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文电影中“美国梦”的褪色和“中国热”的渗透

2009-04-19米建荣

电影文学 2009年21期
关键词:英文电影美国梦中国元素

张 晶 米建荣 袁 欣

[摘要]几百年来,随着美国的强盛,“美国梦”给了无数人希望,只要努力奋斗,人人都能成功。然而近年来批评家们认为“美国梦”已经褪色,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梦”不可实现,这一变化在反映美国精神的英文电影中也有所体现。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是多元的,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开始青睐他国的文化,中国就是其中的代表,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融合了中国的文化元素。

[关键词]英文电影;“美国梦”;中国元素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电影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反映“美国梦”的电影曾经一度风靡全球,带给无数人以期望和激励。然而美国在金融危机中遭遇重创,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感到迷茫,不再相信“美国梦”。同时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21世纪的世界文化格局也随之变得多元化,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开始青睐他国的文化,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融合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出现了一批以浩瀚神秘的东方文化为主导的影视作品。

一、英文电影中“美国梦”的褪色

“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在政治层面指“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念,在个人层面指通过不懈奋斗获得成功。1620年,一批英国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经过66天的海上航行来到了美洲大陆。经过艰苦的海上航程,船上乘客只剩下102人,他们在现在的马塞诸塞州的普利茅斯上岸,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在上岸之前,船上的41名成年男子签署了一份公约,即《“五月花号”公约》,也被人们称为“美国的出生证明”。清教精神深深地影响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灵魂”。同样,清教徒的梦想也是“美国梦”的发端和基线。(刘震,2008)

几百年来,随着美国的强盛,美国梦给了无数人希望:在美国,人人都能成功,不论家世和背景,能否成功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才能。在美国,无数出身贫寒的小人物通过勤奋拼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传奇人物,如美国著名的科学家、企业家爱迪生和富兰克林,他们的格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和“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成了无数人的座右铭。

在后工业时代,清教徒生活方式让位于消费理念,人们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大房子、大车子变成了“美国梦”的文化符号。(马秀芹,2009)在21世纪,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美国梦失去了信心,2006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54%的被调查者认为“美国梦”是不可能实现的,2008年广告巨头智威汤逊JWT进行了一项调查“American Dream in the Balance”,结果显示出生于1978—1990年的美国年轻人中47%不相信美国梦。美国经济学家、社会思想家、著名作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认为千百万美国人正在拥抱的更像是美国白日梦。(American daydream)我们在英文电影中也不难发现美国梦的变味、褪色。

2008年2月网易娱乐策划了“票选中国影迷最爱的奥斯卡最佳影片”,1928—2006年的7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26676名影迷投票,最终,1994年的《阿甘正传》以占总票数18%的4893票得到冠军,成为中国影迷心目最爱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该影片为早期单纯、质朴的美国梦电影的代表作之一。阿甘天生弱智,童年时双腿有残疾,但是他心地善良,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现实,结果成了橄榄球明星、越战英雄、乒乓球明星和亿万富翁,还受到三届美国总统的接见。导演通过阿甘的形象来反讽社会中很多人虽然不满自身现状,但却不愿付出辛勤劳动,只是怨天尤人、隨波逐流。(欧阳敏,2009)影片中阿甘在种种困境和磨难中保持诚实、守信、认真、勇敢、重情的可贵品质,正是他的这些品格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正是影片反映的“只要努力不懈,人人都能成功”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赋予了影片历久弥新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与之相比,近年来取得傲人票房的英文影片中却缺少了这类振奋人心的作品。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广受关注的英文影片有《功夫之王》《功夫熊猫》等。这些影片都大量运用了种种高端特技,场面恢宏,充满了视觉刺激,但却充斥着夸张的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脱离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无法真正触动人心。《功夫之王》讲述了一个常受人欺负的普通西方少年,痴迷功夫,但功夫梦遥不可及,因为巧合回到了中国古代,幸运地遇上功夫高手和美丽姑娘,最终战胜邪恶势力,佳人配英雄。《功夫熊猫》讲述的是卡通版的少年功夫梦,现实中阿宝笨手笨脚,因为巧合被误认为龙斗士,因为贪吃而练成了武艺,最终地打败了邪恶的太郎,成了拯救和平谷的英雄。这些电影娱乐性很强,能博得观众的一时叫好,但现实生活中不会有剧中刻意设定的巧合,我们看不到如果失去了幸运之神的庇护,这些平凡的主角们如何才能实现英雄梦。

