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有顺回避哪些问题?

2009-04-19

文学自由谈 2009年4期
关键词:博导评论家文坛

李 更

李更想约谢有顺“对谈”,有顺先允后辞。此文便成了对谈未遂的一个文本。也很有意思。只是刊出时不晓得放在哪个栏目,姑且就搁《对谈》吧。

我的文学对话做了一年多了,许多朋友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并认真地配合,但有两位朋友最后看了我的问题选择了拒绝,一位是主动联系我的诗人刘湛秋,一位是在广东文坛有重要位置的谢有顺。

有顺兄弟在文坛上的进步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我不知道还有谁比他更顺利。原来我以为对话会非常顺利、非常精彩,因为他有很好的口才,既善于采访别人,也善于接受采访,但是我没有想到他拒绝我的理由是因为我不是问的“专业”问题。什么是专业问题?我有点犯糊涂。按照不才我的初步理解,他的专业问题应该是纯粹的文学理论问题,这些我本来也想问,但这方面他有太多的文章和应付记者的采访,我就不用画蛇添足了。既然是我做采访,当然有我的套路,我不会刻意迎合被采访者的需要,因为我的对话不是一种政治宣传,而是要探讨一些问题,有时,辩论是必须的。如果完全要求对话者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提出问题,就不用我来麻烦了,我们的新闻机构包括作家协会会有许多的枪手,他们会比我做得更好。

下面是我和谢有顺为了对话而进行的联络以及具体的对话问题。

有顺兄:

今年差不多过半,不知兄现在有时间没有,我做对话其实很简单,我提出一些问题,兄可依次回答,如果同意,可将有关禁区明示,我好回避,谢谢。

李更2009.5.9

李更兄:

抱歉,最近这个月天天忙学生论文,无暇他顾,信迟复了。加上我自己的博士还没毕业,毕业论文还没写出来,只好延迟毕业,现在博士论文规范很多,写起来很辛苦,没办法啊。

采访,如果能不做就不做吧,确实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要说的。不做就是帮忙我了,我被论文折磨得什么心思都没有。看你的方便。如果你觉得要做,就发一些问题来,告诉我大约字数和交稿时间,我尽力回答就是。

谢谢你的信任。

谢有顺,6月3日

有顺兄:

真不知道你也要过考试关,其实你任何一本书都是合格的博士论文。

理解你的辛苦,但是我做对话是非常认真的,不深入研究对象我是不敢提问的,而且,你是重要人物,漏了你我的工作就不完整了,还是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

兄可直接在每道问题下回答,多多益善,我是抛砖引玉法。

李更兄:

简单看了你的问题,我可能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而且我也不知该如何回答,像“你现在的名气已经远远大过你的老师”这样的话,我听得心惊肉跳,我不知你从何处得出这样的印象,我老师孙绍振的声名之大,非一般人能比的啊。还有“你独能左右逢源,成为老人和新人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之类,也让我觉得像是在说另外一个人。还有诸如文学奖等有没有潜规则之类,我怎么知道?被我们知道的规则就不是潜规则了啊。还有我是先读博士(2006年5月录取)再评上博导(2006年12月)的,先后顺序是不能乱的,我不过是延迟毕业而已,但是博士是早于博导就开始读的啊,这是中国大学的游戏规则,当博导就得读博士,和别的都无关啊。我总不能当了博导就把博士也故意丢掉,呵呵。诸如此类,你的许多问题我大多都无从答起,还请见谅。以后再找机会吧。朋友间闲聊更好,我并不喜欢采访之类,谈得累。相信你能理解。

给你添了麻烦,再此致歉。来广州时,请你吃饭吧。

祝好。

谢有顺,8日

有顺兄:

没有想到你也有被难倒的时候,我一直认为你可能是惟一敢直面问题的评论家,我长期以来一直以为评论家并不是批评家,因为有批评,必然有反批评,有些批评家只能批评别人,却害怕别人批评自己,甚至开博客,不准别人留言。

我评论作品,并不一定以表扬为主,那有时更像表演,给别人看的。

其实我是想和你认真讨论一些问题,困难的是我们想问题的方法不一致。可能价值观念不同,但不应该成为我们沟通的障碍。

另外,我说你名气大过你老师并不过誉,我甚至认为他连我也不如,比如我1998年出版有《李更如是说》,发行七万多册,他在多少年以后跟风出版了《孙绍振如是说》,发行却遭遇失败就是例子。

