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和本我的PK

2009-04-19周竞江

电影文学 2009年21期
关键词:形式语言人格结构

周竞江

[摘要]作为一部特意为“80后”量身打造的影片,PK.COM.CN很好地反映出了本我当下年轻群体既深受传统约束,同时又积极追求自由与个性的鲜明特点,同时隐喻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自我、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关系,并对此进行了揭示和探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片中各种前卫的表现形式,解读其蕴涵的各种意义,并透视影片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PK;形式语言;人格结构

“终于结束,我和我自己,一生的战争。”——这是影片PK.COM.CN中的主角张文礼在自己的梦想的墓志铭上的一段话,同时也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所在:这是自己与自己的PK,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被束缚的真实自我与另一个渴望自由的不受捆绑的内心自我之间的PK。作为一部特意为“80后”量身打造的影片,PK.COM.CN很好地反映出了当下年轻群体既深受传统约束同时又积极追求自由与个性的鲜明特点。片名中的PK一词既是“80后”群体的一个语言符号,又喻指了这一代人的自我挣扎、斗争与反抗。影片用前卫的手法和另类的艺术语言,从多个层面上表达出了年轻一代的生活现实与理想困境,态度鲜明地支持和激励其对理想的追求。而且,在哲学意义上,这种现实与理想的交锋正是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自我、超我相互关系的具象呈现,影片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亦体现出对社会群体心理状态的关怀,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PK.COM.CN导演小江称,该片是一部向大卫·芬奇的影片《搏击会》(Fight Club)致敬的现代电影。的确,此片借鉴了《搏击会》中的电影语言和叙事结构,观众在片中通过接触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来思索和探寻影片所要表达的故事和思想。对于国内电影圈而言,此类影片的形式语言无疑是先锋且略显晦涩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片中各种前卫的表现形式,解读其蕴涵的各种意义,并透视影片的哲学内涵。

首先,本片在整体意境的塑造上,选用了一种神秘且压抑的基调。影片在一组手术器具与手术环境的视觉冲击之中开始,流动的血液,给人以紧张感的红色影调,似乎在暗示观影者做好体验惊悚与怪诞的准备。然后随着影片的进行,观众可以发现影片并没有陷入制造惊奇的视觉迷恋之中,尽管之后的各种影像不乏另类新颖的呈现,却始终没有超出影片开头对于神秘性与恐惧度的基准。其实,从文学意义上而言,PK.COM.CN的叙事结构本应归位于现代主义,这种神秘感和荒诞性的确是此类作品的典型特点。而在这种神秘氛围之下,观众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焦虑——这种焦虑既来源于影片设定的观影语境,亦来自于本片针对的“80后”受众群体本身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而且,本片片名中的核心词汇PK本身就是在描述一种矛盾和斗争的关系,在通过斗争得到结果之前,这种紧张关系和焦虑情绪就不可避免地一直存在。

在形式语言方面,本片运用了大量前卫的艺术元素,并且杂糅了多种艺术门类:绘画、动画、音乐,甚至还有变形为舞蹈的广播操。而这些元素本身都具有同样的一些特征——诡异、另类、令人似懂非懂又不失一种积极、抗争的精神。主角张文礼曾将绘画作为他自己的梦想,并且虚构出了“哈姆”这样一个其实是他自己的画家。虽然“哈姆”这个人物并没有出现过,并没有经历张文礼与另一个渴望中的自己——“季银川”那样的“PK”,但仍然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张文礼心中的矛盾与斗争:既怀有梦想,却又不敢面对这样的自己。于是,他编造了一个“哈姆”,却还是被季银川发现了事实——他终究骗不了自己。梦想被捆绑,但依然渴望自由。

象征手法是PK.COM.CN一片最主要的叙事方式,甚至连本片的片名也运用了这个方法,除去前文解读的PK一词之外,其后缀“COM.CN”亦是对本片源自网络的一种象征。纵观整部影片,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象征形象,如那只不断闪现的北极熊,似乎与影片的主角如影随形,荒谬而又显眼。实际上,这就是张文礼内心中那个真实的自己——笨拙、沉默,被无形束缚着的形象。直到影片末尾张文礼回到家中,摘下面具,以季银川的形象撕掉挡在墙上的现实,展现出梦想的绘画之时,画里的北极熊才终于欣喜地自由活动起来,如获新生般沐浴在不曾有过的光明之中。影片到这里,似乎观众那颗年轻的不安的心终于找到了方向,呆板的机械的北极熊展露出了生机,一直压抑着的阴暗的影像色调也变得明亮起来。

本片中如同北极熊这样的象征隐喻还有很多,观众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的过程构建起了影片的整个叙事内容和艺术魅力。这样的参与过程在一定程度亦是对这部通过网络互动而产生的“互动电影”在互动性上的一种延续。值得注意的是,当影片把更多的理解空间让位于观众的时候,对于整部影片的连贯性与中心价值也提出了一个挑战。尽管PK.COM.CN一片已经预先设定好了“80后”这样一个受众群体,然而在庞大的“80后”群体连同一部分外围受众之间,差异性仍然不可避免,对影片中各式隐晦象征的读解也必将多元化和多异化。因此,PK.COM.CN依靠其中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一个隐喻串联起了整部影片,使观众的认识理解得以始终保持在这个中心线索附近,这个线索就是影片的另一主角季银川。季银川是张文礼幻想出的另一个自己,他与现实中那个文弱拘谨的张文礼形成了整部影片各组PK关系中最主要的一组。同时,影片的立意也绝不仅仅是通过张文礼与季银川这样一组形象陈述一个青年在思想上自我斗争的故事,而更是寄望于使观众思索自己心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季银川”,心里是否也有如同影片中的这样一个独白或是对白——“季银川,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认识你,没有。而你在我的记忆里清晰无比。我不是鸟。风起来的时候,你替我飞翔。”而片中的女主角吴羽飞——这个名字中即暗含着“无羽而飞”意义的女孩陪着张文礼做着关于季银川的梦,她的存在使得张文礼与季银川成为情敌而PK,这便揭示出了张文礼与季银川无法共存的最终命运——事实上不单单是吴羽飞,现实中的一切都在宣告两人的势不两立。于是,在吴羽飞的叙述中,张文礼执刀杀死季银川,痛哭着,“鸟死的时候,它身上的子弹也在哭。因为子弹和鸟一样,它的理想也是飞翔。”张文礼和季银川,一如同样渴望飞翔的子弹和飞鸟。

