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妆时代:皮肤敏感与抗敏抗刺激
2009-04-17王海涛何聪芬董银卯
王海涛 何聪芬 董银卯
近年来,化妆品购买人群快速增加,消费者愈发关注皮肤敏感和因皮肤敏感引发的相关皮肤问题,该领域也成为化妆品行业和医学行业研究的热点,引起国内外众多化妆品公司和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法国Biometrics and Epidemiology Department CE.中心的Guinot C., Malvy D.和Mauger E.三位博士对18,780名(男:n=10,462;女:n=8,318)消费者进行了一项“自我报告皮肤敏感度”的调查,调查人们在过去一年间的过敏经历。结果表明, 61%女性和32%男性自我报告有敏感性面部皮肤。按照发病症状的多少,研究人员将皮肤敏感分为三种主要模式:模式Ⅰ(面部毛细血管扩张,与血管反应相关的颜面潮红)、模式Ⅱ(对特定环境条件产生的皮肤反应,如光敏感)、模式Ⅲ(接触性皮炎,接触某种物质后出现皮肤反应)。在同年龄组中,女性发生模式Ⅰ、Ⅱ、Ⅲ的几率(分别为78%,72%和58%)明显高于男性(分别为56%,48%和28%)。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光敏感、化妆品接触性皮炎被认为是皮肤敏感症状的三种主要表征,是敏感人群关注的主要诉求点。
1.三种敏感肌肤问题的发病机理介绍
1.1面部毛细血管扩张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俗称面部红血丝,是由毛细血管壁弹性降低,脆性增强,导致血管持续性不均匀的扩张甚至破裂,面部皮肤泛红,肉眼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常伴有红色或紫红色斑状、点状、线状或星状损害的现象。
1.1.1 常见病因及发病机理
形成面部红血丝的原因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常有家族史,属遗传所致。敏感肌肤常遇到的是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种:
①化学因素刺激性扩张:在化学、过敏等病理因素损伤组织细胞时,溶酶体膜易破裂,释放出多种水解酶和致炎因子,引起一系列炎性病理变化。水解酶释放可产生细胞自溶,并可损伤其他组织细胞;组织蛋白酶释放能造成炎症组织损伤,分解破坏毛细血管的基底膜,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肽酶的释放可促进缓激肽的生成,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引起疼痛;通透因子的释放可直接迅速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肥大细胞溶解因子(又称组织胺释放因子)的释放能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并通过组织胺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趋化因子的释放能吸引单核细胞向炎症区域移动,造成白细胞聚集浸润。
②物理因素刺激性扩张:长期在野外工作,遭风吹,紫外线照射、高温、冻疮的刺激使毛细血管的耐受性超过正常范围,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破裂,造成面色红或紫红色。当外界温度明显变化时,通过收缩和扩张毛细血管,以控制血流量来调节体温。当温度骤变,超出了它的耐受范围,也会引起了毛细血管扩张。
③高原性气候性扩张:当机体由于高原缺氧引起血液粘度增高,红细胞数量增多,红细胞聚集加强,红细胞硬度增加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加强使血小板聚集及pH值变化,影响血液粘度和临界毛细血管半径。其中血小板的聚集体的形成可明显增加微血流阻力,甚至可造成微血管堵塞。血液粘度增加,临界微血管半径增多,使微血流阻力增加,微血流淤滞,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此外激素依赖性、局部或全身疾病的并发均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但两者为医学上常见,在化妆品领域防治的难度较大。
1.2紫外线诱导皮肤过敏
对人类皮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UVA和UVB的综合作用。大剂量接受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皮肤晒伤、晒黑、皮肤光敏反应甚至皮肤癌等皮肤过敏损伤。
1.2.1 常见病因及发病机理