可否对其他问题进行简单回答?不能回答的就不用回答了,总不能全盘否定吧。

期待中。

李更

李更兄:

这跟能否直面问题无关,各人有各人观察世界的角度,有不同,才有丰富性。但涉及到我的老师,我不能同意,这是我的伦理,相信你能尊重。发行量并不能说明问题,我的书最多的才发行一万册呢,和我老师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啊。而即便从发行量说,当年我老师的《幽默答辩五十法》发行量超过50万册,盗版本很多,但这并不是他的代表性著作,连刘再复都说,他最佩服的同代理论家是孙绍振。当然,行业不同,影响也是表现不同,这些其实都是次要的。但我确实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还请见谅。加上手头被论文困住了,很难集中心思,下次吧。

祝好。若来广州,还望联系。

谢有顺,9日

有顺兄:

我们似乎跑题了,争论你老师的问题好像已经无聊,但我还是非常感动,现在这样捍卫自己老师的已经不多,我认为这是一种美德。

除了这些禁区,应该还是可以回答其它几个问题,不会都是禁区吧?

李更兄:

这次采访还是不做了吧,我实在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一回答,好像就是在辩解似的,这非我本意,我从来不试图去辩解什么,哪怕是天大的误解,我也养成了不辩解的习惯,文坛就那么点大,辩来辩去有什么意思呢?我早已对此失了兴趣。

因此,除了工作的义务,我接受采访,一般只谈专业问题,而专业往往是枯燥的,这也非你所感兴趣的,所以,非常抱歉。下次吧。其实,见面聊天可能比采访更有趣,也更真实,相信你能理解。

祝好。

谢有顺,16日

采访谢有顺提纲:

1:听说谢有顺这个名字,源于一次关于神童的传说,他们说你在大学生时代就替老师捉笔,以假乱真,甚至比老师写得还好,事实也是如此,你现在的名气已经远远大过你的老师。有人说,实际上你只是福建长汀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任何家学,是真正的天才,是吗?

2:很多人知道你的智商高,其实你的情商更高,在今天的中国文坛,派系林立,不光是同辈人容易有矛盾,不同年龄段的写作者更容易出现所谓代沟,传统上老作家对年轻人的那种传帮带几乎没有了,因为文坛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名利场,相互之间充满敌意,而你独能左右逢源,成为老人和新人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你的秘诀在哪里?

3: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坛,背景和平台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没有这些,你就没有话语权。比如说同样是评论家,在北京写作和在广州写作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全国各地的写作者都拼命往北京跑,到了北京就可能成为中央军,而在地方,你再努力,也只是地方军。这也不是现在才这样,当年,沈从文无论如何都要留在北京那个大码头。我想知道,你当年为什么选择广州?

4:作为华语传媒文学大奖的主要推手,你们当初是否有“另

立中央”的企图?因为北京的所谓国奖多少年来囿于体制、延于眼光、误于人情,漏掉了许多真正的好作品,你们的出现,对文坛进行重新梳理,树立了新的文学标准,你们认为是代表了理想的民间方向吗?还是想塑造另外一种权威?

5:我知道,在南京,也出现了大学有关人士组织的文学奖,其实在各个地方,目前已经有非常多的评奖,有的奖金并不比你们开出的少,甚至已经有声音说你们是同仁奖,评委只有几个人,代表小众的胃口。还有说法,你们的奖是文学超女奖,讲究的是娱乐功能,有严肃作家甚至拒绝你们的奖,还传说你自己都要退出这个奖的操作,是吗?

6:你一直重视发表文章应该是在所谓权威杂志而不是出版成书,因为现在出书实在太容易了,只要你有几万元,就可以找个出版社买个书号。有人说你认可的是“判官”裁判法,有编辑把关固然重要,但是我们知道,许多编辑自己的水平就不行,说他们思想传统已经是厚道,许多杂志的编辑或者是通过大学分配,或者是走后门,甚至还有子承父业顶职的,他们中很多人并不爱好文学,只是作为一个饭碗而已,正是因为这些编辑的存在,几乎所有的纯文学杂志都失去了自己的市场,他们把大量代表新生代的文学力量挡在了文学的大门外,这是有目共睹的。就我了解的,××、×××、××××、××(责编注:此处系本刊处理)等等,真正有文学市场的作家甚至是反感在杂志上发表文字的,他们不认可中国文学杂志的编辑权威。你还是觉得在杂志上发表真的那么重要吗?

