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咨询室≠美丽的“花瓶”

2009-04-19朱哲

人民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咨询室花瓶心理咨询

朱哲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短短20 多年间,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 从被忽视到逐步提及,现在已被视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热点。时至今日, 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 大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教师,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并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以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然而, 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犹如“花瓶”, 华而不实。本文就记者观察到的几个现象, 探讨心理咨询室建设中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現象一:

某省级示范高中的教师办公楼上, 有一间办公室叫“心吧”。门上装饰着用粉红色羽毛编织而成的“心”形图案, 推门而入, 一张办公桌, 两个小沙发, 室内布置与一般办公室差别不大, 墙壁上贴着的《心理咨询人员工作守则》和放置着一些心理学书籍的小书架告诉我们, 这是心理咨询室。近年来, 许多学校为评上示范学校, 纷纷配备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的布置对来访学生具有巨大的暗示作用, 其建设和布置绝非随意而为。

首先, 给心理咨询室征集一个可爱的名字。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 其名称应该亲切、生动, 贴近学生。比如“心吧”, 凸显了聊天、谈心的氛围。其次, 心理咨询室的位置不宜选在学校办公区, 最好选在图书馆附近,便于学生出入和保护隐私, 氛围安静。再其次, 咨询室面积宜大于20平方米, 分成里外两间, 里面为咨询室, 外面作为接待室。室内布置突出温馨、隐秘的氛围。比如咨询用的沙发摆放成90~120 度角, 学生会感受到安全, 易于消除紧张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功能比较完整的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测量室、心理档案室、心理科研室等。

现象二:

记者在某初中校园随机询问几名学生是否去过学校心理咨询室,有近一半的学生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具体位置;当问及是否想过进行心理咨询时,有学生回答:“只有心理变态的人,才去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对记者说:“咨询室基本上冷冷清清,一学期难得见到几个学生到这里来咨询。”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冷漠和误解,映射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缺失。学生心理咨询主要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完善和潜能开发。学生大多是健康、快乐的,但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累积为心理问题,甚至发展为心理疾病。

学校心理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的烦恼”,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学校担负着澄清误解的重要职责。借助广播、板报、信箱、自编刊物、问卷调查、QQ、热线电话、心理信箱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心理老师不能守株待兔,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各种心理小游戏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吸引他们主动打开心理咨询室的大门,倾诉成长烦恼。

现象三:

有学生说“心理咨询老师只是用他的一些人生经验来教育我们,我觉得进行心理咨询没什么帮助。”另一个学生告诉记者:“我们学校的心理老师兼任我们班的政治课,如果我去找他咨询,把自己的隐私都说给他听,以后我怎么上政治课?”心理咨询不是做思想工作,并非任何一个老师都可以实施,需要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咨询技能。按照国际标准,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500,我们的差距还很大,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

另外,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培养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兼职心理教师,并逐步推广到每位教师、家长。如果每位师长都能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意识,当出现情绪、学习或交往问题时,他们就能自然而然地进行求助,进而学会自助,这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学了心理学以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孩子是一个成长的、发展的个体,应该按孩子的成长轨迹去引导他。”一位教师感慨道。教育的本意是耕种,是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知识和健全人格的种子。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心灵”的教育,不能搞形象工程。

记者认为,作为真正懂教育的管理者,要更加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让心灵充满阳光的教师,培养出心灵健康的学生,让心理咨询室成为师生们温馨的心灵港湾。

猜你喜欢

咨询室花瓶心理咨询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花瓶怎么碎了?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有趣的花瓶储蓄罐
心理咨询不简单
女神就是不做花瓶才鲜活
心理咨询室配套产品一览表
学校心理咨询室切莫成为摆设
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