皮肤日晒红斑是日光引起皮肤光生物学损害的常见表现,主要由UVB 所致。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紫外线红斑的本质是一种急性光毒性炎症反应,其中真皮内血管反应是产生红斑的基础。实验观察表明,紫外线照射后出现红斑的早期,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内细胞成分增加,内皮间隙增宽,结果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游出,液体渗出。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周围出现淋巴细胞及多形核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同时表皮基底层可出现液化变性,棘细胞层部分细胞可表现为胞质均匀一致,嗜酸性染色、核皱缩、深染,即所谓“晒伤细胞”。 这种变性细胞周围可有海绵样水肿,空泡形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皮肤日晒红斑的影响因素主要与患者的皮肤类型、照射的部位和肤色、生理和病理因素有关,此外与紫外线照射的强度或剂量、紫外线的波长等外在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①皮肤类型:按照皮肤对紫外线照射的反应性,将人类皮肤分为6型:Ⅰ型皮肤日晒后极易出现红斑而不出现黑化;随着皮肤类型的增加皮肤发生红斑反应的能力逐渐减弱,黑化能力则逐渐增强;至Ⅵ型皮肤时皮肤的红斑反应消失,即日晒后不发生红斑而仅表现为重度黑化。 皮肤的上述不同反应说明了人类皮肤在发生日晒红斑方面的能力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②照射部位和肤色: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对日晒红斑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一般而言,躯干部皮肤敏感性高于四肢,上肢皮肤敏感性高于下肢,肢体屈侧皮肤敏感性高于伸侧,头、面、颈部及手、足部位对紫外线最不敏感。如以躯干部皮肤敏感性为100%作标准,人体其他部位皮肤对照射的敏感性为:胸背部100%,上肢50%-75%,下肢25%-50%,面、颈部25%-50%,手、足背部25%。
肤色深浅对皮肤的日晒红斑反应性也有一定影响。皮肤的颜色主要由表皮中黑素小体的含量及色泽所决定,黑素小体可吸收紫外线以减轻其对深层组织的辐射损伤,从而影响日晒红斑的形成。经常日晒不仅可使肤色变黑,也可以形成对紫外线的耐受性,使皮肤对日晒红斑的反应性降低。
③生理及病理因素:老年人对紫外线的红斑反应降低,老化皮肤的血管及细胞成分均减少,从而红斑反应减弱;女性在月经期和妊娠期对紫外线敏感性升高,产后则明显降低;多种系统性疾病和皮肤病及接触外源性光感性物质可明显影响皮肤对紫外线照射的敏感性。
④外在因素:在特定条件下,人体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后出现肉眼可辨的最弱红斑需要一定的照射剂量,即皮肤红斑阈值,通常称之为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依照射剂量的大小,皮肤可出现从微弱潮红到红斑、水肿,甚至出现水疱等不同反应。不同波长的紫外线照射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红斑效应。UVC引起的皮肤红斑呈粉红色,红斑反应强度并不随照射剂量增加而明显增大;UVB引起的红斑呈鲜红色,随照射剂量增加其红斑反应迅速加剧,其中在波长289nm处皮肤红斑和紫外线剂量有较好的线性关系;UVA引起的红斑呈深红色,其情况类似UVC,即照射剂量与红斑反应呈非线性关系。
1.3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是皮肤与化妆品接触后诱发的急慢性皮肤炎症反应。我国卫生部确定的五家皮肤病诊断机构2003和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接触性皮炎在六大类化妆品皮肤病中最为常见,两年的发病率分别占化妆品皮肤病总发病率的82.6%和93.3%。
1.3.1 常见病因及发病机理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通常将其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是由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介导的抗原特异性皮肤过敏反应,以抗原刺激后局部皮肤出现一系列的皮肤炎症细胞浸润、炎症介质释放为特征,属于迟发IV型变态反应。其本质是抗原在已致敏个体身上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其发生机制如图1所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可分为致敏(诱导)期和激发期两个时期。
②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指正常皮肤接触刺激而引起的组织细胞损伤。ICD形态变化广泛,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水肿、脱屑和角质形成细胞囊泡化样变;在慢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裂隙、苔藓化和角质化过度。通常认为,只要接触物的刺激强度超过皮肤耐受阈值,任何人均可发病。
