞争优势理论的主流观点缺陷的排除可以通过图2表示出来。
图2演化理论对竞争优势理论的主流观点缺陷的排除
五、结论
竞争优势主流观点都有自身的合理性,都说明了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和维持竞争优势,但是企业毕竟是多样化的群体,其自身也存在于动态的、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单个的某个理论无法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企业演化理论是从演化经济学里演化出来的,也是一门新的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虽然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比较竞争优势主流理论,ET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演化理论如何解释竞争优势租金的获取,就要涉及到经济学的有关知识,需要另做论述。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竞争优势主流理论的论述,找出其缺陷性,进而用演化理论的观点来对这些理论缺陷进行排除,发现ET能很好地解释竞争优势。
[1]周三多.战略管理新思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海舰,聂辉华.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其选择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9).
[3]Mehra A.Stratigic Groups:A Resource-based Appra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31):2.
[4]蒋学伟.持续竞争优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李政.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陈泽明,芮明杰.企业竞争优势的本源分析——同质生产要素使用价值量动态性[J].经济学家,2006(4).
[7]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8]吴光飙.企业发展的演化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0).
[9]C K Prahalad,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 June):79-91.
[10]陈晓东,陈传明.战略调整中核心能力的刚性特征及其超越[J].经济学研究,2005(3).
[11]陈传明.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J].管理世界,2002(6).
[12]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胡世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邢以群,田园.企业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2005(4).
New Thinking on Theory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 Advantages:a Perspective Based on Evolution Theory
WANG Guang-yong,ZHAO Chang-l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Business Management,Jiangsu Administrative College,Nanjing 210004,China)
The theory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but its mainstream viewpoints have some interior defects in knowledge and credibility.The evolution theory can overcome these defects through explaining innovations in technology,regular practices and the climate for competi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s;evolution theory;defects
F270
A
1008-2794(2009)03-0046-05
2008-07-11
王广勇(1981—),男,河南郑州人,江苏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
赵常林(1956—),男,安徽阜阳人,江苏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教授,管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