7:在广东文坛,北方作家的本土化有着特别的意义,一直有一些看法,认为在广东这样商业化十分严重的地方,作家们的思想已经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向去发展了,他们因着生存的危机感,无法安静于书桌,所以本土作家没有像内地作家那样拿出厚度和深度都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为了在市场经济成功以后顺利地完成文化的升级,找“外援”是一条不错的捷径,说白了就是引进“雇佣军”,现在在广东生活的、在广东文坛活跃的许多作家,在来广东之前,在其家乡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作家了,有的甚至是很有成就的作家了,广东作协的拿来主义在全国写作者中间非常有影响,包括你,也是外来户,怎么看这个问题?

8:其实历史上,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广东呆过,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名字的作家不下百人吧,他们不仅在此生活,在这里收获爱情和作品,甚至还在这里走完人生,如肖红,但是他们都没有打上广东作家的标签。惟一的欧阳山,知道他实际上是湖北人的恐怕没有多少吧,欧阳山是真正本土化的代表,但他不属于“外援”。“外援”也好,“雇佣军”也罢,都是有组织地进行的,自然地流人不属于这个范畴。我想说的是,这个“外援”能不能本土化的问题,有没有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已经有一些作家在家乡创作了很好的作品,而到了广东,多年没有有影响的作品,甚至数量都少了许多,生活质量上去了,作品质量却下降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9:无论今天的中国文坛有多热闹,谁也不能决定谁的作品可以永垂不朽,或者说是流传下去,真正有市场的还是四大名著,新中国以来,中国文学很少出现成功之作品,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作家们急功近利,没有创造出类型化人物形象。所谓类型化人物,就是可以代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下产生的典型人物,比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鲁迅因为这三个人物而成为鲁迅。

为什么百多年来图书一直是四大名著的天下?就因为四大名著的每部作品里面都有至少十个以上的类型化人物,这些人物甚至在今天还是家喻户晓的,他们融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可是同样是今天,还有多少小说能够出现这样类型化的人物形象?我估计的数字非常悲观。你的看法呢?

10:最后再说个八卦的问题,许多人知道福建的文学就是诗歌,因为有舒婷,因为有蔡其娇,因为有1980年《福建文艺》的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其实我们知道,福建文坛真正的意义是出了一大批有全国影响的评论家,刘再复、刘登瀚、蒋夷牧、南帆、孙绍振,包括你,这是一种地域因素吗?现在的文学评论家,有许多被人指证为红包评论家,他们热衷于各种各样的评奖活动,喜欢各种组织和个人的作品讨论会,很多评论家,作品都没读,就信口开河,只要你给钱,他就敢帮你说,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还有,这些年多被文坛垢病的各类文学奖,里面到底有没有潜规则?有不少现在很牛的作家公开说自己从来不看评论家的文字,也从来不在乎评论家的意见,但是私下里又不断去找各个评论家帮忙,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遇到以上这些人和事,你会怎样对待?

11:另外还有个问题,你已经是中山大学的博导了,为什么还要去读复旦大学的博士?是别人认为的作秀?还是真正想从那里学点东西?我知道中大有些师生是不满的,比如徐晋如,因为他在中大读博士,你这样做,中山大学被人认为是复旦大学的儿子辈了。有人说,你本来在《南方都市报》已经有非常优厚的待遇了,并且,那里是文学宣传十分理想的平台,但是因为中山大学每年会给你几十万的课题费用,这对于文学似乎更加有实际意义,所以你选择去大学。是真的吗?几十万是什么概念?50万还是80万?是用在出版著作还是旅行、开会、洗脚、吃饭?(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

猜你喜欢

博导评论家文坛
发“福”字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当先锋不再先锋
哭正中老
基于奖励值RNN和A2C模型的音乐生成
画与理
梁晓声“报恩”
《南方文坛》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2017年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入选人员名单发布
我的博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