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相比,ICD缺乏半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刺激物的主要目标是针对角质层的屏障功能。角质层类脂物屏障的损伤与角质细胞黏合力丧失以及因表皮水分缺失引起的脱屑有关。ICD发生时经常伴有皮肤基础生物物理指标的改变,包括电容值的降低,经皮失水率(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的增加,pH值增高并伴有皮质水平下降。
2. 抗敏抗刺激的市场现状
2.1中国化妆品的销售现状
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8》显示,中国的化妆品类销售总额从2006年的558.8亿元上升到2007年 的710.9亿元,增长幅度高达到27.3%,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它行业,其中,植物类药妆的销售额从2006年的41.9亿元猛增到85.3亿元,增幅高103.6%。同比化妆品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上年=100)从99.8增至100.2,同期国内总指数分别为101.0和103.8,均高于化妆品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这一数据表明在化妆品总销售额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化妆品的零售价并没有明显增长,说明国内购买人群的在快速增加。
2.2 抗敏化妆品的市场现状
2008年9月到11月期间,北京工商大学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对目前中国抗敏抗刺激化妆品的市场现状进行了调查。此次抗敏抗刺激化妆品的市场调查共调查化妆品集团公司27家,一线护肤品牌77个,其集团公司分布情况见列表所示。
此次调查发现,除个别彩妆品牌外,所有护肤品牌均推出针对敏感肌肤的产品,并且数量和类型均在增加,表明敏感肌肤市场正受到厂商的普遍重视。
国外品牌,如雅漾、理肤泉、薇姿等专业品牌产品线相对成熟,产品数量较多;国内的佰草集凭借其“中草药个人护理专家”的差异化品牌形象,在洋品牌充斥的高端化妆品市场,逐渐成为一朵奇葩。但其余品牌针对敏感类皮肤的抗敏抗刺激产品相对数量不多。
笔者认为主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
其一、易敏人群的相对数量较少,真正有迫切抗敏需求的人群相对数量依然较少。但化妆品的安全性在国内外逐渐受到消费者的严重关切,随着环境的恶化以及消费者对其自身安全性的重视,抗敏抗刺激化妆品的需求在近一两年必将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
其二、真正有效果的添加剂较少。功效添加剂是化妆品功能的基础,此次调查发现市场上主流抗敏产品添加剂主要集中在洋甘菊、甘草、Ve、红花油、马齿苋、芦荟、红景天提取物等及少数添加剂上,其他添加剂更多集中在皮肤修复保养方面。功效性添加剂的缺少严重制约了产品的开发。
2.3 植物抗敏添加剂的市场现状
植物资源(包括中草药)是我国的传统药品原料来源,符合未来市场对化妆品天然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中国中医药对植物的开发和利用世界领先,深层挖掘利用这一宝藏,开发研制出符合现代生活理念的系列化妆品,具有极大的市场。据统计,“植物(包括中草药)配方系类产品”已成为化妆品市场的主流,其市场份额超过400亿元。
以欧莱雅和资生堂为首的国际品牌也纷纷在国内寻求合作,希望在中国能找到针对敏感人群合适的植物和添加剂。开发含有独特功效的植物资源活性物质添加到化妆品中,研制天然抗敏化妆品已成为化妆品行业发展最活跃的主题之一。
目前在化妆品中应用的具有抗敏功效的植物添加剂,包括马齿苋、洋甘菊、黄芩苷、蓝蓟油等在内,市场上约有20余种。
2.3.1 马齿苋
马齿苋中含有丰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氨基酸,对血管平滑肌有收缩作用,并且此种收缩作用兼有中枢性及末梢性,可以起舒缓皮肤和抑制因干燥引起的皮肤搔痒的作用。还具有防止皮肤干燥、老化,增加皮肤的舒适度以及清除自由基等性能。
马齿苋提取物在化妆品中具有抗敏、抗炎消炎和抗外界对皮肤的各种刺激作用,还有祛痘功能。特别对长期使用激素类化妆品产生的皮肤过敏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马齿苋提取液适用于各种化妆品中,可添加到洗面奶、沐浴露、膏霜、乳液和喱中,也可添加到各种护发品中(在护发品中有抗头皮屑功能)。