然而在整部影片中,张文礼的形象却不仅仅是全片大量描述的处于PK状态中的张文礼和季银川两人,容易被观众忽略的是二者的PK分出结果之后,还有一个被规训的、完全失掉个性的张文礼——也就是作为本片叙事主体的那个不断进行回忆的医生张文礼。而对于此三种不同状态的张文礼,恰好正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对应形象,即强调本能和无意识的“本我”(ID)——季银川、饱受道德和社会准则束缚的“超我”(Ego)——医生张文礼,以及介于二者之间、既保留一部分本我目的又努力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自我”(Superego)——学生张文礼。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自我应当如同驾驭马车的马车夫,作为驱动力的马,也就是

本我,应当服从于自我的指导和控制。然而在片中可以看到,作为自我的学生张文礼根本无法控制或压制作为本我的季银川,甚至在二者关系中处于弱势,正是这种颠覆的关系使得自我与本我走向了PK的道路。又由于自我必须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因此二者的PK只能选择牺牲本我。终于,在自我杀死了本我之后,张文礼这一角色实现了超我,也就成为那个没有个性、没有本能、没有梦想的医生张文礼。实际上,完整的人格结构需要自我、本我、超我三者协调共存,仅存超我即如同马车夫失去了拉车前行的马匹,无法自拔的状态便是医生张文礼完全被超我人格统治的状态,他必定是痛苦不堪的,因此他迫切渴望找回自我与本我,让三者重新回到平衡发展的轨道上来。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紧张关系是PK.COM.CN全片的主要线索,但在季银川、学生张文礼以及医生张文礼之外,吴羽飞这一角色的设定亦可从人格结构的角度进行解读。尽管在剧情内容上,吴羽飞更多是充当张文礼本我欲望的一个符号,然而当这一角色单独作为人格结构的分析对象时,她也表现出了影片对人格状态的一种假设和肯定。当观众与张文礼一同陷入人格冲突的泥淖之中开始感到烦躁与焦虑之时,吴羽飞的冷静则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吴羽飞有梦想,她也有自己臆造的“哈姆”,一个至老仍闪耀在舞台上的明星。从这点来讲,她与学生时代的张文礼是一样。但是她的自我却没有被超我PK掉而陷入医生张文礼那样的痛苦,原因就在于她的本我并不如张文礼一般强势。吴羽飞心中也有她自己的“季银川”,却被她很好地控制住了,因而并未如同季银川一样走到台前;吴羽飞的本我一直服从于自我的领导之下,没有PK,没有张文礼和季银川的必舍其一。PK.COM.CN最终将吴羽飞设定为解救医生张文礼的人物,从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类似吴羽飞的人格结构即是协调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关系的理想模式。

在本片中,张文礼和季银川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浪不是水吗?”“浪是想挣脱命运的水。”的确,浪、水、命运三者就是本我、自我、超我驱动之下的三种不同人格状态,三者既从属于同一系统,又相互激烈作用、冲突。其间的矛盾、纠结以及PK关系也正是“80后”一代普遍的心理状态。当下,许多年轻人也正如张文礼一样,本我的欲望极其强烈,却终究在超我的压抑之下被PK掉,于是陷入了挣扎与痛苦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PK.COM.CN一片中的自我、本我与超我,不仅仅是个体人格状态的象征,亦是“80后”群体人格特点的隐喻,本片关注到了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化现实,给予了真诚的关怀以及深刻的反思。同时,还应当看到的事实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冲突在个体的任何年龄时段都存在,却大多以青年时期为盛,这其中个体由不成熟转向成熟,由非社会化转向社会化是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片选择青年群体分析人格结构并且给予一定建议,是具有典型意义以及兼顾其他群体的延展能力的。譬如片中一系列小角色如张文礼的父母、博士女友等人物,其实均可视为人格结构非理想状态的代表,张文礼的经历似乎也暗示出这些角色的滑稽必定也是由于他们失掉了自己心中的“季银川”,因而陷入了完全超我的、失衡的人格状态之中。PK.COM.CN的出现,激励了“80后”群体积极找回自我与本我,去重建三者和谐与平衡的关系;而在这一群体之外的其他观影者,亦可在片中得到反思,有意识地对自身人格结构进行调整。

通过对整部影片的形式语言及哲学思想的剖析,可以认为PK.COM.CN是一部兼具形式创新与思想深度的新锐电影。尽管其在诸多方面借鉴了国外优秀电影的元素,然而对于处在善乏多样形式与人文题材的语境中的国内主流电影市场而言,PK.COM.CN仍不失为一部颇具勇气和革新意识的作品。而且,其对于特定群体所呈现的人格危机的关怀,是值得更多国内影片关注和思考的。

猜你喜欢

形式语言人格结构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论中国当代意象风景油画的形式语言
浅析信息可视化在用户体验研究中的设计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解读《岛》中索菲娅的心路历程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