二、英文电影中“中国热”的渗透

长久以来,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人们曾经封闭的思想,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古老东方大国被很多西方人士视为威胁,因而相当多的英文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是被贬低、扭曲的,华人的角色常为素质低下、丑陋邪恶的形象。以风靡国际影坛几十年的007电影为例,(张劲松,2008)1962年第一部007电影《诺博士》中的反派角色诺博士就是德中混血儿,虽然由西方演员扮演,但是身着立领中山装,属下也是华人模样;1964年的《金手指》中金手指炸毁美国国家储备银行的武器提供者是中国;1965年的《霹雳弹》的剧情之一是中国政府和贩毒集团共同资助魔鬼党;1967年的《雷霆谷》中犯罪组织的船只为“上海宁波号”;1974年的《金枪人》中片尾部分中国海上边防军打电话给犯罪组织通风报信。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强盛,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在2008年10月14日发表的一篇文章“Why How Matters”中发表观点,“The Puritan ethic of hard work and saving still matters.I just hatetheideathat such an ethicismore alive today in Chinathan in America.”(清教徒勤劳节俭的精神仍然很重要,然而现在中国比美国更具备这样的精神,对此我很难过)。毋庸置疑,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1世纪全世界中国热蔚然成风。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专题采访会中,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指出,全世界现在汉语学习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000万。美国三年前只有200所学校开汉语课,现在已有

1000多所,而且中学生学汉语的人数从2万增加到10万,增加了5倍。从传媒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体育界和娱乐界越来越多的明星爱上了汉字文身,这反映了西方世界的人们对东方文化的认同和着迷。

如今,我们可以在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中发现中国的演员、场景和文化元素。以《玩命快递》为例,第一部的导演是元奎,第二部的女主角是中国演员舒淇,第三部的女主角瓦伦提娜脖子后方刺有汉字纹身“安”。在好莱坞也涌现了一批影响力颇大的华人影星,如成龙(《尖峰时刻》等)、李连杰(《功夫之王》等)、周润发(《安娜与国王》等)、杨紫琼(《007之明日帝国》等)、巩俐(《迈阿密风云》等)、章子怡(《艺妓回忆录》等)、舒淇(《玩命快递》等)。中国独好的风景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大片来中国取景,如深受武侠片青睐的竹林(《功夫之王》等),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浙江横店影视城(《功夫之王》《黄石的孩子》《木乃伊3》等),“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星战前传3》《神奇四侠2》《生死格斗》等),中国最发达的国际都市上海(《伯爵夫人》《面纱》《黄石的孩子》《碟中谍3》等),“东方之珠”香港(《尖峰时刻2》《古墓丽影2》《蝙蝠侠前传2》等)。这些美景让全世界的观众看到了一个江山如画、风景如诗的中国。除此,好莱坞也出品了一些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主导的英文电影,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功夫熊猫》充满了中国元素,包括灯笼、庙会、面条、筷子、功夫、针灸、爆竹、杂耍、中国韵味的配乐、气势恢宏的中国建筑、如水墨画般的山水背景以及发音标准的汉语“功夫”“师傅”“乌龟”等,充满了东方风情,征服了无数东西方观众的心。

然而,这些影片对于传递中国文化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有些中国元素经过了好莱坞的加工,中国味淡了或变了,乍看亲切,细看却很陌生。这些电影不仅在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所谓的中国文化,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吸引力,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解读方式与本民族的文化真谛存在的巨大差距(张美云,2008)。以《花木兰》为例,(高莉,2006)《木兰辞》是对木兰的“孝”的褒扬,而影片《Mulan》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中国的“忠孝”观念被大大淡化了。《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在战争中是没有被发现女儿身的,否则将有杀身之禍,但在影片中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竟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这与《木兰辞》完全不符,也不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木兰身上强加了美国的平等思想和女权主义,宣扬的是美国精神。同样,《木乃伊3》中兵马俑被视做木乃伊,使影片显得不中不洋,而《功夫熊猫》阿宝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透着浓厚的美国味,和木兰一样,包装是中国元素,但骨子里却是美国人。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在经济起飞之后,还需要有文化的繁荣。英文电影与中国元素的融合,使得中国文化确实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英文电影的中国元素一定程度上被西化,有的被扭曲,有的只是装饰,并非原汁原味,是基于商业目而被选用,来吸引华人观众,赢得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中国电影市场。这些电影骨子里体现的还是西方文化,真正宣扬中国文化的重任还是得依靠中国制造的电影作品。

猜你喜欢

英文电影美国梦中国元素
浅析英文电影在传播英美文化上的作用
英文电影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