韩国的新生活推出了添加马齿苋为主要功效成分的美之娇系列化妆品,其中美之娇倍护防晒喷雾是一种以喷雾形式赋予皮肤防晒的产品,其中含有的Ve成分、茶叶、桑根皮、马齿苋等植物提取物可保护敏感肌肤,对皮肤的刺激小、使用感舒适、同时赋予皮肤出色的保湿和舒缓效果。国内的北京同仁堂和佰草集均有为马齿苋为功效原料的敏感肌肤护理品。
2.3.2 洋甘菊
洋甘菊抗敏成分主要为蓝香烟油,其具有非常好的抗过敏作用,可以改善血管破裂现象,有效修复血管,恢复与增强血管弹性,改善肌肤对冷热刺激的敏感度,舒缓肌肤过敏度,为肌肤提供天然的保护屏障,有效修护皮肤受阻角质层,帮助角质层增长。
日本的资生堂推出洋甘菊•安妮抗敏修复系列产品,产品宣称含有茶树精华和洋甘菊精华等,对敏感肌肤具有极好的防护效果;碧柔公司推出BR专业护理6件套。该套产品富含洋甘菊提取液、丝氨酸、亚麻油酸、修护因子等主要成分,适合敏感及换肤后脆弱、受损性肌肤。柔和舒缓,补水保湿,激发细胞蛋白质升生化合成,能重建皮肤免疫系统,改善肌肤红肿、敏感症状,令肌肤恢复健康。此外兰蔻、欧莱雅、BE等国际品牌均有以洋甘菊为主要功效成分的产品面市。
2.3.3 黄芩苷
在研究小鼠同种皮肤瘙痒反应实验中,黄芩苷对Ⅰ、Ⅱ和Ⅳ型过敏反应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对小鼠瘙痒反应亦有明显抑制作用,表明黄芩苷对瘙痒症状有抑制作用。实验还证明黄芩可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豚鼠离体回肠收缩,表明该药具有拮抗组织胺的作用,有明显的抗过敏效果。此外黄芩还可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反应,表明该药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黄芩苷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局限在国内以中药配方为指导的化妆品上,多数都为本土品牌,国际大公司中只有极少数推出过黄芩化妆品,国内也由于各方面的制约,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2.3.4 蓝蓟油
蓝蓟油,富含Omega3及Omega6油脂酸,促进细胞再生,作用于炎症,可恢复细胞膜的流动性,使得细胞间交换更加通畅,使皮肤保持弹性与紧致。蓝蓟油是目前已知的唯一适用于敏感肌肤的抗衰老成分。
蓝蓟油是非常优秀的植物性化妆品原料,在欧洲已经有比较成功的相关产品,在国内目前本土产品刚起步。欧瑞莲化妆品公司推出了以蓝蓟油为主要成分的舒缓系列,能舒缓肌肤敏感症状,用后感觉清爽舒适。并含天然保湿因子透明质酸钠,在补水的同时,强化肌肤自身锁水能力。不含香料和酒精。经皮肤学测试,适用于敏感性肌肤。
3. 中医思想在抗敏抗刺激中的应用
3.1 抗敏抗刺激添加剂和化妆品开发中的问题
目前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日益扩大,在世界药品市场上,植物药市场份额高达270亿美元,其中接近10%的植物药应用于化妆品。近几年欧盟植物药妆市场发展快于化学药品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利用天然药物来预防疾病,植物药妆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药用植物11146种(含亚种、变种),分属385科、2312属。如此多的植物如何筛选出具有化妆品功效的活性成分成为添加剂开发技术上的难点。活性成分的大通量筛选已经成为学术的热点,在活性提取过程中,利于生物转化技术剔除和转化植物中自身含有的有害成分也受到各大公司和学术团体的重视。
针对敏感类皮肤的护肤品开发,如何真正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思想,在化妆品开发中如何做到和谐配伍?如何最大化的发挥植物药妆针对问题肌肤的疗效功能都成为抗敏抗刺激化妆品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君臣佐使”思想的应用
“君臣佐使”是中医药处方原则,是对处方用药规律的高度概括。《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
该思想在抗刺激添加剂和化妆品开发中具有指导意义。在添加剂开发方面,充分利用“君臣佐使”思想,达到各功效成分的和谐配伍,从而发挥其整体优势。在抗敏化妆品开发方面,“君臣佐使、和谐配伍”的思想尤为重要。现在的化妆品早已不是过去的单纯乳化那么简单,消费者更加重视其内涵的思想和理念,将中医的“君臣佐使”思想融合到抗敏抗刺激的化妆品中,不仅从机理解释上具有突破意义,对消费者,也更容易接受。
3.3 “治未病”思想的应用
“不治已病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从“治未病”角度出发,将其思想应用到敏感类皮肤的防护以及相关敏感症状的消除和养护上,突出以“防范”为主的思想,加强皮肤自身屏障功能,不但要消除已经出现的症状,而且要防止症状的再次发生,不但要防止症状的再次发生,而且要注意阻挡和消除引起该症状的起因、并在起因未产生之前就采取防护措施,这样才能掌握问题肌肤抗敏抗刺激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编辑/胡迎春